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春美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三职工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单春美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三职工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目的 观察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观察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与对照组(阴性患者),各26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血糖、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检验,比较四项检验结果。结果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更低,纤维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纤维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使得脑血管对血糖、血压异常更加敏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更高
抗心磷脂体抗体阳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特点
为了观察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特点,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颅CT、MRI弥散加权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疾 病 。 纳 入 标 准 : ① 初 发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1]; ② 新鲜 脑 梗 死 或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MRI确 认 血 管 狭 窄[2]。 就诊时和病后6周分别进行血浆抗心磷脂抗体检验,根据两组检验结果,将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两次检验结果均为阳性)划入观察组,阴性患者划入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7.5±8.3)岁。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9~74岁,平均年龄(67.2±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常规采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吸烟饮酒史、流产史,入院后和入院治疗6周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酶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查抗心磷脂抗体,常规测量血压、血糖。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四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更低,纤维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s)
全血低切黏度(mPa/s)组别 n 血糖(mmol/L)收缩压(mmHg)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 26 6.2±0.7 132±16 5.6±0.7 22±4对照组 26 7.8±1.3 158±18 3.9±1.4 16±3 t 5.525 5.504 5.537 6.118 P 0.000 0.000 0.000 0.000
抗磷脂抗体有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促凝因子两种,近些年在对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持续发现抗心磷脂抗体,推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会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带来一定的影响,研究抗心磷脂体抗体阳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预后,降低复发率有着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更小,而常见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更少,和青年人脑卒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相关脑梗死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年人为主,青年人脑梗死,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明显比老年脑梗死高[3]。英国血液学会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诊疗指南明确指出,50岁以下脑卒中患者和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史等高危因素的动脉栓塞患者应该接受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病情方面,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发病灶更多见,可同时累及多个不同血管,不同血管供应区可能同时出现梗死灶,广泛分布于丘脑、双侧脑干、小脑、基底核等不同血管供区,发病初期可迅速达到神经系统损害程度。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治疗后短期再发几率也明显高于常见原因脑梗死,尤其是急性期治疗期间以及一次卒中治愈后近期再发,有国外研究资料显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脑血管疾病短期再发几率高达50%,随着时间延长,复发几率还在持续上升,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也更加严重,因此建议反复发作脑梗死患者行抗心磷脂抗体检查。动态血管超声监测还发现,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多存在不稳定多发性动脉内膜低回声斑块,推测可能是再发的高危因素,成为动脉-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总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后短期复发率高,通过抗凝、稳定斑块治疗一定程度降低复发风险,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综上所述,较高的纤维蛋白原和全血低切黏度水平,使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血糖血压水平异常的耐受程度更低,比阴性患者更容易发病。
[1] 李燕辰,李 玲,张淑敏,等.微栓子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88-189.
[2] 王 子 荣 ,丁 建 平 ,戚 乐 ,等 .磁 共 振 扩 散 成 像 技 术 在 急 性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87-90.
[3] 陈 颖.磁共振扩散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2,32(5):338-339.
本文编辑:孙春宇
R743
B
ISSN.2095-6681.2016.2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