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茹
摘要:群众认同资源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性资源,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群众认同资源与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群众认同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得到执政党的关注。本文首先阐释了群众认同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分析了当前我们党面临的群众认同资源流失的现状,最后通过巩固阶级基础、关注民生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纯洁性教育、培养认同感等方面探讨了巩固和扩充党的群众认同资源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认同资源;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5-0029-02
群众认同资源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效能的基础性资源,群众认同资源与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密切相关,并会对其它执政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国际国内环境,大力加强党的群众认同资源建设,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群众认同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认同资源是执政党在获取政权和执政过程中获取的资源,主要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它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础性资源。群众认同资源包括民心、民意、民愿、民需等人民群众的多种诉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需求。[1]
群众认同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一个政党能否上台执政,能否顺利开展执政活动。政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获取政权,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如果一个政党其它方面的资源较突出,而群众认同资源较差,它是很难取得执政地位的,或者即使侥幸上台执政,也是不可能稳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丰富的群众资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同。
政党的执政过程,实质上就是处理与执政资源的关系的过程,[2]就是充分利用和拓展各种执政资源,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效运转的过程,是积累群众认同资源的过程。[1]如果群众对执政党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说明执政党的执政资源在总体上处于良性状态;如果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不高,说明执政党的执政资源处于不良状态。[3]因此,群众认同资源在总体上是能够反映执政党的执政资源运行良性与否的。
二、 党的群众认同资源面临的流失现状
一个执政党所拥有的执政资源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群众认同资源的动态变化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认同资源流失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 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党的阶级基础削弱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伴随着机遇,挑战也随之而来,这一时期也成为风险的高发期,过去单一的利益格局朝日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交锋。[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工人阶级内部分化分层越来越明显,农民阶级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内部分化使他们的利益矛盾突出,由于利益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维护,工人和农民对执政党的认同度有所降低,从而使党的阶级基础受到削弱。[5]
(二)党群干群矛盾凸显,党的群众基础流失
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在当前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素质不高、滥用职权、独断专行,没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使群众的民主权利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导致人民群众对党产生了不满情绪;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党员领导在处理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侵犯了群众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三是党内存在不良作风,不少官员贪污腐败,生活作风堕落,个别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直接恶化了党群关系,从而使党的群众基础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失。
(三) 价值观念多元化,党的社会公信力减弱
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单一,我国只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党的执政地位和在群众中的政治威望非常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阶层不断分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社会心态总体表现为人们对社会安全和社会公平有更多的要求,而社会信任感较低,对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感减弱。[4]另外,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开始追求信仰多元化,滋生出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党的社会公信力开始减弱,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党的群众认同资源将会逐渐流失。
三、 巩固和扩充党的群众认同资源的现实路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密切联系群众、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针对党面临的群众认同资源流失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人阶级的地位,切实保障工人阶级在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上行使管理权,妥善处理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再次获得工人阶级对党的支持和认同。另外,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因此也要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让农民享受改革的成果,巩固好工农联盟,不断夯实党的阶级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党和群众关系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在发展党员时特别注意吸收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5]
(二)关注经济增长,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分重视物质利益对于维护执政合法性的作用,认为物质利益是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4]因此,我们党应该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同时,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妥善协调处理好各阶层民众的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并建立和完善利益纠纷和矛盾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利益冲突和对立。在当前环境下,就是要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还要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以适应民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三)改进工作作风,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党的作风关系到人心所向,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针对党内当前存在的不正之风,党员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凝聚民心;其次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扩大群众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能够顺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再次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党群关系的长期良性互动。
(四) 加强纯洁性教育,维护党的先进形象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关系到党的形象问题,为此,我们党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纯洁性教育,以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就是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自觉维护党的团结,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就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实际,自觉运用党的纯洁性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五) 培养群众对党的认同感,提高党的社会公信力
执政党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权力授予执政党,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对传统政治权威的认同感也有所减弱,这就要求我们党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提高党的公信力,为巩固党的群众认同资源提供文化支持。[4]首先是要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到决策中来,完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体现出党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照;其次要注重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上进行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后是要改进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具体工作影响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提高党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党的群众认同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执政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是衡量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自己与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不断巩固和扩充党的群众认同资源。
参考文献:
[1]祝福恩,张舒.论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涵义及特 征[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9).
[2]徐昕.执政资源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徐新彦.从多维视角解读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J]. 党政干部学刊,2011,(12).
[4]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新论[M].江西:江西人 民出版社,2012.
[5]张恺.执政社会资源若干问题探讨[J].南方论刊, 2014,(3).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