李雪芹,张 敏
(1.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2.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上海 201315)
同伴交友特征的性别差异
李雪芹1,2,张敏1
(1.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2.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上海 201315)
摘要:根据性别差异理论构想和访谈结果,编制学生同伴交友特征问卷,探讨同伴交友特征的结构,并考察同伴交友的性别差异和年龄阶段特点.采用方便取样,共得到有效被试1 994名,其中998份调查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996份调查数据用于验证性分析和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同伴交友特征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伴交友特征包含功能性交友、情感性交友两个维度.在功能性交友维度上,男生在各阶段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在情感性交友维度上,女生在各阶段的得分均高于男生.性别与教育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可见,男生以功能性交友为主,而女生以情感性交友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交友特征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关键词:同伴交友;功能性交友;情感性交友;性别差异
同伴交友是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相互交往、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的活动或过程.同伴交友特征是指个体在建立、维护友谊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国内外有关同伴关系行为、关系定向风格、压力应对方式、关系给予等方面的研究[1]显示,同伴交友存在着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友谊建立、维持方式、话题偏爱、亲密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有研究指出,男性的友谊具有动因性,共同的兴趣及活动是建立和维持友谊的基础[2-3],他们往往把友谊看成是工具性的,经常是在“共享活动”而非“共享态度”的基础上选择朋友,认为朋友就是与你一起做事的人,并且会倾向于对不同功能的朋友赋予不同的分工[4-5].相对的,女性的友谊更具社会性,她们把友谊看成是情感性的,朋友是与你发生联结的人[6].女性友谊通常建立在谈话和情感的基础之上,通过交谈而培养起友谊亲密度,她们生活中不同领域的朋友往往是交叉的,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学习的往往是同一个人[6],所以女性友谊通常比男性友谊更具有整体性.在友谊的建立、维持直至发展过程中,男孩的核心词汇是活动,而女孩的核心词汇是聊天[7-10].而且,女性朋友间的关系比男性朋友间关系更加亲密,男性友谊更多地给同伴提供物质支持而缺少情感亲密性[11-12].Lippa关于性别和人-事维度(People-Things Dimension)的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更可能在事物目标维度得分,即是以事物为导向的,而女性更有可能在人物目标维度上得分,即是以人为导向的[13].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也指出,男性一般倾向于任务或工具性领域(task or instrumental domain),他们在任务取向、工具性、进取性等特质上要优于女性;而女性则偏向于社会情感领域,在社会情感、表达、人际导向等特质上要超过男性.综合已有同伴关系和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相关观点,本研究认为,男女生在同伴交友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倾向性,男性倾向于任务性,而女性倾向于人际情感性,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同伴交友特征和友谊维持方式.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对男女生同伴关系的交友特征及其年龄特点的研究,更缺少相应的同伴交友特征的测量工具.鉴于友谊关系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巨大作用,本研究尝试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编制同伴交友特征问卷,进一步考察同伴交友特征的性别差异,并探寻不同年龄阶段同伴交友的发展特点.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第一批样本用于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检验.采用随机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杭州拱墅中学、江城中学和下沙二小的学生共295人,进行预测问卷的测量.
第二批样本用于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分析、信效度检验和调查结果分析.采用随机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浙江、河南、湖北13所学校(高校2所,高中3所,初中4所,小学4所)的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4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94份,其中小学生513人、初中生491人、高中生497人、大学生493人;男生973人、女生1 021人.于4周后对其中的150人(男69人,女81人)进行了重测.将有效数据分成两个样本,样本一(n=998)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n=996)用于信效度检验和结果分析.所有被试还同时进行了主观幸福感问卷(Index of Well-Being,IWB)的测量,用以考察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效标效度.
1.2预测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收集同伴交友特征测量项目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同伴交友的主要表现.
2)采用访谈法,初步探索同伴交友特征的结构.首先,对24名大学生进行了第一轮开放式访谈,请他们进行朋友的分类,并描述自己与朋友的关系.结果发现男生有以社会功用为主并结合亲密度来划分朋友种类的倾向,而女生主要以亲密度来划分朋友.在第一轮访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索男女生交友特征差异的一般性,抽取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学生各25名,进行了第二轮的半结构访谈,要求他们谈谈对朋友的理解,描述从友谊建立、开始交往、维持和修复友谊等整个过程中的活动内容和行为表现.访谈由2名访谈者共同进行,一名提问和追问,另一名负责记录.访谈者为心理系的研究生,访谈前受过专门的培训,了解本研究的目的、理论构思、每一访谈问题的意图以及需要追踪的问题.
采用内容分析方法(content analysis)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交友活动或具体的行为表现是多样的,但可以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即以“活动或任务”为导向或以“人和情感”为导向,分别体现了男生和女生交友的典型倾向.然而,这一结果只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分析获得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的检验.
3)项目汇总.将使用访谈所得到的同伴行为条目与文献分析所得到的进行对照,对其中相似性的条目进行综合,共得到42个行为条目.
4)专家评定.为确保条目的内容效度,请2位心理学老师对每个项目的可读性、内容相关性、意义明确性等进行评估和修订,最终形成同伴交友特征的预测问卷,共42道题.问卷采用Likert 4点记分,要求被试对每题进行从“4=完全同意”到“1=不同意”的符合度判断,选“4”得4分,选“1”得1 分.
1.3统计方法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验证.具体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0和AMOS 4.0实现.
2结果与分析
2.1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初步探索
对预测问卷的42个题目做项目分析.将被试(295人)的总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对每一题的分数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有9个题目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具有鉴别力.删除这9题,保留剩余的33题.
2.2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据998名被试的评定,对包含33个项目的同伴交友特征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考察问卷中的所有项目是否适合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 569.66,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说明相关矩阵不可能是单位矩阵;取样适当性KMO度量为0.87,表明该因素模型较好,因素分析的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问卷用主成分法提取因素,进行斜交方差最大旋转,根据理论假设限定抽取两个因素,删除共同度低于0.30、因素负荷小于0.40和在多个项目上有相近负荷的4个项目,最后得到由18个项目构成的正式问卷,包含两个因素,因素1的方差解释率为37.91%,因素2的方差解释率为24.34%,两个因素的总方差解释率为62.25%(表1).
根据各因素项目所表达的含义,将因素1命名为“情感性交友”,因素2命名为“功能性交友”.“情感性交友”以“人和情感”为导向,以“人或情感分享”为中心,“聊天、心情共享”是核心词汇,其特征表现为:更多地彼此分享个人的情感,涉及不为常人所知的私密话题,较强的亲密感,较深的自我暴露程度,朋友间强烈的感情依恋和排他性.“功能性交友”以“事情和活动”为导向,以“做事或共享活动”为中心,无需太多语言,“做”才是最重要的.喜欢与朋友“做”同样的事情,更多地谈论运动、国家大事或其他社会重大事件等较公开话题,朋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由性更大等,是功能性交友的主要表现.
2.3信度分析
问卷两个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及4周后的重测信度列于表2.
表2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信度指标(n=996)
Tab. 2Reliability coefficient of Pe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Scale(n=996)
情感性功能性总问卷α系数0.86**0.71**0.88**分半信度0.78**0.70**0.81**重测信度(γ)0.71**0.74**0.77**
注:**,p<0.01;*,p<0.05.
表3同伴交友特征问卷各维度及与总分间的相关(n=996)
Tab. 3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peer relationship,
affective peer relationship and PRCS(n=996)
维度情感性功能性情感性功能性0.15*总问卷0.83**0.68**
注:**,p<0.01;*,p<0.05.
2.4效度分析
2.4.1结构效度分析
表3显示了问卷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可见,各维度与总分之间存在高相关,且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低于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采用996份数据对同伴交友特征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各项拟合指数为:χ2/df=4.09,RMSEA=0.04,NFI=0.98,NNFI=0.93,CFI=0.99,GFI=0.95,表明模型拟合好,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4.2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主观幸福感问卷为问卷的效标量表.结果显示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两个维度及总问卷与主观幸福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
2.5同伴交友特征问卷分数的分布
根据表4,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女生在情感性交友维度上的得分全部高于男生.在高中之前,男女得分差距平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水平,高中为转折点,大学时男女得分差距急剧拉大,男生有迅速下降的趋势,而女生有上升的趋势.在功能性交友维度上,男生在各阶段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并以大学生在该维度上的得分为最高,而女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得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表4 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分数分布(n=996)
注:***,p<0.001;**,p<0.01;*,p<0.05.
对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情感性(1,988)=243.43,P<0.01;F功能性(1,988)=108.91,P<0.01),年龄阶段的主效应显著(F情感性(3,988)=51.15,P<0.01;F功能性(3,988)=19.32,P<0.01),性别与年龄阶段的交互效应显著(F情感性(3,988)=54.93,P<0.01;F功能性(3,988)=38.56,P<0.01).
对不同阶段在交友特征上的性别差异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情感性维度上,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性别差异均显著;在功能性维度上,小学没有性别差异,而初中、高中和大学之间则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3讨论
本研究在性别差异的理论模式下,构建了同伴交友特征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素分析前删除了区分度小的项目.然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了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情感性交友和功能性交友两个因素.问卷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0.15)低于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0.68~0.83),表明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且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未达到中等程度,意味着两维度之间的独立性较强.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两因素结构的合理性.
本研究显示同伴交友特征问卷的两个维度及总问卷与主观幸福感(IWB)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伴关系的质量是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14-16],而同伴交往的频次与主观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相关[17].本研究考察的同伴交友特征本质上表征的是个体对友谊的认识,以及在建立、维护和修复友谊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和行为倾向性的特征,它影响的是个体交友的方式和特点,而不决定友谊的质量,因而对主观幸福感并不能有预测作用.这也验证了本研究编制的同伴交友特征问卷与以往的同伴关系(质量)问卷的区分效度.
本研究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同伴交友特征进行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在情感性交友维度上,除小学与初中不存在差异外,其余各教育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功能性交友维度上,只有初中与高中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同伴交友特征的两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发展倾向.情感性得分的显著变化出现在高中阶段,男女生都比以前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青春期心理闭锁和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有关;女生大学阶段的得分又重新上升,则又与女性心理成熟、情感性依恋增强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功能性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应该可以理解为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在现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中考”,而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虽然表面上初中和高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两者无论是在年龄阶段上,还是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主要的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承担的成长任务,都极其相似.因此,初中生与高中生具有一致的功能性交友特征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伴交友特征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同伴交友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倾向性,那种男性倾向于任务性、而女性倾向于人际情感性的一般性性别差异在同伴交友过程中同样存在,从而呈现出不同性别特色的同伴交友特征和友谊维持方式.男生体现功能性交友的特征,而女生则有情感性交友的取向.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承认共享活动是友谊的更重要的特征;而女生则把自我暴露和同情心看作是友谊的更重要的特征.男生在活动中发展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交友中的“活动性”明显;而女生则在“聊天”中逐渐发展起她们的“亲密感”.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相关研究的结论[1-13]具有一致性.
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不同教育阶段在同伴交友特征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功能性交友维度上,从初中开始男女生便有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情感性交友维度上,从小学到大学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两个维度发展轨迹类似,而男女生的发展方向则相反.从初中到高中,男女生之间的差距缓慢拉开,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高中后,差距急剧拉大,男生情感性得分急剧下降,功能性得分迅速上升,而女生则相反,从而男生日益成为了“男子汉”,而女生更具“女子气”了.其实,男女生交友特征的性别差异的缘由可以一直追溯到孩童时期.那时候,女生活动同男生活动的类型已经存在典型的差异[18].男生倾向于更具有竞争性、更有可能形成等级的活动,并且较少在成人附近玩耍.而女孩与成人的交往更多,加上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上的优势,使她们较男孩更易于理解人际间的关系,随之更易于将注意力指向人与人的世界.所以也就逐渐形成了男生偏向于需要借助工具或外物的“活动”,而女生则偏向于以“聊天”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趋势.
4未来研究方向
同伴交友特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一般学生群体的交友倾向性的评估,但是否可以拓展到临床群体或成人群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量表的研究,考察这种男性和女性的友谊属性差异是否到成年时期仍然保持;增加取样的代表性和各个年龄组的样本人数,以制定相应的常模;探讨同伴交友方式与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了解同伴交友特征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ROSE A J, RUDOLPH K D. A review of sex differences in peer relationship processes: potential trade-offs for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girls and boy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1):98-131.
[2] FURMAN W, BUHRMESTER D.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J]. Child Development,1992,63(1):103-115.
[3] CALDWELL M A, PEPLAU L A. Sex differences in same-sex friendship[J]. Sex Roles,1982,8(7):721-732.
[4] ROY R, BENENSON J F, LILLY F. Beyond intimacy: conceptualizing sex differences in same-sex friendships[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134(1):93-101.
[5] BUHRKE R A, FUQUA D R. Sex differences in same- and cross-sex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J]. Sex Roles,1987,17(5/6):339-352.
[6] VERKUYTEN M. Cultur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by adolesc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31(5):207-217.
[7] WRIGHT P H. Men’s friendships, women’s friendships and the alleged inferiority of the latter[J]. Sex Roles,1982,8(1):1-20.
[8] 李维.社会心理学新进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9-270.
[9] 缪周芬.儿童同伴关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11):84-86.
[10] KUTTLER A F, LA GRECA A M, PRINSTEIN M J. Friendship qualities and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of adolescents with close,cross-sex friendship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9,9(3):339-366.
[11] SMITH T E. Adolesc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ime alone and time devoted to conversation[J]. Adolescence,1997,32(126):483-496.
[12] WHEELESS V E, STEWART K D.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em sex-role inventory:questions concern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81,29(3):173-186.
[13] LIPPA R. Gender-rela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interes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ople-things dimen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4):996-1009.
[14]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
[15] 张灵,郑雪,严标宾,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116-121.
[16] LINDBERG L, SWANBERG I. Well-being of 12-year-old children related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health habits and mental distres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6,20(3):274-281.
[17] WERNGREN-ELGSTRÖM M, BRANDT A, IWARSSON S. Everyday activities and social contacts among older deaf sign language users: relationships to health and well-being[J].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ational,2006,13(4):207-223.
[18] MACCOBY E E. Gender and group proces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1(2):54-58.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Pe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LI Xueqin1,2, ZHANG Min1
(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Scienc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2. Shanghai Shangde Experiment School,Shanghai 201315,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theory proposition and interviews, Pe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Scale (PRCS) for students was made, the structure of peer relationship was discussed, 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efferent age grades of peer relationship was investigated. Totally 1 994 valid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99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dopted for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and 99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nd other statistical analysis. EFA and CFA showed that PRCS had high validity and efficiency. Pe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had two dimension as functional peer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ve peer relationship. Mal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the functional peer relationship, and femal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 in the affective peer relationship. Gender and age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on pe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Male students mainly showe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female students mainly showe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re wa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f peer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age grades.
Key words:peer relationship; functional peer relationship; affective peer relationship; gender difference
收稿日期:2016-03-08
通信作者:张敏(1965—),女,教授,主要从事教师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研究.E-mail:zhangmin414@163.com
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6.03.004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2X(2016)03-0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