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龙国
【主持人语】
我们先来看看2015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这是一则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易于让学生着手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表述。
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先生也曾说:“我们鼓励考生敢讲自己真正的感悟与生活,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用真诚、真心、真情和朴素雅洁的语言,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好作文。”
说来,写好“深入灵魂”不算容易,不过,放宽些,让学生不拘于植物、动物或器物的范围,选择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写“热爱”倒也不错。
【少年说】
乌鹭光影逝流年
——深入灵魂的热爱
北京五中高二(7)班 赵宏淼
在我的书桌一角,有一副围棋已经在那里静卧多年了。那不过是些平凡的东西:黑白二色的玻璃棋子,黑子如乌,白棋似鹭,无怪乎围棋有着“乌鹭”之美称。
一用经年,温润如故。可以想象用它纵横黑白、驰骋纹枰是何等快意之事。十九道的塑料棋盘整整齐齐地叠放好,一如它往日的样子,只是被磨得有些陈旧,多了几道折痕;但那却是我生命中最热爱的东西之一。
还记得吴师把它交给我的那天,原本一向温和的吴师却板起脸来、不苟言笑地问我:“棋道漫漫,你准备好了吗?”那时小小的我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似乎是做出了什么郑重承诺一般,双手恭敬地将它捧过来。其实不过六七岁的小孩子又怎会懂得这些,只是不曾想当日那不知所云的承诺却换回了我在棋海中自在遨游的无悔十年。
时光荏苒,这套棋具见证了太多太多。
学棋伊始,我便用它摆题、下棋、打谱,年复一年,它默默地为我做着最原始的积累,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有些东西已经成为了本能。学棋之人又有哪个不辛苦?我用我的汗水冲刷过我的青春年华,用付出坚守着那份对我、对吴师、对热爱的围棋的承诺。不大的房间内,昏暗的灯光下,一个少年全神贯注地坐在棋盘前,用白子黑子演绎着种种变化,虽闷热难当,汗流浃背,亦浑然未觉,神游棋局中。这大约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剪影之一。
它不仅见证了我的辛苦与汗水,也经历了我的幸福。
家中客厅内,窗明几净,一小一大两个人影端坐在桌前,正在严肃紧张地对弈。一父一女相映成趣,就用这最普通的棋具,在纹枰上无声地做着最激烈的思维碰撞。那似乎是父亲能够安静陪伴我的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没有训斥,没有争吵,也没有冲突。
不仅如此,围棋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大约是性格的缘故吧,自己的棋不是很大气,总是喜欢玩弄一些局部小手段。吴师总是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要我下棋眼光放长远一些,我却只是笑笑,不置可否,因为靠着这些局部的小手段我总能赢得轻松,鲜逢敌手。直到某次比赛,很重要的一盘棋,凭着我的小计谋,几乎每个局部我都能占到便宜,但综合下来却输掉了整盘棋。那时真是十分沮丧颓废,但吴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他说:“顺天理,尽人事,心中有悟就处处能看出棋来,这是道;而你把心思都用在做圈套、设陷阱上,这叫术。玩术者可一时得势、一地称雄,但却不能长久,也成不了气候。”从那以后,这不仅成为了我下棋的标准,更成为了我做人的准则。
不过,时间久了,凡事都会变的。我在初二那年停下了棋课,虽自觉遗憾悔恨,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刻入骨子里的热爱却是永远无法更改的。闲暇之余,夜半之时,摆摆棋,打打谱,到网络上厮杀一番,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家乡的袅袅炊烟
——深入灵魂的热爱
北京五中高二(7)班 骈 遥
小时候,每当我回到老家,车子还未驶到村口时,空气中淡淡的焦味和泥土味便早已顺着风飘了过来。远远地望见那在蔚蓝天空中袅袅升起的炊烟,看它在微风的引导下缓慢改变着上升的路径,我就知道:到家了。
那时候农村还处于烧煤和柴火的时期。在饭点时登上山腰,你便能看到每家每户的烟囱中,都有一柱炊烟。炊烟在空中密集地上升,好像一条通往天界的阶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虽壮丽,我们小村的袅袅炊烟也透着一种质朴且温暖的美。
夏天,由于连日降雨,水库不得不打开闸门降低水位。这使得水库周边村落前的小河变得汹涌澎湃。孩子们纷纷从充斥着谷味的旧仓库中找到捕鱼用具,不约而同地出门逮鱼,无论大小,一网打尽。正午,烈日当空。看到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闻到飘来的饭菜香,孩子们就知道该回家了。我和小伙伴们手里提着一桶活蹦乱跳的小鱼,沿着乡间的土路向着炊烟升起的家中跑去,心中不知道有多畅快。回到家,我总是央求姥姥把我逮的鱼做成菜,于是无奈的姥姥只得拎着小鱼走进了厨房。炊烟再次升起来,不过这次,我还闻到了小鱼的鲜香。
秋天,收获的季节,以卖桃为业的村民在卖完了大部分桃后,会用剩下的做成桃罐头。做好的罐头一部分自己吃,其余的送给在收桃时帮助过自己的村民。孩子们也被要求帮着做点事。做好了分内事,我便开始观察,不过很快就觉得无趣了。于是就在院中开始与伙伴们玩耍。玩耍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望向自家的烟囱,看着白烟从烟囱中徐徐升起。因为,一旦炊烟断了,就说明罐头做好了,迫不及待的我就可以尝尝鲜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罐头始终是小村人家桌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道佳肴。
冬天,从深山中吹出的寒风在村中肆虐咆哮着。外出的我和哥哥小脸冻得通红,耳朵像刀割般地疼,不过看着远方的山峦和炊烟在眼中逐渐放大,心中渐渐地生出一种安心感。等离得更近了,炊烟的形也看得更加清楚了,空灵但有实感,好像在洁白的宣纸上渗了层清水一般。同时我的心中仿佛掠过一阵暖流,迅速逼退了寒意。因为我知道,有一席温暖的火炕正等着我。等到了家,躺在炕上,一家人边聊天边看电视,任凭外面的寒风如何肆虐,只要炊烟不断,屋内始终都充满着暖意。
如今,蔚蓝的天空经常被雾霾遮盖,炊烟也失去了清晰的轮廓。天然气逐渐取代了柴火,土路被石子覆盖,村民也不再烧炕了。虽然一切都表明时代在进步,但孩子们的乐趣却无奈地减少了。可存在于我记忆中的袅袅炊烟却始终没有消散,因为那是我深入灵魂的热爱!
冬日里的絮语
——深入灵魂的热爱
北京五中高二(7)班 侯高山
提到冬天,普通人自然而然地便会想到凛冽、刺骨等令人战栗的描述。但我想为冬天说点什么。
冬天,虽然不是一年里最宜人的季节,可它却没有春的躁动,也没有夏的烦闷。至于秋,一个盛也不是、衰也不是的尴尬时节就更比不上冬了。冬所特有的是其庄严、肃穆而又不压抑的氛围。这点在大城市里不一定有机会体验出来,但在乡下便大不一样了。
站在老房门前,极目远眺,视野里只有苍苍茫茫的白色,夹杂着一点点房屋和树干的棕色。若身处其中,心境其实比置于“金风送爽”的秋天更加旷远,因为面对的是晶莹闪烁同时带有神圣之感的雪。张岱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时大概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吧。加之现在太阳也不是那么刺眼,又配以不那么深邃的淡蓝的天,使雪之白色显得柔和起来,人们在保留“敬”的基础上,“畏”也削弱了几分。
我爱下着雪的冬天,但这都是表象,她还有别的特征。
为衰亡做代言的冬,其实很活泼。盛夏时节百花齐放,自然难以辨别孰优孰劣,甚至略有杂乱之感。相反的,时值隆冬,看似一片肃杀,不经意间便会发现几株傲然挺立的腊梅,欣喜自然涌上心头。撇开那些常绿植物或花期在冬季的植物不说,人们也最享受这期间的热闹——春节。日日盼望的老人,在每年的这一时刻迎接儿女们归来,大人唠嗑儿之余,小孩子可以一起打雪仗或者放炮,当然还有他们最期待的压岁钱和最重要的团圆饭。其他任何时间都难以展现这种欢喜。
冬,常常被赋予绝望的意味,但我觉得不然。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由此可见,冬天反而是希望的象征。正如《济南的冬天》里所描述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相比“无情”的冬,盎然的春被誉为希望似乎更为合理,因为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且也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但,事实是“一年之计在于冬”。等到了春天,所谓一年早已开始,然而却毫无准备,那么这一年又要“一年之计在于来春”了。况且农谚“瑞雪兆丰年”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冬天,寓意着希望,这怎能不叫人热爱?
我不清楚为什么我偏偏对冬季情有独钟。草长莺飞的春,桃红柳绿的夏,天高气清的秋,明明都优于雪虐风饕的冬。大概是因为她所独有的庄严、肃穆而又不压抑的氛围吧。
《乌鹭光影逝流年——深入灵魂的热爱》,围棋“见证了我的辛苦与汗水,也经历了我的幸福”。作者认识又进一步延展,生发了对弈时“玩术者可一时得势、一地称雄,但却不能长久,也成不了气候”的人生感悟。
《家乡的袅袅炊烟——深入灵魂的热爱》,作者表达的,是“质朴且温暖的美”,是“时代在进步”的乡土中国离我们远去的遗憾之情。
《冬日里的絮语——深入灵魂的热爱》,作者捕捉到了冬日“庄严、肃穆而又不压抑”“神圣之感”“其实很活泼”“希望的象征”等特点,表达了对冬的情有独钟。
立意上,这些,也切合、呼应了“热爱”。几篇文章,形式上也有了散文的样子。
同学们已经在尝试着借助于“乌鹭光影”“袅袅炊烟”“冬日”等具体的形象,在各自的“特长和兴趣”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多少有了点文学味道。
我们也约略寻出作品景物的线索以及情感线索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几篇文章,景语人情的时空交织,有条不紊。
同学们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微妙感受,也饶有意趣。“家中客厅内,窗明几净,一小一大两个人影端坐在桌前”景语人情,融而为一,有着清静肃雅的意韵;“炊烟的形也看得更加清楚了,空灵但有实感,好像在洁白的宣纸上渗了层清水一般”,准确生动地描画出炊烟的空灵虚化的特点;再如“人们保留‘敬的基础上‘畏也削弱了几分”中,也流露出了细腻的心思。
……
当然,必须说,除可圈可点的地方之外,可修改的地方也有不少。我想,对一群只有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在运用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前路上,终会自我发现,自我修正,越走越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