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伟
【摘要】要让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确实尊重“学生读者”的“期待视野”,听从文本的“召唤”,最终提高“学生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反思散文教学,为文本细读大背景下的散文教学改革寻找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主体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1-02
中学语文,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读者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而散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内容分析、主体思想、艺术特色,一环一环讲下去。教师的确是在“文本细读”,学生的语言和思想究竟有没有得到提高?倘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处于不动口、不动手、不动脑的被动地位,那么教学目标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是阅读过程的环节,它是阅读的一种期望和意愿,不仅是阅读的一种“蓄势”,一种“愤悱”的境界,更是发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教学内容在“期待视野”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理论”,将接受的意义与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作为整体的文艺活动系统中,接受的作用及地位,绝不亚于创造。如果将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读者与中学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的读者——教师和学生——内涵更为丰富。“学生读者”的主体性发挥限度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主体”,从接受理论角度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读者”的“期待视野”,听从文本的“召唤”,最终提高“学生读者”的“期待视野”。下面我将以所上的一篇课外文章《春酒》为例,来谈谈教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
一、尊重“期待视野” ——赋予学生细读的权力
接受理论启发我们,读者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其心理不可能是一块白板,他们在艺术修养、文化基础、性格气质、生活体验、家庭背景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必然导致解读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读者”的“期待视野”,重视读者(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表达对文本不同的理解。
在教学《春酒》中,当讲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蜂蜜似的”一句时,我问“为什么不写成肚子吃得鼓鼓的跟企鹅似的”,有学生说“因为蜜蜂是勤劳的”,有学生说“因为蜜蜂是快乐的”,也有学生说“企鹅给人的感觉笨笨的,没有蜜蜂可爱”,这些答案都很合情理。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还是换作企鹅好,因为蜜蜂的肚子太小了,企鹅的肚子鼓鼓的,反而能显出吃春酒吃得多。”听到回答的一霎那,我眼睛一亮,是啊,这样说也确实有道理。所以我先给予了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这里不仅要体现“我”肚子吃了许多的春酒之后饱饱的样子,而且还要体现“我”快乐地奔忙于各家吃春酒的情态,如此学生就理解了“企鹅”没有“蜜蜂”合理的原因。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那么学生的文本细读必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教师如果违背了这一点,那么文本细读只会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舞。
二、听从“召唤”——建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接受理论强调文本“召唤结构”的存在,更需要读者深入思考。所谓“召唤结构”就是“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由于这种不缺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学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适当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最终完成文本细读。在《春酒》一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牢牢抓住情感这根线,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建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课堂之初,我以一组“过年”的图片,来激活学生的视觉,让他们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年”的情景。另外,为了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我特意将作者的生平介绍放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此时已经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的丰富情感,我再配上低婉的音乐,朗读琦君的生平和临走前的心愿,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便很自然地流入他们的心间。
三、拓宽“期待视野”——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的本领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弄懂文学,学好语文,必须走进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融入到现实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阅读,厚实积累,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期待视野”,增强文本细读的本领。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观察、发现、感悟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春酒》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分组去调查苏州当地的民俗,并以小组为单位拟定好调查表,一星期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学们一个个热情高涨,找爷爷奶奶刨根问底、向爸爸妈妈虚心请教、到网络杂志查询整理。一星期后,成果丰硕:农历正月初五迎财神,清明节老苏州的风俗、农历4月14日轧神仙活动,寒山寺除夕听钟声……不胜枚举。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长了,搜索信息的能力加强了,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期待视野”何愁不拓宽?学生文本细读的本领何愁不进步?
在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应当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的文本细读。要上好散文阅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本细读是基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们不妨以接受理论为基石,赋予学生文本细读的权力,努力建构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桥梁,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的本领。我坚信,散文阅读教学在坚实的理论背景下一定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见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胡经之.《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方智范.《走进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刘安海等.《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