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与石库门

2016-06-20 07:58朱宏斌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书记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3期
关键词:石库门租界上海

图/文_朱宏斌(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书记)



洋泾浜与石库门

图/文_朱宏斌(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书记)

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就像一个长子,总是在国家最艰难、最需要之时,倾其所有,努力为这个大家庭提供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在沿海开放、浦东开发、自贸区建设等关键节点,上海总能以“先行先试”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城市定位确定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 2040年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球城市。

当代的上海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边是光鲜流离,一边是沉稳大气,上海同时兼具了这两种气质。来上海游览的人们,看过了现代都市水泥玻璃森林,更多的还想追寻只属于老上海的“摩登”、文艺和浓郁欧美情调。

追寻历史的印迹,让我们重回170多年前,上海开埠时的浦江两岸。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外国商品和资金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划定租界、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开办银行。从此,上海进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国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外国在中国的租界是由上海开始的。1845年11月15日,英国依据《上海租界章程规定》在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前后在中国的上海、广州、青岛、香港等城市共设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是由租借国单一管理的,有2块是公共租界。

现代与怀旧:不同格调交织的上海

海派文化的历史起点:“十里洋场”与洋泾浜

上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特别是在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传统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其中繁华的“十里洋场”与混搭的“洋泾浜”文化都是出自这一时期。

要求材料厂商在开展地铁站防水工程施工期间,在现场进行材料的使用跟踪,并且有义务对施工人员培训材料使用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技术指导。

“十里洋场”原指上海的租界。租界刚出现时,英、美、法租界沿苏州河、起河(今人民路)、泥城河(今西藏路)、黄浦江等合围的一带发展,其周长约为十里,故称为“十里洋场”。之后租界面积扩大了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一直沿用。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占据最发达的地段,成为中国租界史上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法律最完善、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现今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和欧洲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分别于1919年及1865年创始于原上海公共租界。位于黄浦江西岸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南北全长4公里,曾是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重要象征。这一片建筑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这里鳞次栉比地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原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这些大厦虽然出自不同建筑师之手,风格迥异,但是建筑格调统一,建筑轮廓协调,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盛名。现在提到“十里洋场”一般用来形容旧上海,引申为那个时期的上海文化及繁华城市。

01.上海法租界示意图。02.外滩万国建筑群旧照。03.外滩万国建筑群。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因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由默默无闻一跃成为颇受瞩目的上海两租界的界河。当时随着大批从事经济掠夺的英商涌入,华人洋人杂处。在洋人洋行打工,做一些沟通中介的人被唤作“通事”,这些人,稍谙一些英语词汇,但读音不准、语法不通,洋人听了仅勉强可以意会,这样的英语被讥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上海当地母语为主,夹杂许多英语词汇,是当时特定时期华洋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交流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商业英语”。在其存在的近两个世纪里,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极为深远。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在上海人口中的“洋泾浜”,不专指“洋泾浜英语”语言领域,其意思被引申为不纯粹、不正宗、土洋结合、混搭等意思,运用在文化、艺术、建筑、生活等许多方面。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之一。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既有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对海派文化的高度概括,其核心就是尊重多元化,理性、随和,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以契约精神主导社会。

“洋泾浜”建筑: 中西合璧的石库门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一直以来是吴越文化的繁荣之地,明末清初的上海老城厢、青浦朱家角的水乡街巷、松江精典的江南古典园林,无不彰显着最纯正的吴越文化。从建筑上来说,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边房屋合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

01

02

03

01.02.石库门。

03.石库门细节装饰。称“四水归堂”。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一般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目的为防潮。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屋顶上也铺瓦,形成了水乡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河溪、房屋、街巷浑然一体,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风貌。

太平天国引发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趁机大量修建住宅。狭小的土地无法满足习惯了高宅大院的上层阶级的要求,要想在狭窄的空间内营造出不输于宅院的江南风格,商人们选择的是一种创新型的建筑方式——石库门。

石库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此外鉴于租界地价昂贵,住宅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联排样式,与传统分散式、院落式住宅不同,给人一种紧凑新颖而不再是轩昂古旧之感。而且

01

02

03

01.02.03.石库门。

04.05.李守白《上海石库门系列》彩绘。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等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房的“门”上大做文章,以乌漆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显示不可侵犯之势,门框采用厚实花岗岩,既感坚固又显身份。这种做法基本保持了汉族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作“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江浙人发“箍”音为“库”,“石箍门”就讹传为“石库门”了。

进入20世纪,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石库门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所谓的“新石库门”。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城市生活的经济与舒适。而随着租界文化的深入,石库门也更加西方化,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石料的门框也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砖雕青瓦压顶式的门楣也变成了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以作为装饰。

租界的闯入无疑打乱了原本平静如水的吴越文化,而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加快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进程。虽然,出于市场的考虑,石库门建筑留下了天井、客堂等中国传统的东西,但在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联排式的结构,无不深深地刻上了海派文化的烙印。石库门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真正的“洋泾浜”。

04

05

“符号化”的石库门:留存的老上海记忆

有人说,上海有四大象征:外滩万国建筑群、商店积聚的南京路、古色古香的豫园,还有就是曾经居住了60%上海人的石库门。

如果说万国建筑群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那么低调的石库门则更像是老上海人市井生活的缩影。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更为豪华的里弄式花园房的兴起,石库门也弯下了她 “落寞贵族”的身段,成为属于最寻常的百姓的住宅。正是以石库门为代表的这种狭小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上海人不够大气的“小市民”性格特征。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精明是在城市快节奏逼迫下无可奈何的生活之道,身处租界,又在最繁华的地段,纵然有着最便利的消费条件,可是经济条件的制约让市民不得不低下头,在一分一厘间为生计做着打算。租界的繁华和自身栖息之所的狭小营造出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压力和失落。

石库门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个独特的标志。到底是把石库门建筑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珍藏起来,还是通过适当改造,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新的生命?有一个叫罗康瑞(瑞安集团董事长)的香港人因为特殊的石库门情结,以10亿港币的巨资,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和马当路包围的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将所有的石库门“整旧如旧”,建成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住宅和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称之为“新天地”。

踏着青砖步行街走进改造后的石库门弄堂,眼前是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除了落地的玻璃墙,从外貌看石库门,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进得门来,迎面却是一片新天地:不再是见惯了的石库门里的昏暗、杂乱,整个结构已被彻底改造,三层变两层,精美的欧化造型楼梯、天井上空的大幅框架玻璃、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壁炉和红木老家具相邻而处,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和谐搭配,墙上的现代油画与立式老唱机悄声倾诉着这里中西合璧的文化韵味。外面是20世纪初风情万种的石库门里弄,里面却已完全是现代生活的舒适和惬意。选择一个靠窗的桌子坐着,啜着浓浓的咖啡,透过落地玻璃,看到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建筑,悠长的弄堂、斑驳的墙面、雕花的木窗,旧的、新的,恍然隔世。

新天地与石库门的出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商业与文化联姻,这些又一次发生在上海,其载体仍然是石库门!

石库门是这座城市一个不老的话题。她承载了海派文化,见证了历史变迁,留存着老上海人的记忆。

猜你喜欢
石库门租界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中国近现代报刊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上海租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