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失败之再思考

2016-06-21 12:25:18上海市奉贤区弘文学校张婵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杠杆预设物理

上海市奉贤区弘文学校 张婵燕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不仅能让物理概念和规律直观易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等各方面能力。但在课堂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预设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发生,教师为了让课继续下去,往往把失败归结于“仪器不精准”“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等,强行让学生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物理实验的信任与兴趣。笔者认为,当失败发生时,教师不必纠结于如何寻找托辞,而应思考:如何处理好失败,让下一次实验成功;如何利用好失败;如何创设失败,让学生的思考更独立、更深入一些。

一、寻找失败原因,精心备好实验

学习《温度》,我请学生用两个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再把手指同时放进同一杯温水中,谈手指的感觉。结果实验失败,学生均没有体验到不同的冷热程度。面对失败,我不禁反思:这是一个被无数老师做过无数遍的实验,实验本身也简单不复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实验失败?其实是在制作温水的过程中,把热水倒入冷水中,热水居于上层,不利于冷热水对流,学生手指感受到的是上层的热水。

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不难,失败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备课充分与否。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在备课上花多少精力,在教学里就会有相应的效果。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备好实验,预设实验过程可能发生的问题,实验中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得到结论。

如学习《功率》一课,笔者设计成这样:①用搬砖来比较做功快慢,与学生约定“比赛规则”;②预设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方便实验数据的记录,顺利得到比较方法;③“功的多少”无法直接测量,在比赛前先指导学生如何计算搬一块砖所做的功……教师的功夫在上课,上课的关键在备课。物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课前,充分备课、充分备好实验,把忙碌的工作重心前移到课前,前瞻地预设课堂,将课堂效益最大化。

二、面对失败事实,转变失败局面

实验的价值不只在于“大获成功”顺理成章得出相应结论,有时候“失败”的实验反而具有更大的价值,关键看老师有没有适时、合理地利用好失败,最大程度地提升其价值。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大方承认,坦然面对,这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好时机,也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寻求解决之道的好时机。

1.转变不可控因素下的失败

在物理课堂中,有些实验通过课前精心备课可以避免失败,而有些实验则存在着不可控因素。如在进行《测小灯泡电功率》专题复习时,为了唤起学生对该实验的记忆,也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移动滑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我设计了演示实验。课前准备时一切完好,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却发现闭合电键,小灯不亮,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虽然此实验在本节课中并非必不可少,跳过该实验也能将课进行下去,但既然课堂上出现了生成的“失败”,做老师的就应该及时利用,和学生一起进行“故障分析”,找出原因,如此智慧应对“失败”,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又如学习《磁体 磁场》时,学生提出疑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正好处于两磁极中点处的磁场是如何的?问题一出,其他同学兴奋不已,提出要用小磁针来做实验。但事实上,小磁针一旦略偏向于某磁体,便被吸引过去,根本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试了几次都是如此,学生提出:是因为没有找到确切的中心位置。既然学生有想法,老师就要支持,我留了实验器材在班级,让学生课后分小组探究,虽然这不在预设之中,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好机会,理当好好把握,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进步。

2.转变预谋性实验下的失败

从失败中找原因,比成功的实验更能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所以有时候,我会设计一些“失败”的实验,让学生自我反思、交流、讨论,重新认识实验。学生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凸透镜寻找窗外教学楼在光屏上的像,有学生顺利找到了倒立、缩小的教学楼,欢呼雀跃地惊叹这简直就是一部简易照相机;也有学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像,或者只找到半个像……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深入思考原因,主动解决问题,最终认可“三个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操作要求。

又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时,金属盒尚未浸入液体中,U形管压强计的两液面已不相平,这是怎么回事?在讨论、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失败素材,提升失败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误区:编习题是专家的事,一线教师自编习题太难了。事实上,一线教师有更接地气的素材,它们都源出于课堂实际:如之前所述《温度》冷热温水的实验,在学习“热传递——对流”时,我让学生回顾了当时“失败”的实验,并分析失败原因,学生恍然大悟。

再如学《杠杆》时,为引入“力臂”概念,我用一根可弯曲的自制杠杆演示(如图1所示):控制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不变,把OB段弯过一定角度,杠杆不能保持水平平衡,调节直至杠杆再次水平平衡,画出两次力的作用线,由此引入“力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次力的作用线并没有“完全重合”,当时课上只托辞“实验误差”便不再多做解释……直到学完“杠杆平衡的条件”,我以此情景引入,展开了一堂“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的习题课,由此,学生理解了“经过支点的力对杠杆不产生作用效果”, 理解了“影响杠杆平衡的是力和力臂”,也理解了“在学生实验中要选取横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我庆幸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了这些小失败,利用好了这些素材,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果老师经常以这样的“情景”出题,不仅能让学生迅速回忆起当时的知识点,挖掘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巩固并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充分体现了“物理来自生活”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失败是成功的先导,对“失败实验的再探究”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发挥潜能的过程,在失败面前保持冷静,善于分析和利用失败,这便是宝贵的资源,是走向成功的捷径。物理教学需要我们做有心人,相信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学生会重拾对物理实验的信任与兴趣!

猜你喜欢
杠杆预设物理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处处留心皆物理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4
我不是教物理的
中学生(2015年2期)2015-03-01 03:43:33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中学科技(2014年8期)2014-09-27 05:49:41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