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胜
语文新课程改革,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家长对教育的关心,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教师对教育的工作热情。语文教与学改革最大的触动点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语文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面向更多层面的渗透,应该有一种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一、语文学习的根基——读书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读书不应受到弱化,而应是进一步的突出和强调。发挥读书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这种方式,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空间,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学生在读书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自主地去读,不能采用放任随便的态度,教师要在书目的选择、读书的方法上多加指导,以让学生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创新
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思维火花的闪耀过程,应该最能体现学生的发现与创新精神。语文教学的世界,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最本源的文化,有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有着最直接的思想碰撞。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发现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直接意义的。
发现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个体的一种发展潜力,这是保持他们思维活性的根本。我们进行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文本的探讨、知识的传递,还是阅读的延伸、写作的训练,整个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学生参与其中,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有些观点也能够代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学生发现与创新精神的一种外现,如果老师恰到好处地做一些到位的点拨与引导,或者稍加讨论与思考,这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这种精神。
学生发现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尤其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的教学贯穿于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认识的一个培养过程,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坚持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要始终保护学生个体思维健康成长的历程。
发现与创新的精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发现与创新的精神代表了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未来希望的青少年一代,他们身上的发现与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一种坚实保证。
三、语文教学改革的保障——监督
近几年来,在语文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前提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信息的透明性。保障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信息流通的渠道要畅通,能让一线的教师及时了解语文改革的新要求、新做法、新经验,教学一线的新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的科研部门,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信息的保障。
二是执行的力度。理论再好,想法再美,没有强有力的落实,一切都是空话。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相关科研部门所做要求的监督,保证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不打擦边球、不搞文字游戏等,真真正正的按规定办事、按规律办事。
三是评价机制的完善。要想语文改革走的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而且这个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语文改革的健康发展。抓住了“牛鼻子”,语文改革就成功了一半;否则,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就会出现。
语文教学中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符合了语文学科本质的规律,适应了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教与学走健康发展的道路,离不开读书、创新与监督,这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