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与掌握学习的实现

2016-06-21 08:22张锦
考试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微课教学

张锦

摘 要: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掌握学习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利于实际学习时间增加;利于可行性和可测性认知目标的制定;利于反馈——纠正策略的具体实施;利于掌握学习弊端的矫正方法。

关键词: 微课教学 掌握学习 实现途径

短短几年间,微课在中国就从无到有地发展了起来,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拥趸之众,令人瞠目。究其传播背后的学习理念,首当其冲的就是掌握学习理论(mastery learning)。微课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掌握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即“人人能学”、“人人可学”的理念,得以推广开来[1]。

一、掌握学习理论概说

掌握学习理论缘起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S布卢姆于上世纪60、70年代末对美国教育体制倚重“精英教育”做法的挑战,它成形于70年代初,后经其弟子J·H布洛克等人的不断阐发,“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观逐渐深入人心,进而风靡全球,相继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乐观的学生观

掌握学习秉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帮助下,任何学生都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不管其天资怎样。布卢姆认为,“除去5%的超常学生与低常学生,95%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方面并不存在差异”[2]。因此,既然智力上没有显见的差别,教育就可以做到面对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这样一来,“精英教育”便失去其存在的基础,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学生之间各相迥异的成绩好坏、能力大小和兴趣浓淡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因素”使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人为性和偶然性,而教师“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语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2]。掌握学习因之不看重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相反,它认为偏高一端的负偏态成绩分布才是常态。教师势将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把注意焦点从少数学生转移到大多数学生身上,致力于消除学生认知、情感及教学质量方面产生的差异,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

(二)及时的反馈——纠正策略

基于掌握学习的教学在授课模式上与常规教学并无二致,它以群体教学(即班级教学)为基本方式,不同的是,为了实现对群体的适时帮助,掌握学习还要辅之以针对每一个体必需的反馈——纠正机制。反馈主要通过两种测验形式:形成性测验和诊断性测验[3]。测验的成绩可作为个体的知识前提特征供教师参考,教师借以弄清楚群体之中的每一个体目前的学业水平及下一阶段的学生任务。整个机制遵循这样的方式运行:诊断性测验——群体教学——形成性测验——纠正性教学——诊断性测验,循环往复,最终使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必要的掌握水平。测验题项的编制及掌握水平的评判均要有一套标准。布卢姆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主张把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4],以便教师在贯彻实施反馈——纠正策略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是掌握学习理论的一大亮点。

二、微课教学是对学习理念的掌握的实现

掌握学习提出至今已愈半个世纪,从1986年布氏来华讲学后,我国开始大面积推行掌握学习教改实验算起,已有30年时间了。布氏的理论确实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有其值得肯定的先进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以致推广起来不能得心应手,掌握学习因之成了烫手的山芋,虽诱人,却让人不敢贸然前取。那么,掌握学习究竟有哪些弊端阻碍了它的实施呢?首先是时间问题。按照布氏的学习模型,学习成效是实际学习时间与实际所需时间之比。假设个体的智力水平是一定的,那么他/她达到掌握水平的实际所需时间也是一定的,则学习成效与实际学习时间成正比,学习较慢的学生由此可通过增加实际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效,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至少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问题在于:中国国情下,各级学校的班级都很大,动辄50、60人,甚至70、80人的超大班级也屡见不鲜。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如何能保证数量如此之众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便成了一个棘手的大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微课的出现为化解掌握学习理论实践过程中的尴尬提供了契机。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可由学生课下反复观看,学习速度由学生本人控制,以确保每一个体都有充分的实际学习时间,尽管他们的实际所需时间并不一致。在此基础上,如果视频制作优良,教法得当,学法得当,相信任何学生都可以到达掌握水平。

其次是认知目标(即教学目标)的制订问题。目标的确定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想当然而为之的,目标一定要从现实出发,切合学生实际,尤其要具备可行性和可考察性,便于教师操作。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目标的设定往往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第一道绊脚石。若把目标定得过高,学习内容明显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势必会出现大多数学生成绩不良的局面;若把目标定得过低,待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就会非常接近甚至不及学生的前期认知水平,因而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整体推进。更何况,目标过高或过低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机感不强,同样会影响学习成效的达成。然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先将待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点,再相应地制作若干单元的微课,组成具有系统特征的微课程,教学目标逐个分解到各个微课之中,即一个或几个或数个微课对应一个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较大,伴随着微课程的逐步完成,学生的自信心势必逐步增强,反过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再次是反馈——纠正策略的具体实施问题。教师通过测验可得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反馈,由于班级大,学生人数基数大,需要补偿性纠正的学生人数必然也大,那么教师矫正性教学的压力势必就大,甚而至于矫正无法开展,从而导致反馈——纠正机制的断裂。教师利用微课可使问题再次得以破解。教师至少可出两张牌,其一,责成“问题”学生持续学习相关微课程,增加实际学习时间,以期目标实现;其二,针对性地就其共性问题制作成专项微课,“量身定做”地供“问题”学生使用,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习效果。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可大量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还有,掌握学习理论过于程式化的倾向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应有的生动活泼。一般来说,掌握学习的教学步骤有三:第一步,教学计划的制订,包括设计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的认知目标及最优教学程序。然后将整体认知目标切分成若干较小的目标单元,并为每一个目标单元制定相应的形成性测验试卷。第二步,依照已制定的教学目标有序开展群体教学活动。正式教学之前,往往还要对学生进行诊断性测验,以了解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若有学生尚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则要进行个别矫正,等到单元教学结束时,全体学生均要接受形成性测验,若仍有学生不能达标,则要进行相应的个别纠正。一段时间之后,要对已矫正的学生进行平行性测验,以检验反馈——纠正策略的效果。第三步是总结性测验与评价,将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等、制图。教学活动固然有一定步骤,但过于程式化的节奏往往使教师不自觉受制于固定套路,反倒让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得毫无生气。并且,整个教学过程过于侧重未达标学生,难免忽略其他学生,造成一种潜在的不公平。

然而,这些不足在微课教学中无疑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弥补。掌握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深信足够的学习时间加上合适的方法可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微课具有资源粒度小、学习内容聚焦、终端载体多元化的特点,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可以节省学习时间,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再说,能增强学习兴趣的方法本身就是合适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设计制作更优良的微课、组织更丰富的课堂活动及实施更具效益的反馈——纠正性教学,从而促成整体教学效果增强。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2016—1—16].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80.html.

[2]布卢姆.王钢,等译.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9-43.

[3]井维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3):39-41.

[4]Block J.H.Mastery Learning:Theory and Practice[M].Holt,Rinehart&Winstion,Inc,1971:47-49.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微课教学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