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 推动成果转化 服务多方应用

2016-06-18 06:47宋纯鹏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逆境生物学

宋纯鹏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聚集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突出成绩,构建了先进的研究技术平台,创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始创于1923年,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中断。1987年重建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本学科从零起步,聚集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获批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点,之后成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且衍生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成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依托学科的发展,本学科组建了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并于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创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河南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2012年,作为牵头单位获批“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先进的研究技术平台,创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学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明显。逆境生物学一直是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也是国家粮食、生态和水资源安全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生物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紧紧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性农业”这一前沿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作物对环境因子应答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形成了逆境应答的功能基因组学、细胞遗传与逆境信号转导、抗逆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旱地农业与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通过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完善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近年,在《植物细胞》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逆境生物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时,利用该学科建立的技术平台,带动了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为我国逆境生物学研究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学科影响力大。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和信号转导,一直是本学科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以气孔保卫细胞为模式体系,开辟了ABA诱导H202导致气孔关闭新领域,并成为其先驱性工作和基点,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家关注这一科学问题。关于ABA诱导H202产生的研究论文,目前已经被SCI他引达300余次,为国内植物生物学界被引频次最高的,成为活性氧信号转导研究的经典文献。学科带头人带领的研究团队,两次受New phytologist刊物邀请撰写研究综述。2004~2014年,中国高校被ESI收录第一作者的TOP论文排行榜显示,4篇论文进入ESI植物与动物学科领域前1.00%高被引论文排名。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万师强教授入选。著名植物生物学家邓兴旺、马红教授等在《植物细胞》撰写评述“Plant Biology Research Comes of Age in China”,总结了我国植物生物学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其中提到了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并对该学科在保卫细胞氧化信号感受和转导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国内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八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理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2007年和2012年,分别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些年,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也不断提升,作为首席单位和首席科学家承担了“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翔实、措施得力。一是建立和完善学科管理运行机制。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为导向,建立和强化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科管理体系,尊重学科、学术和人才发展规律,发挥教授、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合理的学科民主管理机制;筹建“生物学科学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为学术委员和顾问,定期开展学科年度评估,进而推动实施学科国际评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和人文的机制,人尽其才,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依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实施和完善岗位设置规划,建立人员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推动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实现奖惩激励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落实与之相应的考核评估及薪酬体系,做到分类实施、重点推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逐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注重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注重团队之间的协作,建立协同创新新机制。特别需要更新观念,破除不合理的惯性思维,建立学科发展观念的新常态,建立更为合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培养和引进并重、塑造新一代学科领军人才。提高学科对优质人才吸引力,形成培养和延揽人才灵活制度,积极推进年轻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作。

五是加强学科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稳定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学科将以现有的主要学科方向为依托,以现有的人才团队为中心,强力推进公用性强的学科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和完善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完善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专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技术人员队伍,激发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学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保障。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科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资源,推进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延揽国外知名学者和杰出人才来校工作、执教,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校长、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责编:秋山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逆境生物学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生物学科思想再认识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