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产业量化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1.1美、法禽流感导致2015~2016年祖代鸡引种量持续下降
由于国内白羽肉鸡育种企业基本不具备祖代种鸡自育能力,祖代白羽肉鸡苗完全依赖进口,主要从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引进,其中有97%的份额来自美国。2014年底美国中西部暴发大规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2015年全年美国祖代鸡禁运。美国祖代鸡禁运后,法国成为了我国祖代鸡的主要来源国,而刚刚过去的11月,法国公布发现H5N1禽流感病例,导致我国已经全面暂停从法国引进祖代鸡。
未来引种主要依靠两个市场的供应,但均无法在短期内增加引种量。
(1)新增从新西兰的引种量:新西兰祖代鸡产能较为有限,全年总产能仅50万套,且为订单式生产,如2015年12月仅有湖北同星完成了按原定计划从新西兰引进科宝3.2万套,且引种量在年初计划内,因此新西兰祖代鸡供应量增加需要一定时间且增量有限;
(2)恢复从美国引种:自2015年6月17日后美国再未发现新的禽流感病例,因此未来有望恢复从美国引进祖代鸡。但原本预计在12月进行的中美祖代鸡/鸡肉贸易谈判被推迟至2016年春节后,考虑到相关文件的办理,美国祖代鸡进口最快于2016年二季度末才能恢复。
上述情况导致2015年引种量下降40%,2016年引种量继续下降30%以上。主要引种来源国发生禽流感疫情,导致2015年祖代鸡引种量将较大幅度低于预期,预计2015年年内将无法新增祖代及进口。全年祖代鸡引种量从原本预期的80万~85万套下降至71万套,同比下降约40%。我们谨慎预测,2016年祖代鸡引种量进一步下降至40万~50万套(白羽肉鸡协会预计为30万套)。至此,预计2016年祖代种鸡规模较2013年高点下降约70%。
1.2引种下降导致存栏减少,肉鸡产品价格开始回升
祖代引种量持续下降,推动了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去产能进程。2013~2015年国内祖代引种分别约为154、119、70万套,2016年引种量仍将持续下降,导致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存栏量下行。2015年截止49周,祖代在产种鸡存栏量已下降至约78万套(低于供需平衡水平100万套),月环比下降7.8%,同比下降25%,较2015年6月份高点下降超过30%。根据肉鸡生长繁育周期,在产祖代鸡存栏量持续下降将通过27周左右的时间继续传导至父母代。截至49周,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量下降至958万套,环比上月下降6%,同比下降17%,从9月份开始,父母代种鸡规模产能加速下降,目前父母代在产存栏水平较8月份的高峰值已下降17%。
去产能进程加速中,目前种源仍较充裕。按全国每年消费50亿只白羽肉鸡推算,100万套左右的在产祖代白羽肉种鸡即可满足需求。而2013~2014商品代鸡苗销量为45.06、45.59亿只,预计2015年少于2014年,因此在产祖代实际需求量小于100万套。2015年的平均在产祖代存栏量为96.48万套,目前种源供应仍较为充裕。
上游持续去产能,肉鸡各环节产品价格将自上而下触底回升。第49周父母代鸡苗价格涨至9.09元/套,月环比上涨28%,12月报价已超过12元/套(部分地区达到15元/套),2016年春节后父母代鸡苗价格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点17~18元。商品代鸡苗1.82元/羽,月环比上涨113%;毛鸡价格6.76元/千克,月环比上涨2.3%。
国内鸡种主要有白羽鸡、黄羽鸡、蛋鸡和杂交鸡,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等机构数据,2014年全国白羽肉鸡出栏约45亿只,黄羽肉鸡出栏约35亿只,蛋雏鸡销售量约11亿只,名为“817”的肉鸡蛋鸡的杂交鸡约10亿只。
2.1白羽肉鸡祖代至商品代生长周期共14个月,扩繁比例约1∶5000
白羽肉鸡产业链自上而下分别为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商品代肉鸡,对应产品为父母代种鸡苗、商品代肉鸡苗、鸡肉。从国内企业引进祖代种鸡苗到商品代肉鸡出栏约需14个月。上游,国内祖代企业基本不具备祖代种鸡自育能力,而从美国进口祖代种鸡苗,经过24周育雏育成,进入产蛋期(产蛋期为25~60周),种蛋经21天出雏,可销售父母代种鸡苗;中游,父母代种鸡场向祖代鸡场购买父母代鸡苗,也经24周育雏育成后,进入产蛋期(产蛋期为25~60周),种蛋再经21天出雏,可销售商品代鸡苗;下游,商品代肉鸡企业购买商品代鸡苗,经45天育雏育成育肥后出栏。因而,祖代种鸡引种至商品代肉鸡出栏约14个月(24周+21天+24周+21天+40天=418天=14个月)。其中,祖代种鸡引种至父母代鸡苗出栏约半年(24周+21天= 189天),父母代鸡苗引进至商品代鸡苗出栏约半年(24周+21天=189天),商品代鸡苗育成育肥约40天。
2.2祖代在产种鸡年均存栏量100万套可满足国内需求
依据各代种鸡生产效率,产业链自上而下传导基本决定各环节肉鸡产能,而短期鸡肉消费量平稳,自下而上推算又构成理论需求量,从而依据供需结构判断各环节产品价格走势。目前,白羽肉鸡年出栏50亿羽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依据祖代种鸡有效产能(综合考虑产蛋率、鸡苗成活率等)约提供45套父母代鸡苗,父母代种鸡有效产能约提供110羽商品代鸡苗,则祖代在产种鸡年均存栏量100万套可满足需求。据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生产周期推算(育雏育成24周、第25至60周为产蛋期),当年祖代种鸡引种量基本决定次年父母代在产种鸡存栏水平与商品代肉鸡产能,因而祖代种鸡引种量成为判断次年肉鸡产业链整体产能水平的关键指标。此外,外部干预因素,如祖代或父母代在产种鸡强制换羽或提前淘汰、父母代种鸡苗转作商品代鸡苗销售、种蛋作鸡蛋销售等,或将降低实际生产效率而缩减有效产能。
2.3基于祖代鸡引种量,对下游供给趋势测算
2.3.1 假设2016年全年祖代鸡引种量48万套
2015年年内无新增祖代引种,引种规模预计最快2016年下半年恢复。由于2015年11月仅有在法国禽流感发生之前已经到港的约5万套种鸡,新西兰产能短期无法跟上、美国引种最快2016年二季度末开关,2016年上半年每月平均2万套的少量引种,下半年恢复每月平均6万套引种,假设全年引种量共48万套。
根据白羽肉鸡生长周期,从祖代鸡苗引进到生长成有繁育能力的种鸡需要24周(约6个月)育雏育成,此期间为后备祖代鸡。因此,可以通过几个月前的祖代鸡苗引种情况来推算后备祖代鸡存栏量。
经过24周(约6个月)的育雏育成期,后备祖代鸡将形成父母代鸡苗的产能,从而转出后备、转入在产祖代鸡存栏量,直到63周左右被淘汰。
同样的,从父母代鸡苗引种到生长成有繁育能力的父母代种鸡也需要24周(约6个月)育雏育成,此期间为后备父母代鸡。因此,可以通过几个月前的在产祖代鸡存栏情况来推算后备父母代种鸡存栏量。
同时,父母代转商现象(父母代鸡苗直接转商品代育肥出售)长期存在,转商率主要由行情决定,目前父母代转商率约为70%。由于苗价随季节性波动,通常1月份开始上升,3~4月份出现年度第一个高点;缓慢回落后,在6月份开始再次上升,在7~8月出现年度第二个高点。据此,我们假设由于祖代鸡引种受限,2016年整体转商率将有所下降,根据季节性规律,我们假设3、4、7、8月苗价较高,转商率仅为10%,其余月份转商率20%。
2.3.2 换羽、降代等扰动因素的考虑
同时,父母代存栏量受到祖代强制换羽比例影响。因此在测算父母代存栏时,我们引入强制换羽概念,根据不同换羽比例进行分析。强制换羽一般在祖代普遍发生,在第一产蛋期后期(约50周龄时)人为地给鸡施加一些应激因素,使其在短期内停产,经过约8~12周停产期后复产,从而延长鸡的经济利用期,换羽后种鸡一般在100周龄以内淘汰,产蛋效率比第一产蛋期下降5%~15%。由此测算,假设所有祖代鸡均进行强制换羽,则单位产能=(45套+45套× 90%)/[(95周-24周) -12周]=1.37套/周=5.73套/月。相较于不进行强制换羽的单位产能=45套/(63周-24周)=1.15套/周=4.94套/月,提升约20%。因此,我们考虑了三种不同强制换羽假设:不考虑强制换羽、部分强制换羽导致产能上升10%、全部强制换羽导致产能上升20%。
两种情况将对养殖场的强制换羽行为产生影响:
(1)祖代种鸡供给短缺,例如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祖代鸡引种量极少的情况,就会增加养殖场强制换羽的比例,但是强制换羽规模受到养殖场产能的限制,(强制换羽仅仅是作为引进新组代鸡苗的替代)不会造成祖代鸡产能大幅提升;
(2)父母代鸡苗短期价格过低,导致较大程度亏损时,祖代养殖场趋于通过强制换羽,使鸡群在短期内停产以避开价格低谷。
除强制换羽之外,影响父母代供给的因素还有:种蛋未上孵;祖代企业的停孵;父母代雏鸡转商;部分养殖企业退出家禽行业,种鸡全部淘汰。其中,我们选择了父母代转商比例作为代表指标加入了公式,其余因素由于受主观人为影响较大未进行量化考虑。
2.3.3 存栏持续下行,在产祖代种鸡存栏2017年方见底
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量预计2017年初触底,较历史低点降幅仍有46%。未来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将持续下降,并在2016年5月触底;经过约6个月的传导,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量将在2016年6月开始加速下降,预计在2017年1月触底。根据测算,2017年1月低位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预计下降至40.23万套,较2014年1月下降51%;较2012第23周的历史存栏高点131.16套下降近70%;较可得历史存栏低点(2009年第22周)的75.08万套下降46%。
商品代鸡苗产量持续下降,预计2016年同比下降10%~15%。2016年全年商品代鸡苗产量在三种情况下分别为38.29亿、39.11亿、39.94亿只,较2015年的45亿只(预测值)下降10%~15%。受到2015年年末至2016年上半年祖代引种量极少的影响,2017年商品代鸡苗可供销售量将进一步下行。
白羽鸡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优点,是主导全球肉食消费的优质白肉,也是国内最重要的鸡肉品种。2013~2014年我国鸡肉消费总量分别下滑2.7%、2.6%,人均消费持续下降,2014年9.4千克接近于2010年水准。究其原因,食品安全问题与禽流感疫情是导致需求大幅下滑的两大因素,2012年末“速生鸡”事件、2013年初H7N9疫情相继发生重创鸡肉消费,2013年行业开始迈入寒冬期,2014年疫情反复及“福喜”事件致使需求继续低迷。
2015年,鸡肉消费需求基本见底,国内消费者对鸡肉食品安全的信心正在恢复,预计2015、2016年总量略有增长,人均消费经2015年触底后开始企稳,行业整体进入复苏阶段。一方面,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鸡肉比重有望企稳回升。从国际上看,我国人均鸡肉消费水平远低于美国及欧盟,人均消费量上升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反观国内人均猪肉消费水平,2014年41.9千克再创新高,未来预计出现回落,两者存在替代效应。
另一方面,消费端的不利因素消化充分,整体消费和鸡肉终端消费均出现回暖迹象。国内白羽鸡产业链经历了一系列洗牌,业界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大防疫防控力度,并将食品安全提升到重要地位。
我国鸡肉消费依赖国内供给端,即使未来供给减少导致鸡肉涨价,进口白羽鸡肉仍不具备价格竞争力,无法形成有效替代。比较中美两国终端市场的鸡肉价格,美国本土生产的无骨鸡胸肉利用即期汇率折算的单价在45~50元/千克波动,同期国内鸡胸肉单价约20元/千克,不到美国本土价格的50%,因此我们认为美国等地的进口鸡肉未来不会给国内供给端带来冲击。(文章来源:申万宏源证券,内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