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

2016-06-21 11:51马利红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城镇化

马利红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文章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以河南为例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及评估,探讨了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模式及路径,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社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据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加上监护权、教育权的缺失,在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当前,正值河南推进城镇化进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和访谈,详细剖析了河南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社会交往、情绪状态等身心健康问题,并为如何在城镇化视域下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具体方法如下:

研究对象。以河南农村6~14岁的中、小学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在郑州、巩义等多地的多所中小学随机抽取260名儿童及3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520份,回收494份;教师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总回收率分别为95%和97%。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问卷以样本学校所在的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访谈采用座谈、结构性和半结构性访谈方式进行。

研究工具。一是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通过对留守儿童监护状况、亲子关系、教育辅导和社会支持等几个层面的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生存状况。二是体育生活方式访谈问卷。该问卷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从运动目的、运动项目、锻炼水平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其中锻炼水平从每周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及锻炼强度来考察,最终综合三个方面评价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状况。三是性格及行为评定量表。性格及行为量表由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特殊儿童普查执行小组主编,共分为五大部份:人际关系问题、行为规范问题、忧郁情绪问题、焦虑情绪问题、偏畸习癖,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无疑失去了引导良好行为的榜样,很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不良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了留守儿童基本生活和身心发展现状,发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对其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居住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即隔代监护型、朋辈寄养型、独自留守型,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8%、10%和32%。在这种状态下,许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相处得不够融洽。有16%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发生矛盾,还有32%的人偶尔会有矛盾。另外,由于聚少离多,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出现了疏离,74%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存在着不满或冷淡情绪,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既能帮助他们提高身体机能,改善体质,还能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培养坚强乐观的品质。然而,由于农村体育教师缺乏、运动设施落后,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受到很大限制。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知道体育运动的目的,也有一些喜欢的运动项目(如跳绳、打球、跑步),但是真正达到锻炼要求的留守儿童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总体活动评价良好的只占27%。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并不太理想,身体素质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得到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导致不同程度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一是行为失范。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尤其对于儿童群体来说,由于其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善,很多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都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具有违纪行为(作弊、旷课),15%以上的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打架、谩骂)及破坏性行为(毁坏物品)。另外,还有少部分儿童出现了反社会行为(持械、偷盗)、冲动性行为。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留守儿童的行为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二是社交问题。在人际交往问题上,留守儿童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访谈中,许多留守儿童表示对自己人际交往状况不够满意,由于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时常感到孤独。数据统计显示,有22%的留守儿童回避人际交流,不愿与人交往;16%的儿童人际冲突严重,人际矛盾突出;还有12%的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人相处。这说明一些留守儿童在交际心理上表现出很大的偏差,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三是情绪障碍。亲子关系的疏离,对留守儿童的情绪也造成了极大影响。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表现出严重的负面感情。其中,具有焦虑问题(紧张、惊恐)的占到了18%,精神抑郁(悲观、兴趣低落、自卑)的占到了25%。另外,根据学校和监管人的反映,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沉默、自卑、压抑、不合群等问题,情绪很不稳定。在遭遇挫折时,留守儿童很难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更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

四是不良习癖。此外,由于缺乏监管和引导,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留守儿童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腐蚀。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儿童存在不良嗜好。其中,具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癖好的儿童分别为19%和21%,另外,还有4%和6%的学生存在洁癖、贪食或厌食问题。

五是学习问题。学习障碍也是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面临着学习困难和压力。但是,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他们往往习惯于独自解决问题。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对于他们的学习困难,远在他乡的家长们往往鞭长莫及,再加上教师的力不从心和一些学生自身的懒散懈怠,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甚至成为了“差生”的代名词。

城镇化视域下河南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路径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对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也会更高。在新形势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身心发展的问题,既充满了挑战也潜藏着契机。为了使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得到改善,应该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为途径,构建“2+4”的发展模式,综合社会各种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体系。

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为核心,健全社会关爱服务体系。一方面,健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培养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能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生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习惯,就要努力健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应该建立农村基础体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和水平。其次,要以乡镇为龙头,以村庄、学校为主阵地,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青少年群体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比赛和娱乐项目;另外,在体育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使现代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具有乡土特色体育活动内容相结合,拓展丰富多样的体育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完善心理关爱救助网络,对“问题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援助。首先,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为此,要在农村建立心理救援网络,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其次,还要经常组织广大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辅导等心理援助活动,促进家校和学生间的沟通,让广大留守儿童能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另外成长。另外,要制作心理援助手册、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在留守儿童集中的重点乡村进行宣传,呼吁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和关爱。

以“齐抓共管,共同参与”为宗旨,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第一,政府增强政策支持,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空间和平台。为了让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长久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闸门,也使外来务工人员处在一个非常矛盾的尴尬境地,只有打破“城乡歧视”的壁垒,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财政补贴,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运动条件。另外,地方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开设“绿色通道”,使他们在生活、教育和心理救援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村、镇两级要建立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切实完善留守儿童的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重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第二,学校要提倡素质教育,使留守学生的身心能够协调发展。蒙台梭利说:“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所以,学校在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要鼓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各方面协调发展。

首先,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建立工作档案和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重视对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行为、品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其次,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家访或者召开家长会,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加强沟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再次,学校要普及日常体育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意识,学会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问题。此外,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更多温暖,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家庭进行关爱教育,注重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育。孩子的发展依赖于监护他们的父母和照看者。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及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务必要为孩子选好良好的“托管”对象,以保证孩子在生活和心理上得到恰当的照顾和监护。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通过电话、网络、手机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子女的交流,重视孩子的所思、所感、所想。另外,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户外活动环境,不要让孩子承担过重的家务负担,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多与同龄人健康交往,多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四,倡导社会组织服务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改善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需要动员广大社会共同参与。

就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状态,广大基层很少有专门的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为此,要在广大的农村基层地区,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社区教育组织,比如“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服务站”等,为农村留守家庭提供健康指导、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区要争取资金,建立起公共体育设施,丰富社区的娱乐生活,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精神文化层次。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广大爱心人士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招募志愿小组,为孩子送“温暖”,献“爱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健康成长。

总之,妥善处理留守儿童的问题既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河南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发挥所有影响因子的功能,使政府、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出路,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科学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2400410044)

责编 /王坤娜 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