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网络文本与传统文本的同构

2016-06-20 09:23马季
南方文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小说文本

近十年来,古代言情小说在网络文学类型变换起伏中不仅没有衰弱,而且大放异彩,其创作手法推陈出新,表现形式不断拓展,无论是在纸质出版、影视IP,还是在社会影响力、公众口碑诸方面,均呈现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形成了女性网络文学的特殊场域。古代言情小说种类繁多,计有历史文、宫斗文、宅斗文、仙侠文、武侠文、穿越文、玄幻文、种田文等。如果以2010年为中轴,之前有桐华的《步步惊心》、金子的《梦回大清》、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随波逐流的《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海晏的《琅琊榜》、寐语者的《帝王业》、犬犬的《第一皇妃》等;之后有天下归元的《扶摇皇后》、天下尘埃的《浣紫袂》、寂月皎皎的《君临天下》、唐七公子的《华胥引》、果果的《花千骨》、阿彩的《凤凰错替嫁弃妃》等。上述作品被泛泛纳入女性历史题材范畴,但由于其历史背景的虚拟性(网络称之为架空),又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存在很大差异。

这就引发了一个文学概念上的议题:网络时代,历史小说是否有重新界定的必要和可能?换句话说,包括架空、穿越等形式在内的网络历史文,能否划入历史小说范畴?这关涉研究者的方法论,及其对作品的身份认定。本文虽无意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门论述,但仍然觉得有必要提出来,立此存照。

然而,特例总在某个时刻出现。曾经长期活跃于网络文学领域的女作家蒋胜男,其新作《芈月传》(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版)对这一难题给出了她的答案。这部小说既具有古代言情小说的重要特征,如历史脉络、后宫争斗、情感纠葛、主角登顶、后世影响等等,也具备了历史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史料依据、合理虚构等等。也就是说《芈月传》的出现,打通了古代言情小说和历史小说并行不悖的路径,弥合了网络与传统对历史小说认同的巨大裂痕。

当代史学研究的进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重构网络时代的“历史小说”概念。二战后形成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倡导“从史料到文本的转移”,认为历史事件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所发生的事件的本身,而在于同时代人对它的感知和后来时代人的理解。那么,依据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观点,历史研究者可以在不违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对历史事实进行不同的联结和组合。而这些不同的联结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人物、事件或者过程的历史面貌。因此,对历史进行描述可基于以下要素进行:

A. 历史并不等同于事实;

B. 可以有虚构成分;

C. 可以有不同的版本;

D. 其中的事实是不确定的。

将《芈月传》与其他网络小说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显然可将其划入古代言情小说类别,而采用后现代主义史学观对其身份定位,则基本可以认定《芈月传》属于历史小说范畴,这是它明显区别于其他网文的重要标志。

塑造和刻画人物是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历史小说则是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塑造和刻画人物,展现作家的叙事能力和想象力。在网络文学的古代言情小说谱系里,“宫斗”是极其重要的叙事动力,它既是故事情节,也是人物活动的轨迹,既是内容,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形式,乃至于形成了专门的类型。相对于历史文的浩繁,宫斗文的形式较为单一,历史背景弱化、虚化,从属于故事发展的需要,作者的目标直奔故事而去,其方法是尽量放大小说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简化铺陈和枝节的描述。历史文则是依照特定历史环境讲述故事,故事从属于历史真实,尽可能实现两位一体。

从《芈月传》的叙事策略中,我们可以看见,古代后宫里的女性,虽无衣食之忧,但她们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一旦遭遇险情,其生存境遇甚至不如寻常百姓。因此,后宫里的人情冷暖、地位之争和权力博弈,自然而然成为合理的叙事逻辑。但《芈月传》里的“宫斗”并非叙事目的,而是大历史中的“小历史”,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必要铺陈。

从小说层层推进的细节上看,作者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人物活动轨迹、各国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以及当时的人文思想等等,均做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文本基本达到了“历史学家可以当小说读,普通读者可以当历史读”的效果。应该说,这样的写作具有相当的难度。

《芈月传》全书共分六卷。前两卷主要是写芈月少女时代在楚国的生活状态,描述形成她独特个性的诸多因素。芈月不是嫡出的公主,她的生母是随养母嫁到楚国的妾。在后宫里芈月的身份虽然较低,但是她从小个性活泼,深受楚王喜爱,因此争取到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楚王去世以后,皇后开始对她养母这个分支进行打压。生存环境的恶化,练就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养成了她自尊自爱自强的个性。只要条件一旦具备,这个芈月注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芈月传》的三四两卷侧重于恶劣环境中的人格塑造,并记述她在一系列感情纠葛和后宫权力纷争中独立思想的形成。芈月和她的姐姐同父异母,两人同时嫁到秦国,她的出生决定了她只能以妾的身份作为姐姐的陪嫁。到了秦国以后,由于她独特的个性,秦皇对她另眼相看,由此她和姐姐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在生子之后,身为人母的芈月终于认清了“皇权”的面目,也看清了自己的价值,她痛恨后宫里代代相传的地位之争,决定跳出樊笼,改变自己“陪侍”的命运。芈月的大胆尝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女性面对“自由”发出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尽管在外界看来她身份高贵,甚至高不可攀。

在《芈月传》五六两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芈月,这在古代女性中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她超越了那个时代,超越了她的养母与生母在楚国后宫的处境,也超越了她自己在秦国后宫里的遭遇和经历。她不再是附属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尽管她的姐姐贵为正宫皇后,影响秦国历史进程的却是芈月,而不是她的姐姐。芈月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她大胆而执着,善良而真诚,机智而敏锐,因此注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这些都是《芈月传》在塑造芈月时,通过若干细节逐渐传递给读者的重要信息。

网络文学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在情节设置上要求高潮迭起,每个章节(三千字左右)都必须有抓人眼球的细节。通过故事情节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这一点很多作者都能做到。但是,在故事生动曲折的基础上,对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所讲述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的叙事语境,这一点,大部分网络历史文都难以做到。由于网络文学每日更新,强调读写互动的即时性,忽略反复推敲仔细打磨的文本修订,停留在故事层面的文学书写,也就成为网络文学的一种常态。长此以往,网络作家们已经习惯了“编故事”的写法,不去深究文本的价值沉淀,这就给网络文学按照传统文学模式的经典化之路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对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网络文学从来就无从顾及。一般来讲,只要在读者的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被按上“狗血剧情”的帽子,真实性是不在讨论范围的。那么,作品的虚构建立在何种基础上就显得十分重要。网络文学由于重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缺乏严肃性和实证精神,而经常遭到社会舆论的诟病,但所谓恶搞、颠覆也未免言过其实。一部小说,最重要的真实还是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这其中当然包括史学的考证和美学的思辨与想象。《三国演义》的读者为什么永远会多于《三国志》的读者,这是个毋庸解释的问题。

《芈月传》的文本价值在这里获得意外的收获。它似乎是有意要打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隔两望这一僵局。这部作品以网络文学的基本格调进行创作,采用的是草根笔法,略写大事件大人物,详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结构上,也是按照网络文学的线性结构布局,以稳健的叙事方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在讲述古代女性之间关系、君王与妃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将现代女性的观察尺度巧妙糅合其中,非常自然,没有痕迹。在锁定阅读人群方面,《芈月传》做得非常好,作品非常明确地指向了她的读者群体,而这正是传统文学最薄弱的环节。在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文学阅读庞杂无序的今天,对阅读人群的关注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小说文风典雅、节奏均衡,人物关系处置有序,这些传统文学的基本要素《芈月传》也悉数安排得当,尤其是,作者对战国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礼仪、家居、装束、出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做了很仔细的研究,落笔沉稳,娓娓道来。在文本的宏观把握与微观构造中,显示出作者在网络文学写作中超群的优势。

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一些遗憾,其中男性人物形象比较模糊。屈原的形象几乎是一笔带过,没有给人留下印象;另一个重要人物张仪的刻画,也是概念大于形象。在处理芈月和秦王,芈姝和黄歇(芈月少女时代的情人)的关系上,有点游离,流于表象化。由于考虑到影视改编拍摄的需要,在写作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强化戏剧效果,因此文本难掩IP化的痕迹。

(马季,中国作家协会)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小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倾斜(小说)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