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校长 吕 欣
圆梦之旅,与爱同行
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校长吕欣
2006年5月8日凌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的人群中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红领巾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代表和长春身患绝症的小女孩小欣月。小欣月患病以来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到天安门看一次升国旗仪式。我校队员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献出爱心,“红领巾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还专程赶到长春,帮助小欣月完成梦想。当他们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们的心中:做人必须要正直、善良、无私,要对需要帮助人给予关心和帮助。
这样的活动在我校还有很多,“爱的接力棒”从“红领巾国旗护卫队”队员的手中传递给全校每一个队员,队员们还把这份爱心带到学校,带回家庭,带进社会。
“教学生6年,为学生想60年,为国家民族想100年”一直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生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生命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应从小抓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颁布后,我校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国旗教育制度,形成了一套国旗教育激励机制,把国旗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比如,语文课上讲《国旗》《开国大典》等课文,品德与社会课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美术课学画国旗,音乐课学唱国歌等,这些提高了队员们对国旗的认识,让他们不仅了解了有关国旗的知识,更懂得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这面旗帜下有几代人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凝聚着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满腔热血,展现着我们56个民族的团结奋斗的精神。
辅导员代表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合影
学校成立了国旗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赵文瑞、开国大典时第一任国旗卫士李元普、建国后坚持20多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老工人胡齐俊、《国旗法》的倡导者黄其兴、歌曲《歌唱祖国》的作曲家王莘,以及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历届队长等人担任委员。我校队员代表与赵文瑞老奶奶,共同缝制了一面与当年在“开国大典”上升起的国旗一般大小的国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了展示,并把这面国旗赠予香港青少年组织——女童军总部。赵文瑞奶奶激动地说:“周总理曾嘱咐我,要用这面红旗教育好下一代,今天总理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我一定好好工作。”
队员们还自发成立了“红领巾国旗护卫队”,担负起每日升降国旗的任务,无论寒暑假从不间断。每周,我们都会在全校队员中选出成绩突出或进步较大的队员担任升旗手和国旗小卫士,小卫士要在上学、放学和大课间时在旗台上站岗;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由辅导员或队员代表在国旗下讲话,介绍英雄人物是怎样为国旗的高扬而奋力拼搏、英勇斗争的。升旗仪式上,我们还曾邀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讲述怎样为站好岗而刻苦训练,请作曲家王莘讲《歌唱祖国》的创作过程,请吉鸿昌烈士的女儿吉瑞芝讲她与国旗的故事,请亚运会金牌得主——校友刘娟讲“为国旗的升起而拼搏”,从不同角度加深了队员们对国旗的认识。
少先队员代表看望小欣月
每学年,我校要选出一批优秀队员到北京参加我国第一哨位——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并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一起在196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护旗站岗。队员们还参加“兵营一日生活”,在营房中与战士一同吃饭、一同训练、一起谈心,并请他们走进学校示范升旗、讲演座谈、对“红领巾国旗护卫队”进行训练等。庄重的仪式、严格的制度、激励的机制,对提高队员的国旗意识、增进爱国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
“红领巾国旗护卫队”每年都要进行换届选举,总有许多队员积极要求加入,并将其当成一种荣耀。在这个队伍里,有一个叫吕青的女同学。有一年春节正赶上她值班升降旗,妈妈怕耽误吃年夜饭,劝她别去降国旗,但吕青不同意,仍在大年三十晚上准时到校把国旗降下来,全家等了她两个多小时才吃上年夜饭。这些活动使孩子们热爱国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国旗添光彩、为国争光也变成了他们自觉的行动。
中央宣传部将我校国旗教育的经验选编进了《爱国主义教育100例》一书中;北京武警部队天安门支队授予我校“国旗教育阵地”称号;我校还被天津市政府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德育特色学校;《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进行了报道;2009年,我校被命名为“全国德育教育实验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校”;2014年,被授予天津市“红领巾示范校”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大队”。
正如北京武警总队天安门支队政治部主任郭占斌说的:“这是小学校办了件大事情。”我校将继续把少先队活动中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有意思,让我们在爱的路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红领巾的梦想。
(责任编辑赵迪助理编辑韩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