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世雄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较低。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影响小学数学教育的多个因素,同时提出加强引导式学习、增加教学互动等方法进行应对,以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影响因素 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6-01
数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之后的生活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且相比其他科目,数学知识较为复杂,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时较为吃力。加之部分数学教师自身问题,导致学生数学能力难以提升。为此,教师应分析影响数学教育的因素,并积极进行解决,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一、影响小学数学教育的因素
(一)不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
大部分小学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数学教学本身的意义。小学生思维能力较低,对事物规律的总结能力较差,需要数学教师进行引导以及培养。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大量教师更倾向于传授学生解题技巧,而不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式单一
许多教师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听讲。教师在课前会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备课,将课程内容直接书写在黑板之上,同时结合课本向学生讲解相关内容。这一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而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传统授课方式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往往教师授课完毕,学生却并没有理解课程内容。
(三)课后作业不合理
课后作业是学生复习环节之一,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学知识点的记忆。但是,部分教师的课后作业设计并不合理,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的效果,反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为厌烦。大部分教师的课后作业往往是直接将课后例题或是参考书中的例题抄写在黑板与多媒体屏幕当中,令学生进行解答。该类型作业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即使完成了作业,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也没有太大程度的加深。
二、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课堂导入
学生学习的动力应当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而非教师的逼迫。但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往往呈现教师逼迫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存在疑问也无法与教师交流,学习兴趣较低。故而,教师应不断变化自身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用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其接受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课堂学习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为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小数这一知识点时,便可利用多媒体作为课堂导入。如利用多媒体呈现两枚硬币,一枚面值为一元,另一枚为一角。此时教师询问学生:可不可以以元为单位,表示一角呢?部分学生会回答否,此时,教师告知学生可以,之后引出小数这一知识点。如此一来,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兴趣,也为之后课程的教授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教师除了增设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也可通过引导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为学生解答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可故意标错其中一个数的小数点位置,并继续之后的解答。解答完毕后,学生会发现与书中答案存在差异。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寻找出现错误的步骤,学生通过讨论便能够解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
(二)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听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走神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互动性不仅仅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或是提问的时候,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使得学生之间互动性加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是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如教授学生加法与减法时,教师便可通过讲授一个童话故事,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猴子主人问猴子:“每天三顿饭,一顿饭两个桃子,满意吗?”猴子说:“太少了,不满意。”猴子主人继续问他:“一天只有一顿饭,一顿有五个桃子,满意吗?”猴子答应了。那么猴子真的应该答应吗?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回答“不应该。”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学生便会列出算式:第一种方法的算式为2+2+2=6,猴子每天可以获得6个桃子,但第二种方案只有5个桃子,所以猴子不应高兴。相比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计算2+2+2等于几,该方式的教学效果更为良好。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设计探究活动
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主动向学生提供部分学习资料,以便令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以及探究看空间,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及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得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这样的课后作业,远比习题更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以《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节知识为例,教师便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百分数。如为了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教师可安排活动,要求学生寻找身边标有百分数符号的物品,并将其带入课堂。学生在搜集标有百分数符号物品的同时,对百分数的意义也会逐渐了解。以酸奶袋为例,酸奶袋上便标示着百分号标志:脂肪3.3%以及蛋白质2.9%。教师可将该物品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分析两个百分号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注意力便会被吸引,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上升。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之后的发展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启敏.浅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赤子(中旬),2014,18:271.
[2]王桂梅.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4:88-89.
[3]于艳春.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J].赤子(中旬),2013,1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