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广明
摘要: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注重人的潜力的发展和美德的养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中学阶段曾被人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属于青春期初期,中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就形式而言, 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 个方面。[1]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主要涉及我的是如何的人、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存在这个世界有那些关心等问题。[2]自我体验主要是,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是指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方式。积极心理学与20世纪末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生命中蕴含着积极的人格品质,我们应该从问题的积极方面去解读,相信个体都有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不再像以前心理学家那样集中关注消极心理问题,而是转向发掘人类心理的积极品质,注重人的潜力的发展和美德的养成,积极心理学从自身实践、认知的改变以及对于自身的评价等多方面来探究对于潜能的发展,使个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认识自我,发现自己
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法国大思想家蒙田也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是谁?自己有哪些优缺点,特别是优势之处。让学生充分的发现自己、了解自我、然后才能更好地挖掘自我。。积极心理学坚信: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蕴藏着积极的、美好的人性品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是人的生命从“实然”不断地走向“应然”,变得更加美好幸福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教师应该培养中学生的同伴关系,朋友就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中学生在朋友的镜子里看到自己。国外Berndt 和Perry的研究指出,与亲密朋友探讨新思想或意见,可能使自身的思想发生改变。不过,由于青少年友谊的强烈性和亲密性,朋友的背叛会降低自身价值,可能会使个体形成消极的感受。[3]
二、感受自我,欣赏自己
感受自我,欣赏自我。就是让中学生接受自己已经有的事实,比如有的学生天生比较黑,容易产生自卑的情节。有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好,看到别人家孩子荣华富贵,产生攀比心理。这样的话孩子还容易对父母产生抱怨,觉得自己为啥不生在一个有钱人的家里等等。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孩子感受自我,接受那些改变不了的事实,学会感恩,学会赞赏自己,欣赏本来已经有的东西。天地万物存在即合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家庭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学会感恩,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新的感动。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强调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凡人都有长处,教师让他们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且符合自己特长的活动,以自己的优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成功的经验,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逐步增加了。不仅学生自己要欣赏自己,另外教师也要学会欣赏学生,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只有当学生相信自己,拥有积极的自我认识,人生才会变得明亮起来。
三、控制自我,反思自己
进入中学之后,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也在扩大,难免会遇到很多烦恼。这个时候,教师要培养。他们能够正视成功、失败、荣誉、误解、成绩和缺失,懂得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才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迎接希望、实现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善于进行积极自我调控的人,能够对自我进行积极的安慰疏导,用正向积极的语言进行自我对话,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自我激励。另外中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负责,为此应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其次要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管理,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因而在自我管理的具体要求、进度等方面应允许有差别。[4]个体通过自我反省,从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按社会要求自觉地对自我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
总之,自我意识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积极心理学充满对人性肯定和期待的积极理念和思想,对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帮助中学生学会积极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帮助中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更加顺利。[5]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张忠. 我国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49-52.
[2] 郭远兵. 自我意识的研究概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26-27.
[3] 陈华平,陈书洋.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38-40.
[4] 薛亚萍. 当代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指导策略[J]. 教育探索,2011(8):138-139.
[5] 李文英.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优化[J]. 教育评论,2013(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