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君丽
摘 要: 语文是充满美和激情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科知识较多,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较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较弱。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语文的主题性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题化 实践课程 实施策略
中国教育比较缺乏的就是实践育人,很多学生没有实践的经历、体验,我们常常被别人实践着,别人代替着我们经历。语文是见仁见智的,所以语文需要标准,标准是什么,就是课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材就是影子,不能让教材成为我们的世界,而要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教材与世界之间应该走近,拥抱。老师就是盐,撒在儿童的精神血脉之中。语文主题实践课程需要思考的三个维度。
一、选题的依据
儿童情智,现在很多的主题都是成人的主题,并不是儿童的主题,学校的主题课程需要是成人对儿童的理解设计的主题,即从每一个儿童具象的事实出发,看看儿童的需求,诉求是什么,积少成多,呼之欲出,一定要寻找,发现,尊重,依靠真实的儿童。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儿童,可能是类儿童,有时可能是理想的儿童,我们要听听儿童的心声,但又不能完全听儿童的。我们要寻找主题化和化主题之间的平衡,这个主题就像绳索,交织于融合,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这就是师生认知之间的一种缠绕,不断延长,适当从主题化走向化主题。主题确定之后,可以让图书馆成为所有孩子的语文教室。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以前说把图书馆建在学校里,现在是说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关于实践,要关注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经历,什么是语文实践?就是让孩子有更丰富的语文经历。第二个是建构,实践出真知,很多东西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不是老师讲的,这就是建构的过程。第三个是玩动,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建构丰富的表象,其实这就是语文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和活动是一意两表,这是从旨趣这个角度来说的。游戏关注的内容是很多的,世界的,体育的,其实也是跨界,也是在帮助引领儿童,或者和儿童一起建构自己的生活规则和精神世界。
二、生活节律
主题实践活动要与生活相呼应,有烟火味的生活,让儿童动一动手,智慧在手之间延伸,也可以是自然生活,根据季节再不断变化,时移世易,主题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农历的天空下,可以是开展相同的主题,因为儿童与儿童之间有相似,有共同的基因,不同的地方是需要有独特的创造性。这里的生活,还包括社会生活。例如吴勇的童话作文,儿童要与社会对接,四五年级的孩子,可以从仁爱的角度,穿越国界,穿越时代,仁爱的鼻祖是孔子,这个是不需要主题之下的尽善尽美,孩子们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无论是时空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穿越,也许在成人那里有点荒唐,那儿童为什么不可以呢?让孩子适当关注社会,当然应该有分寸。这就是生活节律,这个生活可以是共识性的生活,也可以是历时性的生活。
三、教材进程
对教材的尊重,不是依赖。教材本身也是有些问题的,警惕我们的影响力,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影响力。我们要向课标靠拢,心中要有度,没有影响力不行,太有影响力也不行,你所代表的是你个人的风格,我们要淡化自己的烙印。例如:在一年级开展的“春天来了”的语文主题实践课程。语文是人文性和学科性相统一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该课程的实施紧扣一年级语文课表的年段目标,体现“语文味”。课程中涉及的其他学科,尽管在同一主题下进行教学,仍旧关注本学科的年段目标。
1.将教材与生活融通,创生课程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一年四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其中春天是成长拔节的季节,也是学生喜爱的季节。一年级下册《识字1》、《雨点》、《小池塘》、《春笋》、《春到梅花山》、《小雨点》及练习一练习二的《村居》、成语和谚语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课文。因此,将生活中的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春天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春游)与课文内容融通,既从生活走向教材,又从教材走向生活。
2.将语文和其他学科融通,整合课程资源。
纵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音乐、美术和品德与生活,都有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常规的学习,各行其是,教学内容不免有重复,相关联的资源没能得到有效使用。
尝试以语文学科为主体,在课程实施中所有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使用资源,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放置到以“春天来啦”为主题的情景中,让学科知识统一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和快乐。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生态圈。
3.注重体验,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组织、帮助和管理作用。
四、结语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必须走实践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