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隧道工程地质评价分析

2016-06-18 07:03陈伟华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
大陆桥视野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隧道评价

陈伟华/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



回龙隧道工程地质评价分析

陈伟华/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

【摘 要】在详尽的野外地质和工程勘查的基础上,分析回龙隧道的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不利地质现象对隧道工程的影响。依据实地情况,分别对隧道洞口和两侧边坡的稳定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隧道;钻探;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评价

1.概述

回龙隧道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梁平县境内,为单洞隧道,设计隧道洞宽3.65m,高2.40m,属矿山长隧道。

前期已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包括地质、钻探、测量、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踏勘及地面调绘等。外业深孔工作由XY-200型钻机(1台套)和XY-150型钻机(2台套)施工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主要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最高点标高为719.7m,山体受构造和地层影响,山脊、沟谷走向与构造形迹一致,为东南向。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不强烈,沟谷多成“U”字型浅谷,沟谷两侧地形较陡,斜坡坡度一般在35°以上,局部呈陡崖状。区内地貌属低中山地貌,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强烈的剥蚀作用,按构造形式分类为褶皱山。

隧道穿越区为碳酸盐岩及砂泥岩地层,进洞口位于山坡坡脚处,自然边坡斜坡坡向约315°,坡脚下缓上陡,间有缓坡平台。洞身段发育冲沟,呈“U”字形,底部宽缓,两翼坡度25~40°,底部横坡5~15°,切割深度约5~10m,纵坡差异大,上陡往下逐步变缓。

2.2气象水文

工作区气候属于四川盆地暖湿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多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低气温-6.6℃,极端最高气温40.10℃,年无霜期340~350d。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4~9月,多大雨或暴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多年平均降雨量1246.6mm。

2.3地层构造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揭露,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侏罗系珍珠冲组和自流井组、三叠系雷口波组和须家河组,各层岩性由老至新为:(1)三叠系雷口波组,灰色页岩夹泥质灰岩。页岩分布于隧道进口段,泥质灰岩分布于隧道进口段、洞身段,对隧道影响大。页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18.70m;泥质灰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38.80m。(2)三叠系须家河组,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亚岩屑砂岩夹页岩,局部夹煤线。石英砂岩及页岩分布于隧道洞身段,长石亚岩屑砂岩分布于隧道进口段、洞身段,对隧道影响大。石英砂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60.80m,长石亚岩屑砂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16.30m,页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44.20m。(3)侏罗系珍珠冲组,深灰色页岩夹砂岩。分布于隧道洞身段及出口段,对隧道影响大。砂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12.6m。(4)侏罗系自流井组,深灰色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质灰岩层分布于隧道洞身段,对隧道影响大。页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27.0m,未揭穿该层。(5)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状,含少量碎石及角砾。分布于调查区地形较为平缓及低洼的山顶平台、洼地段和缓坡面上及进洞口段。钻孔揭露最大厚度3.50m。

区域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重庆陷褶束。坳褶带由一系列不对称的背向斜组成,隧址区位于明月峡背斜东侧与梁平向斜之间。明月峡背斜位于华蓥穹褶束的南东边缘,轴线走向北东向,整体轴向N30°E,背斜南东翼倾角50°-80°;北西翼略缓,一般倾角30°-45°。在背斜南东翼则多发育次级褶皱。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B2—2001图[1],路段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小于6度区。

3.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管道水,前者主要分布于基岩强风化带裂隙及中等风化带构造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进出洞身段含松散岩类孔隙水,多在雨季、洪水期存在,径流短,排泄快,水量变化大、具短时及季节性。

隧址区泥质灰岩、砂岩为强透水性,页岩为弱透水性,经地面地质测绘,隧道区基岩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沿地表发育的层间面、构造裂隙向地下渗透,对隧道围岩地下水的补给有一定影响。对各施工钻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隧址区进出口地段不存在地下水,洞身局部地段具有地下水,隧址区周边无河流通过。但部分钻孔观测而知地下水位较高,且地下水位多处于隧道顶板之上,且场地的2处泉点常年有水流,因此地下水对整个隧道有一定影响。此外,据本次水文地质测绘,隧道区内冲沟段见泉出露,其流量较小,一般在0.40~0.60L/S。

4.不良地质构造

前期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显示,隧址区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和潜在岩溶及岩溶水。

4.1人类工程活动

据走访附近村民得知,解放前隧址区附近有一小型煤窑开采,后期对地下煤层进行开挖,最近一次人类小规模开采,70年代完全关闭。煤矿开采多为零星小量开采,年代久远的小型无证煤矿,开采标高度和采空范围不详。据探测结果,其中一个采煤巷道的走向处于拟建隧址区的钻孔段下方,因此,在隧道施工前应进一步查明废弃煤窑的开采标高及踩空范围等,以防止采空区存在大量蓄水,并随着隧道开挖而可能带来突水、塌陷等地质灾害。

4.2潜在岩溶及岩溶水

隧道依次穿越地层包括侏罗系新田沟组和自流井组页岩、砂岩,三叠系须家河组长石岩屑砂岩、砂岩、页岩夹煤线和雷口波组页岩、泥质灰岩。经地表调查证实及钻探资料、物探资料反映,隧道区泥质灰岩段岩溶不发育,中段经压水证实属于弱透水性,隧址区附近无地表河流、水系经过,故岩溶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问题不突出。但隧道施工将破坏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原有地下水迳流和排泄条件,造成隧道区地表水漏失,潜在的岩溶及岩溶水可能对后期施工产生较大影响。

5.工程地质评价

5.1进洞口

岩层在隧址区进口段岩层产状为130°∠67°。存在两组裂隙,Ⅰ组产状为220°∠75°,裂隙面微张,张开2.0~4.0mm,裂隙间距1.2~5.0m,延伸5.0~8.0m,裂面较平直,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为硬性结构面。Ⅱ组产状为270°∠15°,间距4.0~8.8m,延伸2.0~5.0m,闭合,裂面较平直,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为硬性结构面。斜坡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土,厚0~3.5m,现状整体稳定,下伏岩性为泥质灰岩、页岩及长石岩屑砂岩。

进洞口仰坡目前无开裂变形、危岩及崩塌岩堆等现象,现状稳定。仰坡由粉质粘土和泥质灰岩、页岩及长石岩屑砂岩组成,为岩土质边坡。该段边坡高约8.4m,坡向315°,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土岩接触面陡,直立切坡土体不稳定,易沿土岩接触面滑移破坏。据赤平极射投影图分析(图1),边坡与层面倾向相反,为逆向坡,L1与L2与边坡大角度相切,两组裂隙面倾向与边坡倾向呈斜交,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的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直立开挖边坡欠稳定,易产生掉块。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判定,边坡岩体类型属Ⅲ类,边坡破裂角取60°,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建议清除表层土层后对岩质段釆用锚杆挡墙支挡。

图1 进洞口赤平极射投影图

5.2两侧路堑边坡

按设计标高进行洞口开挖,在隧道进口两侧将形成高度不等的人工边坡,(1)左侧人工边坡高2~6.0m,形成的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中风化页岩、砂岩组成,粉质粘土厚约1.5~2.0m,为岩质边坡,坡向224°,该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土岩接触面倾角为10°,直立切坡土体不稳定,易沿土岩内部产生圆弧形滑移破坏。岩层与坡向大角度相切,裂隙L1与边坡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若直立切坡,岩块易沿裂隙L1滑移失稳,形成的边坡稳定性由L1组裂隙控制,直立开挖边坡欠稳定。根据《规范》[2]判定,边坡岩体类型属Ⅲ类,边坡破裂角取60°,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2)右侧人工边坡高2~7.5m,主要由粉质粘土、中风化页岩、砂岩组成,粉质粘土厚约1.5m,为岩质边坡,坡向38°,边坡安全等等级为二级。土岩接触面陡,直立切坡土体不稳定,易沿土岩接触面滑移破坏。边坡内无不利裂隙面,边坡稳定性由岩体强度控制,直立切坡边坡基本稳定。根据《规范》[2]判定,边坡岩体类型属Ⅲ类,边坡破裂角取60°;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建议在两侧边坡清除表层土层后,对岩质段釆用重力式挡墙支挡。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B2-2001.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3

作者简介:1980.2,男,壮族,工程硕士,工程师,从事岩土勘察及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二八二大队,618000。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隧道评价
矿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云南:弥蒙高铁隧道全部实现贯通 弥蒙高铁最后一座隧道大庄隧道贯通
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