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峰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独具地理和文化优势的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尽如人意,存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数量少、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和制度保障建设不完善等现状。建议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保障机制、课程化等方面的建设,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贵州高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贵州高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开展现状 对策研究
1.引言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属于欠发达地区省内居住着包括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内的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集健身、娱乐、教育等价值于一身的千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1]。然而,伴随社会变迁古老、多样、质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正逐渐萎缩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具有独特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的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优秀精神智慧和思维方式,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将文化遗产引入主流教育的主要途径,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作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主要群体,在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具有多种民族文化背景共存的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拓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具有实践意义。
3.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3.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分布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蕴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贵州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仅有二十余项,按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发现,竞技类运动项目是贵州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像高脚竞速、三人板鞋、押伽、射弩、斗鸡、独竹漂、秋千等。而技击类、健舞类和娱乐休闲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仅有苗族花棍、民族健身操、舞狮、舞龙[3]。造成竞技类运动项目为主的原因一方面是这类运动项目都具有较强的健身、健美、益智的功效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是这类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是各级各类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学校通过开展这类项目的运动竞赛还可以起到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作用。另外,按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贵州各高校分布的情况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分布在民族类高校和民族聚居区内的高校。
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的途径分析
依据学校教育的运行规律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的途径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即体育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竞赛和表演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协会等[4]。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以课余训练和体育课程为主要传承途径,且以课外训练为主体育课为辅的途径传承方式。像高脚竞速、三人板鞋、陀螺、押伽、蹴球、珍珠球、射弩、独竹漂、斗鸡、舞龙、秋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贵州高校内已成立了三十多个课外训练队。仅珍珠球、嗒嗒球、板鞋、陀螺、舞龙、押伽、射弩舞龙、民族健身操等项目在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安顺学院、黔南民族学院、凯里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学校开设了少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程。学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队和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也是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范围内出于宣传学校、为校争光的目的开展的。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方法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方法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的方法一般包括直接引进、适当改造和条件创编三种方法。目前贵州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上都是通过适当改造的方法将运动项目引入学校。像高脚竞速、三人板鞋、陀螺、押伽、蹴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主要通过对场地、器材、规则、技战术等方面的适当改造使其更具安全性、规范性、可测性、观赏性、娱乐性,更能表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与表演的魅力。对一些健身效果较好所需场地器材简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对技战术的简约化、规则的简单化、场地器材的模拟化等方法进行适当改造,使其更适应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便于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的价值功效[5]。像凯里学院将苗族的反排木鼓舞经过适当的改造已编制成既不失原有文化特色又具较强健身性、规范性的反排木鼓舞健身操,不但成为学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亮点,而且在凯里市中小学课间操中广泛推广,已成为大中小学生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
3.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师资队伍的建设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校园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核心与关键。目前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仅有不足30人,在这有限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还是由其他项目的教师兼任。兼职教师基本上是由非该项目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或曾参加一些短期的培训、低级别的比赛的教师组成。这类教师大多数都缺乏对该运动项目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构较少;很多项目还缺少完善的文字、视频、资料等学习资料,不利于人们自主学习[6],以及学校对教师参加这方面培训的支持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