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6-06-17 00:34徐春霞
现代交际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产业信息时代

徐春霞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对高校体育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体育产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通过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的体育产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 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文化 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45-02

信息时代促进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作为一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与学校教育发展紧密相联。国务院2010年22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2014年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要求,充分利用整合学校资源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2016年国务院2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体育。因此,本研究以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提出高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一、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体育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的传播手段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遍性,关注、学习体育的相关知识、新闻、赛事直播等内容获得较为便捷,体育产业的元素在高校校园内随处可见。国内高校体育文化在信息时代受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体育文化所影响,但同时也在被传统的体育文化所影响,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体育赛事、运动用品及服装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可见,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打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学校体育产业多样化发展。

二、体育产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需求方面,需要具有体育专业类高校培养综合型的“体育人”,同时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及懂得运用经济相关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服务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领跑者;需要普通高等院校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培养具有良好体育素养的个人,以承载体育文化的延续及体育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工作者及消费者提供实践与服务平台,体育产业在不断更新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对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体育专业或非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让人们通过实践摸索更科学合理支配物力和财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因此,两者是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化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效结合

各种信息平台的发展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多渠道,无孔不入地渗透着人们的生活,高校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信息传播速度超强超快的社区,受国内外的“健身热”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信息手段获取科学健身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可观,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应根据校园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可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试图让部分专业有效地与体育教学结合,如与经济类专业结合,以学校体育产业为学生的实习实践项目,形成“联教”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的专业水平,同时促进学生对体育专业更深度的了解,使专业与体育教育发展共进,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提高体育综合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其教育动能发挥极致,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从而优化体育教育“产业链条”,打造规模化,集聚化的教育基地,发挥不同学科的教育合力,提高区域整体的体育教育实力。

四、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师资资源

优化体育院校的“准体育教师”资源。国务院2010年22号文件与2014年46号文件均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相关院校需加强对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针对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可见,改革需从根源出发,体育专业高等院校在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方式方法及知识结构需与社会体育发展相一致,以能达到培养“三懂”人才——懂体育、懂经济、懂科技为目标,利用国内外的信息平台,为培养更优秀的体育人提供优越的学习实践环境。

优化普通院校在职教师资源。国务院2012年5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与2016年27号文件均提出需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普通院校在职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次参差不齐,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师的受教育年代与观念存在差异,必须统一通过不断地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发展。信息时代使得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更便捷,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水平,一是形成全国高校教育大联网,提高高校教师的学习新知的密度,使其知识库得到及时更新;二是校方为体育教师予以充足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支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相关的俱乐部、社会团体等体育产业项目,积累经验结合学校体育教学,促进学校体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有效地对体育教学改革对症下药,逐步形成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三是校内体育专业教师与非体育专业教师通过交流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各自的综合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使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最大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特色体育教育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结合本校基础文化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信息综合平台,引领校园体育产业发展。此信息平台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面对三种人群开放的信息平台,包括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人员,具有服务性质,尤其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服务;二是平台信息多样化,与体育教育及体育产业相交叉学科的知识服务,如经济、医学等;三是根据本校特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建设具有本校特色、创新、有个性,功能齐全的信息平台。

(三)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学校场地设施,完善场地管理制度

高校运动场地设施条件较优厚,但有些学校并不重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基本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却不足以承接大型体育赛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限制了校园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限制,最终限制的是本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每一项目的比赛不同的队伍都带着自身的文化展现在赛场上,一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精彩比赛,对学生的精神刺激远远超越一节体育课,因此,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学生的上课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健身场所、学习实践场所,体育精神文化得到升华。

无论对内或对外,需完善场地设施管理制度,参与使用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内,无偿为在校师生提供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各种体育类协会、俱乐部或兴趣班,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对外,高校是离社会最近的学校,可吸引大量社会人士、企事业单位到校内有偿使用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价值,提升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充分开发社会资源,与学校场地设施资源整合、利用,使校内的场地设施资源利用最大化。场地设施的充分利用,活跃校园体育气氛,有利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以及体育教学的改革,真正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四)注重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

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强身健体,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更重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如体育赛事看台文化针对中国观众的评论一度成为热点,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表明中国观众的看台“国际礼仪”教育的缺乏。观众作为体育运动参与者中的一员,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为赛场营造良好的氛围,当这种氛围形成一种文化,将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接近它的观众。因此,注重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从体育教学改革开始。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文化的传播路径,由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创办开展盈利模式或非盈利模式的具有自身特色文化的体育组织,如俱乐部、协会、兴趣班等,每个组织设置严格的制度,对参与人员的成分要求上敢于创新,如一个运动俱乐部中体育类专业人才、经济类专业人才等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特色,运用到校园体育产业当中,使其专业在较为简单的组织中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该组织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体育文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现实教育教学结合,让体育无处不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加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重视创造氛围,让学生无形中将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

五、结语

信息时代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必须从上到下首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认识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为前提,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体育教师团队、场地实施及相关政策,通过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改变学生“运动是负担”的心理包袱。使学生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而已”,它还是一种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体验到体育与科技、与经济、与医学等不同学科结合后的强大功能带来的创造性结果,为学生创造过多的实践平台,以达到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与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更进一步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莹,梁徐静.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02):121-124.

[2]郑向千,吴应广.体育产业背景下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审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04):115-119.

[3]耿亮.高校体育产业化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01):108-110.

[4]郭广.美国高校体育传播教育的历史沿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03):117-119.

[5]王承信,任保国,张桂青,钟霖.关于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的战略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05):65-66.

[6]侯向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经营的理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04):36-38.

[7]王永安,沈时明.简论信息化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1):24-26.

[8]陈晓峰.我国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2):41-45.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体育产业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信息时代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忘记你
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