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湄
近来读了些名家关于吃的文章,品种繁多,却鲜有面的影子。连深谙吃之道的梁实秋先生,也不过是在《雅舍小品》里的诸多吃食中,极吝啬地写了少许,好像华丽的舞台上,一大群伴舞的舞者里,那个极不起眼的,最没有名气的一个。镜头一晃而过,尚未看清眉眼,已被淹没。
面作为与米饭并重的两大主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分量应该是很重的。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东汉年间已存记载,至今已超过一千九百年。我的家乡扬州在地理上处于南方,主食是米饭,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南米北面”。但在扬州,人们早餐时还是很喜欢吃面的。
中国的面,比较有名的,如《舌尖上的中国》所提及的陕西裤带面、西安臊子面、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等。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酱厚味重。扬州的面,相比之下,便不是十分有名,好不容易上了“十大面类排行榜”,代表扬州的却是阳春面。但今天所谈的,不是阳春面,而是干拌面。
扬州的干拌面,在全国并不如扬州炒饭般闻名。外地称“拌面”或是“干面”,而扬州却将“干”“拌”融合,既体现面条的状态,又点明吃面的动作——拌。
干拌面想要好吃,那可不容易。下面时须确切掌握好时间,时间久了,面烂,不易拌透,吃时会“糊”起来;时间短了,面硬,不易入味,难以下咽。下面的酱油也很有考究,一般不用普通酱油——大多是特制的,这也是各家店干拌面好吃与否的关键所在。往面碗里滴几滴香油,撒一撮香菜、大蒜,挑上一勺荤油——也有不吃荤的,可用素油。
吃干拌面,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不要有半点拖沓。慢了,面易冷,也容易“饼在一起”,就不好吃了。我是素来爱吃干拌面的,多年来尝过数家店的干拌面,最终认定了一家。这家店桌子椅子挨着路边,随来随走,极富平民气息。扬州的干拌面摊子大多装修朴素,透着浓烈的生活气息。老板娘下面,老板炒菜烧汤,没有价目表,吃什么面,喝什么汤,你只需报出名来,老板娘立刻给你算好价钱。顾客也不细问,这是店主与顾客之间的默契。众所周知,干拌面加腰花汤是绝配,但在这里,面与汤的花样可谓应有尽有,青椒肉丝面、雪菜肉丝面、干拌面,腰花汤、素汤、蛋汤、肉丝汤……价格也是十分实在。
周末的早晨,吃面的人络绎不绝,这拨人走了,下拨人立马就上。只要有空,即便要起早来吃干拌面,我也是非常乐意的。每次必点青椒肉丝面,分量十足,现炒的浇头盖在面上,香味勾人,让人不禁大快朵颐。肉丝是极新鲜的,与青椒一起鲜脆无比。再来一碗蛋汤,量多且味浓,不似有些地方清汤寡水的,因而吃得心满意足,意犹未尽。
我对干拌面的喜爱,已印到了舌尖上,挥之不去。因为繁忙,不能频繁享受。住校时,面对清一色的粥与包子,便十分想念那干拌面了。每每想到那滋味,不免口舌生津,面前的粥也愈发寡淡了。以前常吃,并无想念,如今没了常吃的机会,干拌面才显示出别样的魅力。面对不了解干拌面的人,“空口谈食”就已经其乐无穷。舌尖上的记忆本无色无味,但在游子皱眉面对索然无味的饭餐时,它就具体成了油盐酱醋和酸甜苦辣,它就成了一种最为神奇的调味品,成了一种永远的饥饿。
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大家风范的小品文。在作者含蓄隽永的文字中,我们仿佛品出了汪曾祺作品的味道,抑或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韵味。通过作者的描述(见文中画线处的句子),一碗美味的干拌面似乎已摆放在我们面前,让人食指大动,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才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围绕干拌面行文,却又不局限于写干拌面,而是在文末透过干拌面抒发了对旧时光和故乡的无限眷念之情,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也使得文章感情深沉幽远,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