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2016-06-17 03:07吴水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安全性

吴水平

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吴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武汉 430030 430077),E-mail:wuShuip-001@163.com

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被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60例)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病人均实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值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Vs、Vd 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8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发生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中,单纯药物治疗组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均未发生致死事件。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中长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预后;安全性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 80%[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性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2-3]。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脑动脉阻塞,缺血、缺氧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即刻发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样反应,最后导致细胞死亡[4]。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有关介入治疗术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等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长期预后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120例,男67例,女53例。单纯药物治疗组60例,年龄58岁~79岁(60.7岁±13.6岁);血管介入治疗组60例,年龄 60岁~78岁(61.5岁±12.8岁)。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单纯药物治疗组:采取服用抗血小板、他汀类降脂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其中18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31例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1例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所有病人同时服用20 mg/d 阿托伐他汀。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在基础药物治疗上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人先在相应病变血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手术前4 d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3)片,手术时全麻,为确保凝血酶激活时间延长为正常的(2~3)倍进行全身肝素化,同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用改良后Seldinger穿刺法逆行穿刺股动脉,将支架置入,再用超滑导丝引导至各血管。选用 X射线血管造影机(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采用Seldinger行右股动脉穿刺,给予造影检查,病人取常规的投照体位;选择性动脉造影后,将支架一端固定于狭窄远端,用微导丝引导支架进入狭窄部位;确定支架固定后,用压力泵使球囊扩张释放支架。术后口服75 mg/d氯吡格雷联合100 mg/d阿司匹林治疗至少1个月,综合病人个体因素、临床表现、卒中危险因素分层评估等相关因素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所有病人术后均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

1.3观察指标病人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病变血管Vs、Vd比较两组Vs与Vd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治疗后Vs和Vd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病变血管Vs和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介入治疗组Vs、Vd值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变血管Vs、Vd比较(±s) cm/s

2.2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单纯药物治疗组7例(11.67%)发生脑梗死,10例(16.67%)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共计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28.33%)。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例(5.00%)发生脑梗死,5例(8.3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共计8例(13.33%)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血管介入治疗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χ2=4.09,P<0.05)。

3讨论

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过程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应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由颅内动脉严重狭窄引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成为研究应用推广的重点方法[5-6]。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血液微循环,挽救病人生命;介入治疗是通过向阻塞的血管内安放支架,直接开通血管,使局部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起到快速缓解脑缺血症状的目的;造影技术可明确血管阻塞位置、梗阻情况,准确有效地再通血管[7-8]。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来说介入治疗对比常规药物治疗而言治疗效果更佳,病人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降低显著。采用介入治疗能够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9-10]。腔内支架技术是比较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这种手术可以有效减少颅内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进而改善脑灌注压力,而脑血管造影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检查,为手术明确病变范围、病变位置提供良好的依据[11-12]。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方法,对医疗硬件设施和术者技术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较昂贵,因此在基层医院和一部分综合性医院尚不具备开展介入治疗的条件。介入治疗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清晰显示脑部动脉狭窄部位及病变程度,表现病人脑部血液动脉之间血液流动情况,反映血液循环的代偿现象,提示病人脑部的血液灌注表现,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的指导。

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全身应用时产生的毒副反应,对延长病人生存期及提高其生命质量均有重要作用。介入治疗因其具有对机体侵袭小,对不能手术病人治疗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已经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介入治疗仍属于侵入性治疗,术后会存在一些并发症,加强病人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靖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36):144-145.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380.

[3]赵颖,赵连东,邹文卫,等.308例脑动脉狭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2):310.

[4]杨剑波,崔长踪,韩建峰,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狭窄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 (3):3-12.

[5]工贺波,齐亚超,吕佩源,等.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 (5):485.

[6]黄献,宋治,郑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及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 (9)1203-1205.

[7]曾旭,马新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 (6):3940.

[8]Joner M,Finn AV,Farb A,et al.Pathology of drug-eluting stents in humans: Delayed healing and late thrombotic risk[J].J Am Coll Cardiol,2006,48(1):193-202.

[9]凌锋.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355.

[10]Jiang WJ,Wang YJ,Du B,et al.Stenting of symptomatic M1 stenosi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 initial experience of 40 patients[J].Stroke,2004,35(6):1375-1380.

[11]Hauth EA,Gissler HM,Drescher R,et al.Angioplasty or stenting of extra-and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es[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4,27(1): 51-57.

[12]Buhk JH,Wellmer A,Knauth M.Late in-stent thrombosis following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J].Neurology,2006,66(10): 1594-1596.

(本文编辑王雅洁)

中图分类号:R749R25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3.02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3-0308-03

(收稿日期:2014-11-28)

猜你喜欢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安全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脑血管疾病多层CTA与DSA影像诊断的对照分析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