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2016-06-16 01:51吴群涛
关键词:流行文化嬗变亚文化

吴群涛

摘要:四十多年来,朋克文化从“地下”走上“地面”,在“边缘”对抗“中心”,其发展经历了“三重变奏”。作为西方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朋克文化带有反叛和颠覆的先天基因,具有反文化倾向。随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工人阶级文化和消费文化结合后兴起了亚文化研究热,有独特风格的朋克亚文化身份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由于朋克族所坚持的边缘和地下的文化身份无法逃脱被商业方式和意识形态收编和同化的命运,朋克文化一度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朋克文化身份的嬗变既折射出当代青年文化一定的发展规律,也体现出反文化、亚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矛盾交织、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朋克文化;反文化;亚文化;流行文化;嬗变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朋克”(Punk)是一种当代青年文化,兴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美两国,以另类的音乐、服饰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影响遍及电影、文学、政治、经济等领域。四十多年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朋克族”以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克风格也逐渐突破青年亚文化边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国学者詹姆逊认为,“朋克”既是风格又是内容,造就了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这种造就本身也成了一种朋克形式,“它比以前的任何东西都新奇而不同”[1]。早在80年代初期,朋克文化就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并在90年代中后期掀起了一股“朋克狂潮”,是中国摇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朋克音乐、朋克运动、朋克艺术等存在片面的认识甚至误读,造成了朋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困境和发展的畸变。本文拟从源头梳理不同时期朋克文化现象,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影响,以厘清朋克文化多重身份的嬗变历程和内在联系。

一、追根溯源:朋克文化的兴起

根据《牛津英语辞典》,有文字记载的“punk”一词最早出现于1575年,原来指代底层社会的各种边缘人物,具有浓厚的贬义色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punk”才既指代朋克摇滚乐或乐迷,也含有小流氓或无用的东西、废物等意思[2]。1970年代的英国,社会民主化舆论与保守的撒切尔主义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文化裂缝。在1976到1977年间,朋克音乐作为一种对特殊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回应在英国兴起,其标志是1976年9月20日到21日,在位于伦敦牛津街的“100”俱乐部中,多支具有影响力的英国乐队出场,包括“性手枪”、“冲撞”、“诅咒”、“苏克西女妖”、“嗡嗡鸡”等,进行了持续两天的疯狂演出。他们的音乐以“三分钟、三和弦”为主要特征,简单、快速、喧嚣、重复。成员大多穿着破、旧、露、紧身、深色的衣裤,在安全别针的作用下勉强遮住身体,男性竖起彩色鸡冠头,女性留光头,他们在身上很多部位穿刺、打孔,上饰环。此次联合演出影响极大,从此,这种疯狂的摇滚乐正式被命名为“朋克”,1976成为了摇滚历史上的“朋克元年”。朋克摇滚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音乐状况,在西方多国也获得了大批年轻人的响应,朋克运动由此爆发。

然而严格说来,英国并非朋克文化的发源地。朋克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60年代早中期的一些美国乐团,如MC5乐队、“地下丝绒”乐队、“纽约妞”乐队等,他们反商业化、反传统,是后来英国朋克乐队的原型和朋克运动的先驱[3]。到70年代中期,朋克乐在纽约渐渐从“地下”来到“地上”发展。1974到1975年间,美国青年莱格斯·麦克尼尔与朋友商量创办一本专门的纽约地下音乐杂志,在命名时,他觉得:

“朋克”这个词好像概括了所有我们喜欢的这些事情的思路——酒醉的、可憎的、聪明但不假模假式的、荒谬的、可笑的、讽刺的,以及所有偏向黑暗面的那些东西[4]。

而且,这个词听起来特别有力量,正好表现了当时年轻人的颓废、叛逆与愤怒。于是,一本名为“朋克”(PUNK)的另类杂志诞生了,定位为世界各国前卫青年自由表达思想、交流音乐主张的阵地,至今仍然存在。1975年,长期活跃在纽约地下音乐圈的女诗人帕蒂·史密斯发行《马群》(Horses),这是第一张正式发行的朋克音乐专辑。史密斯被称为美国“朋克教母”,她在伦敦的演出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正是通过史密斯等美国乐人在英国的频繁演出、《朋克》杂志的流传,“朋克”这一说法不胫而走。1973到1975年间,来自英国的麦克拉伦任美国“纽约妞”乐队的经理,在该乐队解散后,他回到伦敦组建“性手枪”乐队,延续“纽约妞”乐队的音乐理念。麦克拉伦还与韦斯特伍德经营一家服装店,为伦敦地下乐队设计、提供朋克风格的服装,韦斯特伍德后来成为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是公认的英国“朋克教母”,其服装设计将朋克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此后,朋克“从音乐领域发端,多涉及性、毒品和暴力内容,呈现出颠覆性、叛逆性以及无政府主义风格”[5]11,成为70年代英美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英美两国在朋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二、朋克的反文化倾向:“反主流,反权威,反媚俗”

在诞生之初,朋克文化承载着延续和发展西方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使命,先天就带有反叛和颠覆主流文化的基因,具有明显的反文化倾向,因此遭到主流文化和多数人的抵制,但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契机。比如,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25周年之际,“性手枪”乐队以歌曲《上帝拯救女王》、《英国无政府主义》挑战皇室权威,并在电视访谈中口出秽言,直接导致该乐队引起公愤而被主流媒体封杀,却也激发出年轻人对朋克音乐的好奇。无论英国还是美国,热衷于朋克的年轻人主要来自工人阶级家庭,这使得朋克与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嬉皮士群体和以底层黑人青年为主体的嘻哈族明显区别开来。他们是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但在70年代遭遇经济衰退的冲击,难以从事满意的工作,整日无所事事,多沉迷于性、毒品和摇滚乐中。

众所周知,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连续冲击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由现代主义思潮、现代意识和现代派文艺组成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反文化。所谓“反文化”(counter-culture),一般是指有意识地反叛社会现状、背离主流文化思潮和运动,因其主体大都是青年人,也称青年文化运动[6],包含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如同性恋者权利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集权民主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政治运动,也包括垮掉派、嬉皮士、嘻哈文化、雅皮士等发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文化运动。各类反文化运动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都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批判、对资本主义文明及其价值观念的讽刺和抨击,对工业化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怀疑和挑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主流文化的盲从态度,开始进行批判性反思,甚至深入到理论层面考察反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张力。然而,这些曾经席卷西方国家的反文化运动似乎在60年代末期归于沉寂,并于70年代开始分崩离析[7]。

猜你喜欢
流行文化嬗变亚文化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