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尤其要高度重视乡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生活中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广西天峨县为例,红水河乡土资源包括了地域山川水文、地区民俗文化、地方民间文学等资源,可从自然生态风光、蚂拐崇拜文化、文学作家作品三方面进行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红水河 乡土资源 语文教学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60-02
自新课改展开伊始,就对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语文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在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生活来教语文,特别是开发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本文以流经广西天峨县的红水河为主要研究对象,拟对语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红水河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笔者的家乡天峨县位于桂西北,近年来政治、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诸多原因,教育上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里教育理论的先行与教育实践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经过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后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大量有价值的乡土资源被闲置甚至可以说是被浪费。世人皆知,凡有文明诞生之处,必有大江大河流过。红水河作为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自云南发源,经过天峨县折而向南进入广西,因水色红褐而得名,不仅水能资源丰富,且沿岸风光旖旎。神奇的红水河在天峨县境内孕育了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蓝衣壮,他们世代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图腾(蚂拐)崇拜,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遗迹和历史轶事。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条件,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一方沃野。
优良的乡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浸润在充满风土人情的语文课堂中,更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另外,在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学生能够主动体验和探索,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真正实现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效的对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更全面的了解家乡,增强对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发扬地方优良文化传统,同样也是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学效果的增强,而且是情感的汇聚,生命的交流。
二、加强红水河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资源包括了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与语文课堂有着多角度的交融,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大河奔涌,八面来风,仅就流经天峨县的红水河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地域山川水文:红水河自然生态风光——广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材
从红水河自然生态风光来说,丰富的地域山川水文资源可作为广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材。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红水河蜿蜒至此,河水清澈如镜,两岸重峦叠嶂,形成长达十余公里的山水画廊。每当夕阳西下,如洒金描银,又如巨龙静卧,被誉为“中国最壮美的河谷”。公园内还有古树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6%,生长着大量珍稀濒危植物,且含有大量负氧离子,栖息着三十多种珍稀保护动物,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动植物科普基地。这些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通过亲身体验,各花入各眼,不仅能够帮助积累语文素材,而且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到家乡山河的壮美,情感得到陶冶,情思变得生动,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可顺势展开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距离天峨县城15公里的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我国仅次于三峡的第二大水电站,拥有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最高的升船机、最大的地下厂房),还是中国红色旅游基地。在语文教材中不乏以三峡风光为主题的文章,如果只凭借文字描述加以想象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这时教师可选择参观法进行教学,大坝开闸放水时,天湖之水从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倾泻而下,烟波浩淼,形成世界上最为震撼的人工瀑布,所谓“飞流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也不过如此了。学生通过把课文中的描绘和自己的实地感受相结合,就能更好地领会课文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家乡的自然风光是随时随地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把本地地理及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到语文教学中,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切入点,无疑就能激活语文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二)地区民俗文化:红水河蚂拐崇拜文化——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
从红水河蚂拐崇拜文化上,这是特有的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可开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壮族是天峨县的土著居民,在这片土地上的壮族文化似乎如同红水河那般渊远流长,蓝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其语言、服饰、民风都具有不可重复性。蓝衣壮的蚂拐崇拜文化源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在民间流传的《壮族图腾祭祀歌》中唱到“自从蚂拐下凡尘,春夏秋冬四季分”、“它是社稷的真主,驱除灾害灭邪瘟”。天峨县纳洞村村民自发举办的蚂拐民俗文化节每年都引来广大媒体和各地专家的关注,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节日盛会中充斥着别致的蚂拐图腾、精美的壮族纹饰、热情的山歌表演等。这些都是值得开掘的语文乡土资源,壮族的语言歌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和情感,例如赋比兴的使用、巧妙的对话、质朴的风格都对语文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打造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乡土教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壮族先民乃是古代岭南的百越人,可从语言、地名、生活习俗等得到佐证。例如,汉代刘向《说苑》所载之古越人民歌和袁康《越绝书》所记的古越语,其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同现今壮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地名方面,天峨县壮族至今仍在沿用的地名多是古越语遗留下来的;古代越人崇尚铜鼓,至今天峨县内壮族地区仍然保存着大量的铜鼓,纳洞村每年定期举行的蚂拐歌会都少不了铜鼓助兴。这样的历史传统无疑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最好素材,极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面对强势的文化入侵的时候,能够坚定的守护自己的根基。随着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正日益面临着急剧的变迁和转型甚至是流失和破坏。将图腾、舞蹈、山歌、铜鼓这些极具特色的元素编入校本课程中,不仅是对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保护,且弥补了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活动中地域文化的不足,利用本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被认同和接纳。
(三)地方民间文学:红水河文学作家作品——富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主题
另外,像红水河文学作家作品这样的地方民间文学资源,是富有价值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主题。以天峨籍作家东西为代表的“桂西北作家群”饮誉全国文坛,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曾获首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据此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曾获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清光绪年间的才女李世妍自幼苦读、聪颖过人、诗才横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当时许多少年公子纷纷慕名向她求婚,都被她用精彩的律诗所拒,渴望求得知音相守的她曾发出征婚联“雨箭虹弓天射地”,当世无解。虽然作家东西、才女李世妍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这方水土的养育下成长的,其文学创作之路,文学创作风格、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甚至是性格特征与思维习惯等都与地方民俗民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将诸如此类的地方民间文学乡土资源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展开此类内容的研究势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固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亲身研究和探索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除了上述几类资源外,红水河革命历史资源也是值得开发的,天峨人民有着不畏强暴的精神,土地革命时期受到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革命的影响,岜暮、巴更地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恶霸进行前赴后继的斗争,成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涉及到革命年代主体的课文时,教师可注意让学生收集这类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也是英雄辈出,对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精神肃然起敬,在继承革命传统的同时,也引起了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都是值得语文教学所充分开掘的东西。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上是笔者对红水河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些大胆思考。在实际的开发与利用中还要因校制宜,结合生活现实,进行精心整合,才能真正使乡土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出国家民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天峨县志编纂委员会.天峨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韦星梦(1992— ),女,壮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