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时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基于协同阅读推广体系的双向思考*
——以湖南省高校“一校一书”阅读活动为例
●刘时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以湖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一校一书”阅读活动为例,通过活动概述、活动正向思考、活动反向思考,探讨协同背景下的阅读推广体系建设策略,以促进区域性阅读推广活动持续深入健康发展。参考文献6。
[关键词]协同共建阅读推广体系一校一书双向思考建设策略阅读高校图书馆
自2004年国家图书馆首倡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全民阅读”得到了图书馆界、出版界、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一致响应,湖南省高校图工委于2013年开始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协同背景下的“一校一书——经典、精读、经世”阅读推广活动。“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利弊各占一半”,图书馆组织的许多阅读活动也不例外。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参与了两届“一校一书”阅读活动,现就这种协同背景下的阅读推广体系作出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并提出改进的策略,以求扬长避短之功效。
1“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概述
湖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一校一书——经典、精读、经世”阅读活动由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和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指导,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组织,活动覆盖全省37所普通高等学校近70万师生,计划每年开展一次,试图打造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与以湖南公共图书馆为主推出的“三湘读书月”活动遥相呼应,共同弘扬湖湘文化、促进“书香湖南”建设。活动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好书推荐与精读图书产生阶段。每年4月,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给各高校下发“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通知,各高校根据通知要求制订本校的阅读推广活动方案;采用读者投票、馆长推荐、教授推荐等方式,产生一种图书作为全校师生本年度的精读图书。第二,精读与互动阶段。每年5月至9月,各高校围绕精读图书酌情开展系列活动,如图书宣传、学术演讲、作者访谈、读书讨论会、读书心得有奖征文等。第三,读书心得网上评选阶段。为了鼓励读者精细阅读指定图书,各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读书心得有奖征文活动。9月下旬,各高校将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心得按3万学生以上30篇/校、2~3万学生20篇/校、2万学生以下15篇/校的比例送交高校图工委参与全省网上交流评价。高校图工委将读书心得编号挂网,于10月初开通网上投票系统,系统采用电子邮箱注册、全开放投票方式,任何读者可以通过“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主页链接或者域名http://yxys.hnadl.cn进入投票,投票时间于11月30日截止,届时投票系统关闭[1]。第四,统计与表彰阶段。12月上旬各校撰写活动总结,将有关材料报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并申报相关奖项,秘书处统计投票结果。根据每篇文章的得票数按20%的比例从高到低产生“读书心得个人奖”名额;再根据公式“综合得分=生均得票×70%+职均得票×30%”计算出各校的综合得分,依得分高低取前5名作为阅读推广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创意奖各馆自由申报、评比产生。各奖项在每年年底举行的全省高校图书馆馆长年会上颁发。
2“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正向思考
2.1“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是共同阅读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根据在阅读一本书过程中参与的人数多少,可以把阅读分为个别阅读和共同阅读[2]。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着重培养了学生个别阅读的习惯,不会主动交流与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而人们的情感需求在钢筋、水泥、手机、电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迫切。共同阅读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要求,已逐渐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正是共同阅读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从个人的阅读中汲取营养,还可以从他人的阅读中吸收灵光,从而使得群体的精神生活空间更加丰盈。
2.2“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是经典阅读的一个良好契机
阅读经典就是向“大师”学习,此道理对于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大学生来说,几乎人人都懂。可是,据复旦大学的调查,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3]。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规避经典呢?究其原因,除了经典本身因人物太多、描写抽象、缺乏故事情节、厚如砖头等自身原因而给读者造成晦涩难读以外,在传播技术失控的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恐怕是另一重要主观因素。尽管不少阅读爱好者推荐了“睡前强迫法”、“慢读法”等阅读经典的“良方”,但这都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每一位读者具有强大的自我执行力才能完成。而“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刚好弥补了这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个别阅读缺陷。大家同读一本经典,相互询问阅读进度、交流阅读感受、克服阅读困难,在相互勉励中变“难以下咽”的经典为“甘之如饴”的经典。
2.3“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是深层阅读的一个重要推力
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的普及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层阅读正在迅速取代深层阅读。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让人们十分忧心这种流于浅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校一书”阅读活动,以撰写“读书心得”为任务,有力地推动着大学生自觉进行深层阅读。如有读者坦言:曾三次想读《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第一次是在读书网站的编辑推荐下买下了此书,却只大概地翻了一下,就丢在一旁。第二次听说该书作者刘同要来所读大学演讲,想拿起书好好温习一下,可终究刘同的名气敌不过自己的懒气,演讲没去,书也没看全。第三次是在“一校一书”阅读活动的推动下,不仅深入阅读了全书,还写出优秀的读书心得在全省传阅。正如一位学生在获奖感言中所说:“‘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最重要的好处是培养了我们静下心来耐着性子读完一本书的习惯。”
2.4“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是协同推广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
随着阅读推广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单靠图书馆的力量来进行阅读推广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效十分有限。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推广体系。如与各教学系部合作,将阅读教育纳入到系部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体系中[4];与学生社团合作,有选择地吸收并培育学生社团致力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5]。无论是馆系合作还是馆社(指学生社团)合作,都囿于学校内部,同区域高校之间协同推广阅读的案例还不多见。“一校一书”阅读活动是在省级高校图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同一时间、同一形式、同一评价机制、不同地点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在活动规模、活动影响、活动收益上成效显著,是区域性图书馆协同推广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
3“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反向思考
3.1 “一校一书”阅读活动限制了读者的阅读选择权
对阅读的介入是阅读推广的前提。权威又强势的阅读推广一定伴随着过度干预的成分。“一校一书”,这种“万人共读一本书”的活动首要的缺陷是限制了读者的阅读选择权。尽管精读图书是在读者投票、馆长推荐与教授推荐下产生的,但是最终的取舍原则要么是“少数服从多数”,要么是“多数服从少数”。无论遵循哪一条原则,都有相当一部分读者的阅读选择权被剥夺。也许有人会说,你可以选择不参与。可是阅读推广的目的不就是要吸引读者广泛参与吗?况且在“撰写读书心得”这项作业的支配下,许多学生只好被迫服从,但他们的不满之意在读后感中表露无遗。如有位读者借书中人物的话直言:“看个书还要写读后感是不是话多,在幺舅看来一定蠢呀……很蠢……。”另有读者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为了撰写读书心得而阅读的感受:“发现当自己为了得到某些感触而去读书时,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想要写出文章,埋头苦读,在阅读过程中的着急,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急于求成行不通,却又不敢让自己慢下来去读,总感觉时光走得太快,于是越着急越慢,以致于什么都做不好。”更有读者介绍了撰写评论的“快马加鞭”法:“在电子文本中点开目录,随便翻一下,就开始在网上看评论,然后动笔写评论。”这些有违活动初衷的实言,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对读者阅读造成了干扰。
3.2“唯得票数”是论的评价机制导致评奖结果失真
“一校一书”阅读活动设立了优秀组织奖、阅读推广奖、优秀创意奖和优秀心得奖。除优秀组织奖与优秀创意奖自由申报评比外,优秀心得奖与阅读推广奖均以得票数为唯一依据。以第二届活动为例,进入网评的读书心得共计647篇,文章长的多达3千字,短的也有近千字。以平均每篇文章1 000字记,647篇征文共计64.7万字,约合20万字的著作3部,如此巨大的阅读量,读者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读者投票大多局限在“给本校文章投票或好友文章投票”上,跨校阅读并投票的人次十分有限。笔者在网上对每所学校得票数多的与得票数少的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发现许多文章得票很少,却不失为值得传阅的好文章。如一学子文章《握阑夜听风吹雨》以文言为文,发表感慨:“时代巨轮日更月新,而我本分,尽余之责,是为严己笃实。……凭阑而握,不见华夏盛世,更见肩上之责。……楚材当奋志安壤,不坠青云之志,不陷世俗河底。”另一学子文章《致胡适先生》以书信形式与伟大灵魂商讨自由之精神,提出“好校长并非不做事,而是不折腾。校长的职责,就是守护好大学的自由”的观点。以上两文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与独立人格意志,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中国强盛的力量。如此值得一阅的佳作,可它们的得票数分别只有15票和2票,其时得票数高的已突破2 000票。因此,这种“唯得票数是论”的评价机制导致了评奖结果的严重失真。
3.3单一的交流渠道降低了阅读活动的社会效益
交流是阅读推广活动的关键一环。对活动成果与推广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交流,不仅可以扩大阅读推广活动宣传力度,也可以增加阅读推广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读书心得作为“一校一书”阅读活动的直接成果,除在本校读者之间交流以外,更应在馆际之间广泛传播。可是,各校选送的优秀征文只有网上交流一条渠道,而且还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点击阅览,过期系统自动关闭。推广经验交流也局限在馆长年会上的一次性分享。这种过分单一的交流渠道使得协同推广阅读的活动效益大打折扣。
3.4高度统一的活动模式加大了推广的难度
“一校一书”,这种“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阅读推广模式,要求馆际之间必须达成高度共识,才有可能持续开展。而这种“一盘棋”式的阅读推广,显然束缚了读者阅读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加大了推广的难度。笔者对“一校一书”阅读活动2013年与2014年全程参与学校名单进行了对比研究,如下表:
表1 湖南省“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学校参与情况分析表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全程参与第一届阅读活动的22所高校中,有18所继续参与了第二届阅读活动,持续参与率达81.8%,说明认可此项活动的学校认为“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对学校阅读风尚的倡导发挥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在未参与第一届阅读活动的15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全程参与了第二届活动,新增参与率达53.3%。说明“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对未体验过的高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也不要低估18.1%的放弃率和18.9%的拒绝率。笔者认为,选择放弃或拒绝参与的高校,一定有他们放弃或拒绝的理由。正如一位高校图书馆馆长所言:“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一届‘一校一书’阅读活动,不仅活动收益不明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所以第二届活动我们选择放弃参与。”此观点从另一些高校选送的参评文章中也得到了印证。如有些读者就自选图书而非学校指定图书撰写读后感,另有一些读者提交的是自命题文章,更有学校选送的参评文章数量远远低于省高校图工委规定的比例要求。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在推广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4协同背景下的阅读推广体系建设策略
4.1构建多维评价机制
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成本——效益”评估,意义重大。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相关活动。为了避免因为评价主体的单一而导致的评价结果偏颇,构建多维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多维评价机制应包括上级单位评价、图书馆自身评价和读者评价3个层面。根据岳修志的研究,从读者层面对活动进行的效益评价可以量化成读者参与广度、读者参与深度与读者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这三个一级指标又可细化成读者参与数量、读书兴趣是否增加、到馆时间是否增加、知识能力是否增强、读书数量是否增长、读书时间是否增加、是否增加了新知识、读者是否满意等8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可以采用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图书馆自身对活动进行的成本评价可以量化成投入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是否需要与本单位其他部门合作、是否需要与外单位合作等6个一级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易收集统计的特点,操作性强,各高校可以照此付诸实践[6]。上级单位对活动进行的评价则可以落实到宣传力度和成果质量2个一级指标上。如湖南省高校图工委作为各高校图书馆的上级主管单位,对各校开展的“一校一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可以从各高校图书馆主页上发布的活动信息中考量活动的宣传力度;从活动总结材料中考量读者的认可度和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从提交的征文中考量成果质量。为了提高读者投票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每校只需选送最有代表性的3~5篇文章参与网评,以大幅度降低投票人的阅读量,从而使得文章的得票数能够基本反映文章的优劣。
4.2多渠道进行阅读成果交流与推广经验分享
不管是哪类机构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只有充分展示活动成果,才能让大众看到阅读推广的成效,进而扩大活动影响力,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开展。读书心得作为“一校一书”阅读活动的直接成果,仅仅通过网上交流一种渠道显然是不够的。各高校可以把本校的优秀征文编印成集,除分发到本校图书馆的阅览室、自习室、系部图书资料室等库室进行校内传阅外,还应赠送到全省其他高校,进行校外纸本传阅,以弥补网上定期交流的不足。活动总结是对推广经验的一种全面盘点,只在馆长年会上交流介绍未免太显单一,况且年会时间有限,几十所高校很难做到一一宣讲。因此,各高校将“一校一书”活动总结发布于本校图书馆主页上,让全省的每一个馆员都有机会学习其他馆的做法,做到“知己知彼,年办年新”。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将活动盛况制作成视频文件提交给省高校图工委,图工委进行编辑加工后挂网上传播,让全省的大学生读者都能全方位多渠道分享活动成果。
4.3创设“一校多书”阅读推广活动
基于对读者阅读选择权的尊重,“一校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读者的阅读取向,导致读者参与度不高,活动推广难度加大。知难而求变,可变“一校一书”为“一系一书”、“一班一书”甚至“一人一书”。学校提供的书目推荐单不要只局限于各大媒体的年度好书榜。尽管好书榜上的图书相对较新,却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许多高校经读者推荐确定的精读图书只是符合读者口味的心灵鸡汤类的励志读物。如第二届“一校一书”阅读活动就有9所高校推荐《谁的青春不迷茫》,占参与学校总数的34.6%,7所高校推荐《看见》,占参与学校总数的26.9%;这些书籍只能给读者带来一时的激励,难以在读者的心智成长中发挥长期的功效。正如一位馆长所言:“因为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容易在畅销型励志读物中找到共鸣,才有这么多高校推荐此类图书。说实话,对此结果我是有些许失望的。”鉴于此,各高校图书馆可以自制书目推荐单,如可根据主题、出版社、作者、国别、年代分类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与精品图书。还可变单纯的撰写读书心得为“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故事会”、“读书有奖知识竞赛”、“读书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吸引读者和高校积极参与,从而使得协同背景下的区域性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持续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有志,赵研科.协同背景下的阅读推广体系实证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2):6-8.
[2]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15.
[3]彭艳,屈南,李建秀.试论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1.
[4]苏海燕.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2):52-55.
[5]李艳萍,鄢朝晖.以学生社团建设为推手构建校园阅读文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2):10-12.
[6]岳修志.基于问卷调查的高校阅读推广活动评价[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01-105.
(宋小华编发)
Bidirectional Thinking on Reading Promot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Collaboration: A Case of the Activity of "one University,one Book" in Hunan Province
Liu Shirong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Taking the activity of "one university, one book"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ctivity summary, positive thinking and reverse think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reading promotion system under the collaboration background in order to promote continuous, deep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6 refs.
KeywordsCooperation construction. Reading promotion system. One university, one book. Bidirectional thinking. Construction strategy. Reading. University library.
[中图法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6)03-0088-04
[作者简介]刘时容,副研究馆员,现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工作。
[收稿日期]2015-04-08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梦’语境下的图书馆时代使命及阅读推广研究”(13YBA181)与2015年湖南省图书馆学会项目“融合趋势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XHYB1027)研究成果之一。
【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