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李伟
1.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
课堂上让孩子做题,一转身的工夫就有孩子举起手来说:“老师,我做完了。”接着似乎要站起来,我说:做完了不等于做对了,好好认真检查。再看考场上,大多数孩子大约40分钟就做完了,有的趴在桌子上玩,有的左顾右盼,没有几个静下心来仔细检查的。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做题要细心审题、认真做题,最后还要仔细检查,这是保证题目正确的最后一道保障。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在做题过程中没有抄写错误、没有计算错误等,只有认真仔细地检查才能保证我们做的题目正确无误。所以要培养孩子养成仔细检查的好习惯,每次作业完成后都要检查一遍,这样才能提高做题正确率。
2.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六一”前夕,某企业按每人10元给各班自行购买图书赠送给每个班级,充实班级图书角。我请同学们担任学校购书采购员,调查图书市场,设计最佳购书方案。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利用星期天去各书店进行调查,各书店在“六一”期间都实行了优惠销售,儿童书店与新华书店的书价相同,金达园书店的图书全部实行“八折”销售,新华书店是买5本送1本。学生调查后又进行计算、比较,最后设计出了最佳购书方案。这种贴近生活、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真正感悟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从而使学生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积极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准确时,教师可以用“你回答得真好”“你真会思考”等语言给予鼓励。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的预想,十分出色时,可以用惊喜的语气鼓励学生:“你回答得太棒了。”当学生回答不完全对时,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正确的部分予以鼓励,如:“这个问题你说对了一大半,再努力一下就全对了。”即便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当头一棒,而是尽可能找出积极的因素。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这无疑给学生巨大的鼓舞与力量。
4.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质疑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孩子们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想问与乐问。在情境的创设上要避免以下问题:首先,创设的教学情境目的不明确,牵强附会背离问题属性,把情境的创设当做课堂的摆设。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有所变化。再次,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用活动冲淡了数学课的数学味,教师和学生整节课始终处于忙忙碌碌中,很少有静下来进行理性思考的时间,更不能保障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热闹浮躁远离理性思考。最后,追求数学情境的新、奇、异,忽略了情境的效果。
5.尊重并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是需要我们尊重和保护的,在“求同”的过程中一定要“存异”,逐步引导学生在运用自己的思考方法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方法。比如在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孩子们可以用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等方法,也就是可以用数的方法,甚至还用手指帮忙,有的孩子用凑十的方法在头脑中想。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和尊重,这是由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决定的。应当说孩子当前理解并会运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要允许用点数法的孩子慢慢理解运用凑十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用不同方法的孩子把自己的方法说清楚,说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课堂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方法有优劣,但想法无贵贱,课堂内没有可笑的问题,让每个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引导数学思考,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局面,才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良好品质。
6.在尝试练习中建模
数学建模的目的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学会团结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学习的方法,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知并在解决活动中建立起数学模型,达到建构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较复杂分数应用》这一节课中,教师先出示住宅小区的示意图,让学生估计住宅的面积大约占小区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然后出示住宅、绿地、水池、游乐场的面积各占小区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求小区内水池的面积,有的提出求小区内游乐场的面积,这些都是已经学过的。当学生提出了求水池和游乐场的面积和时,教师并没有立即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使问题逐步深化,并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