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对古镇建筑风貌的影响

2016-06-17 01:33蒋梦菲杨琳艺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建风貌民居

蒋梦菲?杨琳艺

本文以旅游开发后的五凤溪古镇为素材,对比开发前后风貌上的变化,研究它在本土建筑装饰风貌上保护和发展成功与不足之处,考察五凤溪传统建筑装饰风貌特点,探究如何更好地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增强历史的厚重感,完整的传承和回归乡土文化的途径。

山江古镇五凤溪位于金堂县城南,龙泉山山脉中段东麓,是成都唯一的山地古镇。清代中叶曾繁华一时,是连接成都与重庆的重要码头。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现今属于衰落型古镇。2010年12月28日,金堂县政府与成都文旅集团合作对五凤溪古镇进行全面改造,2013年古镇老建筑在旅游开发中修复和翻新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以旅游开发后的五凤溪古镇为素材,对比开发前后风貌上的变化,研究它在本土建筑装饰风貌上保护和发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探究如何更好地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增强历史的厚重感。

1.在旅游开发后本土建筑风貌上保留的优势

(1)保留原来的场镇街道空间格局

古镇里的主要街道环境空间是否完整,影响着古镇空间格局,是古镇特点的重要象征。沱江从五凤溪境内流过,古镇坐落在屈曲形似凤凰的山峰中,镇上五条主要的街道,金凤街、青凤街、草凤街、白凤街、小凤街。开发后,五凤周边自然山水环境和街巷空间形态格局保留较好。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旅游休闲空间,如移民广场、半边街山地院落客栈群等。从 “半边街”的更新来看,内部空间布局上增加了符合现代商业的需求,在翻新时保护了空间比例关系,没有随意拓宽。

(2)首选修复移民文化精粹建筑

明末清初,移民陆续从两广、两湖、江西、福建等地迁徒入川,在五凤溪安家立业,小镇经济在清代中叶到达顶峰。公共建筑中有一种叫做会馆的建筑形式,对于本地民居有着深远影响,是记录移民历史和验证移民来源的重要证明。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客民为了联络情感,维护自身权益等需要,建立同乡会馆。

关圣宫是最代表五凤溪的现存古建之一,地处玉凤街北端高高的台地之上,最初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考证关圣宫应该是成都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与关圣宫隔溪相对的还有广东客商修建的南华宫,由于历史原因,关圣宫、南华宫等建筑保存的较完整,在当地颇有名气。旅游开发后,首先对关圣宫、南华宫等文化精粹古建进行了修复,修补正脊装饰、屋脊、屋瓦、瓦当、滴水、搏风板、栏杆等破败部分,一改往日破败凋敝气象。

2.在旅游开发后本土建筑风貌上保留的劣势

(1)未能遵循最初的材料构造工艺

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过程明显地反映了科技发展的过程。修复历史文化古迹不能停留在打造“千镇一面”的仿古街层面上,后现代的装饰材料大量的出现在古镇老街老宅,制造了大批不接地气的“假古建”。现代建筑装饰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人造石材等材料在性能上比传统建筑材料强很多,使用后看似一劳永逸,这些情感上冰冷毫无生命力的后现代材料大面积的使用在建筑表皮,大大破坏了古镇在游客心中那份宁静避世的美感。比如白凤街、半边街街道两边都是仿古建筑商铺,立面隔墙均为空心砖,外饰青砖贴片。

考察中发现,古镇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有迹可寻,老房墙体多为土坯墙、竹编夹泥墙、木板墙和石板,木板墙比夹泥墙造价高,施工更加简单,刷上桐油防止潮腐,顶部多为穿斗结构木屋架。为了解决泥巴墙不防潮的缺点,也有些墙体用石材加固,石梁石柱石板大都为红砂岩,街道地面青石板铺装,石材较土、竹、木材料更有防潮方面的优势,如用在基础、铺地、墙裙、柱位、台阶等部位。关圣宫的地基是用条石垒砌而成,墙裙也是石砌的,五凤地处山区,材料就地取材,传统的材料、构造和工艺决定了古建筑的艺术形象,遵循传统材料与工艺重修古镇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2)古镇整体“古旧”氛围的缺失

避免点式旅游代替整体环境旅游,强调古镇整体氛围的完整。对于精髓老建筑的保护坚持原样原修,南华宫修复后,会馆内主体及格局保存完整,只有门楼牌坊没有了原型。关圣宫新旧照片对比,旧时的正殿砖墙体被木门扇取代,建筑外部形象有所变化。南华宫旧时供奉“南华”老祖,是同业谈生意做买卖的会所,目前大殿成为《归藏养生》的养生馆。小凤街的民居建筑风貌是目前保存的比较好,建于民末的来凤楼(主人陈海念,任民国时期最后一任乡长)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楼,大门紧锁禁止游客进入。连名声在外的来凤楼都成为了危楼,其他的民居情况更不乐观,安凤桥旁通往五凤溪老码头的路被封闭,警示正在施工中,从乡民口中获悉计划在王爷庙遗址上重修茶楼,信息是否属实有待核实。古镇的“古”是历史的今日重现,单方面考虑业态大兴仿古古建,古建闲置成为危楼,这种发展模式古村落将面临全面沦陷。

(3)恢复古镇建筑原有功能及文化内涵

五凤溪的建筑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恢复古建建筑实体,也要恢复其文化内涵,古建功能的变异使人失去对原有文化遗产理解的现象,古建筑形式元素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才是古镇文化价值的核心。码头贸易繁荣带来了各种地域文化的交融发展,关圣宫、南华宫、八仙庙等为道教,观音堂、灵隐寺、燃灯寺为佛教,还有许多民间宗教场所存在,如王爷庙、土地庙等。宗教场所体现出明显的杂交性,即各类信仰在码头、市镇共生共荣,百姓信仰多元化。

古镇的整体格局组织,建筑实体上及功能上的复原,各种活动要素相互协调一致,完整的建筑文化元素得以传达延续。

重商业轻文化的发展,导致五凤游就是移民广场品尝小吃,半边街买水果罢了。很多游客初次到来看到基督教堂、佛教庙宇、道观都在一个镇上觉得很费解,正因为建筑原有功能的变异使得游客对文化遗产没有理解。“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是会馆主要功能。当今作为异乡人聚会场所的功能弱化了,但鉴于这些特点,如果我们在保护和宣传上把五凤溪人和客商相互包容,凝聚乡情凸现出来,就能让游人读懂会馆的文化元素,让会馆的建筑结构以及历史文化信息完整的传承下去。

(4)还原古朴建筑非物化要素

老民居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所需,很多居民弃旧房住洋房。改造中五凤溪采取“空心化”手段保护古镇民宅和传统风貌,把原住民迁至新区。目前集中在小凤街现存的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由于土坯筑墙、砖木结构年久失修,不少破损成为危房,不少老民居破败沦为圈养家禽家畜,剩下极少数店铺和住家。人们从冷漠、喧嚣的城市中远道而来怀着一个返璞归真的愿望,古建筑营造的古朴的环境气氛的同时,还需要原住民营造从容、清净的生活状态。

民居建筑装饰中有一部分陈设品是日常性的,比如老房内的古旧家具、大架花床、八仙桌条凳、竹椅、石磨、木脚盆、箩筐等,甚至住户门上晾晒用来打草鞋的艾草,秋晒的橙皮、辣子、屋檐下阴干的泡菜等等。注重古镇景观化配置,把物化的和非物化的诸要素能恰如其分的展示出来。开发古镇单方面还原建筑结构硬装是不够的,还要注重保留古镇原住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总结

五凤溪作为成都地区最后开发的古镇,应该吸取五凤开发一期工程改造不足之处,加强对“古”、“旧”的环境氛围营造,切勿再用现代材质工艺去修建大量仿古建筑,或是用乳胶漆将墙面粉刷一新,在古建筑立面贴上瓷砖,在土泥墙上抹水泥等做法,现代材质质感、纹理无法有效传达古韵;优先维护现有的真古建,资金不足情况下可以择重维护危楼,甚至保持安全状态下的残垣断壁;留有原住民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生产形态、适当恢复历史功能和保持岁月痕迹的古镇风貌以上是具体解决古镇发展出现“千镇一面”的措施,也是完整的传承和回归乡土文化的途径。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旅游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现代设计学背景的四川乡土民居建筑装饰工艺的传承与更新研究--以五凤溪古镇发展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STUS25。

猜你喜欢
古建风貌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包裹的一切
古建军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古建抗震有绝招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