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远征
地方债仍是2017年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
文|曹远征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个“L”形的发展趋势的话,那么,尽管还有下行压力,尽管还有波动,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后的第二个台阶基本找到了,而且站住了
中国GDP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6.7%的水平,对此有观点认为,很可能预示着经济基本到了L形底部。其实在我看来,核心问题不在GDP本身,而在两个指标,第一,PPI经过54个月后转正,这意味着企业销售在增长,还本付息能力在提高;第二,企业利润在14个月后转正,与此同时,银行坏账尽管同比在上升,但环比在下降,这可能意味着杠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稳定。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个“L”形的发展趋势的话,那么,尽管还有下行压力,尽管还有波动,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后的第二个台阶基本找到了,而且站住了。
如果这个判断基本成立,那么我们的宏观政策就应该像现在这样,更多地考虑改革的问题。今年大家一直在讲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进步,不过,技术进步是随机性的现象,不可预知发生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人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理好,通过改革推动结构改善。
“三去一降一补”,核心问题是“三去”,即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我们关注到中国所有高杠杆部门几乎都是产能过剩的,如何把握去产能和去杠杆两者的关系,是未来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从宏观上看,我认为,还是要降成本,尽管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价格在上升,2015年GDP平减指数为负,今年转正,通缩风险得以化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去产能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曹远征 中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
观察中国去产能的过程,我们发现,去年去产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例如我们的钢铁产能,之前是11.3亿吨,去年减到了8亿吨,并且价格稳定后企业开始出现盈利。但是,今年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反复,一旦盈利,一些产能重新投入了生产,价格又出现了一些下降。问题就在于没有实际性去产能,一些产能虽然关了,但在物理层面并没有消失,在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取消掉,于是有了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如果说我们现在宏观经济已经基本稳定,不再需要大规模刺激政策的话,则应该考虑进行一个资产负债表的重组工作,真正去掉这些产能。
另外,其实,杠杆问题还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负债问题,重要的是债务是否可持续。中国负债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负债高,二是地方政府负债高。按照国家审计署的审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48.85%是发生在2008年前后,期限错配是最大的风险,明年上半年又将迎来还债高峰期。要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就要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要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就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中国债务问题是个全球都在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年至明年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怎么化解这个问题,我认为,危机并不可怕,如果操作得当,也可以将危机变为改革。对此,中国有操作经验,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曾成功地将危机转变为了中国改革的动力,中国国有经济、中国金融进行了重大调整,并且这个重大调整恰恰也是中国能成功应对或者躲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制度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借鉴当年的改革经验,我想,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靠改革开放,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解决当前的债务问题或风险问题,同样要靠改革开放。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