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帅?卢禹霞?杨志波
什么是艺术?众说纷纭。有的人可以谈的很高深,讲了半天什么是艺术,听的人们云里雾里捉摸不清,仿佛真的很高深。我的见解比较简单,我认为凡是美的,耐人寻味的创作大都可以算是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句话适用于任何艺术门类,是人们生活总结的经验。艺术家们知道只有贴近生活的艺术才能够使受众产生共鸣,才能使大众对艺术作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脱离生活的无根艺术大多都是趋于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不被民众认可,最终只可能是昙花一现。生活中的艺术无处不在,只需要我们用寻美的眼光去挖掘去发现,去艺术化处理使生活中的艺术题材得以升华。当然,有时不需要我们去提纯,生活中有很多本真的东西就已经是完美的艺术了,只需要我们去发现它。
生活,是时间的累积,是空间的转换;生活是动态的,是立体的;生活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生活是可预见的也是不可预见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带给我们很多发现、很多认知,当我们衣食无忧时间闲暇时我们要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从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人文情怀等很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去汲取精华,进行创作和艺术加工形成了为我们所欣赏所娱乐的艺术和文化作品。
那么,什么是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美包罗万象,只要有一双善于挖掘美的眼睛和前卫的思想,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事物。
美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看来美是变化的,是多样的,没有具体的标准。若要具体谈标准就只能以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形式等基础要素来进行衡量了。但美的题材是没有标准的,任何题材都可以塑造出美的艺术作品来。
艺术家眼中的天空、大地、花鸟虫鱼甚至是桌椅板凳,人们的一颦一笑都可以被解读、被审视、被加工成艺术作品。同一事物也可以被处理成不同的艺术作品,可能是纯艺术的也可能是商业或公益的艺术作品。
就拿一片土地来说,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看这片土地时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艺术家可以把这片土地画成油画、国画甚至是漆画或版画,在艺术处理时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臆想地加上耕种的人们或散漫的牲畜,从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就带有淳朴本真的感情色彩;同样是这片土地,上面什么都没有我们也可以将它设计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甚至是地产开发的商业广告。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我们最终都是要有审美的眼光才能够发现和创作出适合的艺术作品。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使人们产生共鸣和震撼,而往往被大众能够解读的艺术作品的来源基本上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东西。由于被大众过于熟知而被大众忽视。善于挖掘美得眼睛和前卫的思想在题材的限制下总会找到一个艺术的亮点,使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
在艺术家的眼中被大众嫌弃的碎裂的地砖或脱落的墙皮都可能被重新认识,碎裂的地砖那巧夺天工不为人知的龟裂纹理和方向,精妙的线条粗细变化或是脱落的墙皮那丰富的层次感和诡异的构图形式都是时间的塑造。在艺术家的眼中为人们所不经意的事物都可能是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或创作题材。艺术家在生活中攫取创作素材时往往是广泛地搜索,需要的、肯能需要的、大众眼中美的事物或是“丑陋”的事物,经过艺术家审美的眼光和前卫的思想进行筛选、糅合,最终形成有一定内涵的、形式感的、美感的艺术作品。每一次看到震撼的艺术作品时总会惊异于艺术家的创作角度和思想,他们会把一个事物的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引人深思,久久回味。
艺术家们会用他们的角度,观念将平常的东西用以艺术的加工,加之个性风格的发挥和表现,将其展现出不平凡的美。而我们再对艺术家创作下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得到美的感受。
然而,大自然中并不是因为有了艺术家才变得美丽的。我们普通大众从自然界中也可以直接感受美,比如:大海上的日出,满山遍野的鲜花,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这些没有艺术家去干涉它,它就在那,就是美的。它会直接带给人们一定的美的感受。但不同的是艺术家们会通过这些感受去进行再次的创作,夸张或变形,添加或删减,最终展现的是极富艺术家自身风格和感情色彩的艺术作品。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光是视觉上的满足更感受得到的是艺术家的思想和精神。我们不论是阅读书籍,欣赏画册或观赏舞蹈等各种接触艺术的形式,无不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加之个人的理解和见识,使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得以感触。而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规律的变化,并没有艺术的加工。但是“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高于”之中就包含了艺术家自身的思想精神与风格。
所以,常人见到不一定有直接的美的感受的客观事物通过艺术家的再创作,结果就不同了。生活中到处有艺术题材,到处有艺术素材,需要我们用寻美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生活中美丽的事物。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