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自2010年始,湖北省为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选派12683名第一书记驻村任职,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部分基础较差的“三类村”全覆盖。6年来,他们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共同书写了致力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
选派过得硬的“能人”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我省还有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务村务管理混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矛盾问题较为突出。虽然这部分村比例不大,但影响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下派第一书记,成为省委第一道“利剑”。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选派“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有活力”,对“三农”有感情、“擅长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组织一场扶贫攻坚“世纪大决战”。
2015年,省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省驻农村工作队(扶贫工作队)组派工作的通知》,明确派驻单位的驻点村5年不变,各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部由处级干部担任。自此,全省三万工作队“整编”到第一书记队伍中来,壮大了第一书记力量。
目前,选派的12683名第一书记中,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业、高校244人,市直单位1213人,县直单位8111人,35岁以下干部3989人,占37.2%;本科以上学历干部8490人,占66.9%。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涵盖农林、水利、交通、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他们的理论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推动薄弱村整顿建设的“现实之需”“破题之策”。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明确提出: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管大事、解难事、办实事、抓利长远的事”。因此,第一书记与群众需求合理对接,是选派工作做出成效的关键。宜昌市明确县级领导对接“三类村”,企业家对接贫困村,党群干部对接组织建设薄弱村,政法干部对接不和谐稳定村,经济干部对接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口干部对接基础设施建设难点村,农业干部对接产业发展薄弱村,切实做到精准选派。
群众不满意不撤离
围绕如何管理好第一书记,全省各地普遍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与第一书记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承诺做到“四个不撤离”,即建不好村“两委”班子不撤离,精准扶贫效果不好不撤离、热点难点问题不解决不撤离、人民群众不满意不撤离。
实践中,各地探索出第一书记选派任期制度、任职承诺制度、请假销假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跟踪督导制度、综合考评制度等一系列日常管理制度,让第一书记每天都能沉下心、办实事。同时,为加强第一书记监督,给第一书记套上“紧箍咒”,要求做到“六个不准:不准向基层提任何不合理要求,不准接受基层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基层馈赠的钱物,不准摸牌赌博和参与公款娱乐消费,不准做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准层层搞陪同和迎送。
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各地由第一书记所在县市委组织部会同乡镇党委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严格按照制度奖惩,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表彰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时调整处理。黄石市对不履职尽责的第一书记实行“召回”管理,先由派出单位相关领导对其谈话,然后停职检查一个月,接受一到两个周的集中教育训导进行“回炉淬火”,情节严重的召回撤换。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第一书记推动工作的力度决定着薄弱村整顿建设的进度,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的深度决定着民心民情的温度。”为了摸清实情,赢得信任,第一书记们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0余万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阳新县驻村第一书记张忠怀为了走进群众心里,了解真情,进村后就住在村里,用两个月时间走遍村里的每家每户,给全村287户建档立卡,详细记录家庭情况。
一本本厚实的“民情调研日记”,丈量出第一书记们心系发展、胸怀民生的拳拳深情。第一书记在体验农村社情民意、体味群众冷暖疾苦的过程中,思想上受到触动,行动上增添干劲。许多群众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第一书记是好样的,实诚又有本事,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经济基础差、发展滞后是制约薄弱村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书记们谋划推动,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1536个,兴建20000多个产业发展项目,消除3500多个“空壳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5亿元,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襄阳市襄州区第一书记邱长源,驻村后,举办种养技术培训3期,筹资200多万元,扶持3家养殖大户,带动村民养殖牛羊800多头,户均一年增收3万余元。
基础设施跟不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去年至今,第一书记帮助完成农田水利设施项目1009个,修建村路2532.3公里,修建桥涵971座,新建村文化广场512处,累计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送钱物988万元。
天门市第一书记杨正德,带着老伴扎根在村里,筹资80余万元,修通村里2.5公里的通组公路,疏通了800余米的灌溉水渠……在天门,杨正德被誉为被“抢”着要的书记。
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目前,各地累计调整村“两委”班子1067人,调整村书记689名,引回14554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任职,选拔442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村主职干部“一肩挑”比例达97.8%,督促指导2507个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实现100%转化提高。
远安县第一书记王杰,发现驻点村支部书记能力水平“欠火候”,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活动无内容,班子成员不和气。在征询党员干部意见后,毅然换掉原村支部书记,引进2名“能人”回村任支委,将班子职数从3人增加到5人,优化了班子年龄性别结构,大大增强了战斗力。2013年,驻点村龙凤村就被评为“一类村”,2014年村党支部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党支部”。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句话,在第一书记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驻村以来,虽然他们皮肤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土气”,但是基层阵地活跃了,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