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元元
摘要:中道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践行中道要遵从适度原则。目前利用亚氏伦理中道观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伦理中存在一些误区:中道观是否为折中主义,是否具有普遍适用主义。在研究市场经济伦理建设时,要尊重和引导人们的适度利己动机,要适度强化市场经济的自我净化功能。
关键词:中道;市场经济;伦理
亚里士多德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最博学的人物”,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一、亚里士多德伦理中道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
(一)德性就是中道
亚里士多德伦理中的德性,是践行中道的时候要遵从适度原则,是“要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境况,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这就是要在中间,这是最好的,它属于德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西方国家首先提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即“从直观的意义上说,是以市场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方式的经济。从实质的意义上说,是以市场机制(即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并与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相结合)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方式的经济。”
市场经济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的、有较强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
我国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市场经济伦理是由市场经济来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并会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经济人、劳动、资本、自由、公平、竞争和诚信等七大范畴,以此构建一个客观的市场经济的伦理范畴框架或称之为体系”。
二、利用亚氏伦理中道观研究市场经济伦理存在的一些误区
中道观是否为折中主义
一些人在对亚氏伦理中道观研究市场经济伦理进行初步了解时,亚氏伦理中道观会被误解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等,认为市场经济伦理研究虽然不该保守、固步自封,但也不赞成大胆创新,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研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态度上主张调和、妥协的思维模式,内容和手段上比较容易持保守主义,继而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这样的错误认识对市场经济伦理的研究十分不利。
亚氏伦理学里的中道观是有原则的,不是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首先要避开与中间对立较大的极端,命中中间。人们说,不得以求其次,这就是两恶之间取其轻。其次还应该研究我们所期求的东西,我们由于本性而倾向不同。最重要的是警惕那些引人快乐的东西和快乐。”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建设市场经济伦理的摸索过程中,利用两恶之间取其轻,两善直接取其重,即保守中的激进,激进中的保守。
(二)中道观是否是普遍适用主义
一些人会认为市场经济伦理在各个阶段、各个地区的适用都是普遍的。
其实亚氏伦理学里的中道观的适用范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如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有识之士都在避免过多和过少,而寻求中间和选取中间,当然不是事物的中间,而是对我们而言的中间。”市场经济伦理并不是套用每个阶段和每个地区的建设,而是需要针对“我们的需要”即“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言的。
而根据“我们的需要”来利用亚氏伦理学里的中道观研究市场经济伦理的前提需要注意到:“既不存在过度和不及的中间,也不存在中间的过度和不及。”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如贪污受贿、逃税漏税、商家卖假货等行为是不适用亚氏伦理学里的中道观的,即谈不上过度和不及,也没有中间,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认为是正当的,永远都是罪过。只有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那些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符合至善德性的行为和感受才可以进行中道观研究,如诚信、依法纳税等。
三、亚氏伦理中道观研究市场经济伦理得到的一些启示
(一)尊重和引导人们的适度利己动机
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利己动机不能是像计划经济提倡的“完全利人,毫不利己”,但也不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追求利益不择手段,需尊重和引导人们的利己动机。市场经济伦理是要建立在尊重人们的理性适度的“利己”,即“利己”不是损害他人和社会之上,相反应该会促进他们和社会的利益。目前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期间,再用计划经济道德或者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指导目前经济建设都是非理性的,而是需要“教育人们以合理的方式,追求和实现他们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从制度上保障人民追求自己利益,可以实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给转轨的伦理构建提供必要的经验证明”。
(二)适度强化市场经济的自我净化功能
市场经济中需要适度强化市场经济的自我净化功能。计划经济提倡“无我”道德,人们做出的牺牲和风险往往得不到回报,长期以往人们的热情不会持续很久,这势必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如果资本家一味地压榨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时间,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劳动者无力购买,刺激不了消费,最终也是不利于自身和国家发展。
亚氏伦理中道观启示我们要找到现阶段买卖双方之间博弈的一个适度。市场经济伦理的自我净化以竞争为手段,既能让商家为了自身长期发展考虑,一方面善待劳动者,在适度范围内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工资和技能培训等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大技术投入等,不断地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打造企业品牌和提高自身信誉;竞争同样也会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结果就是“一个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劳动力很快会被其他价格低质量高的的劳动力所取代,而任何劳动力要想保住自己的就业机会,他们就只能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的价格,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当然这种手段也需要适度,过度激烈的竞争会使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如人才竞争中求职者的假学历,招聘者为抢先招到人才有可能会夸大公司形象,虚假承诺最终却未能兑现等等现象。反之在招聘中不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用工单位招不到最合适理想的人,不能人尽其才,激发不了双方的积极性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国光,桂世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