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墙桃李,谁承衣钵?

2016-06-16 08:23
音乐爱好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尼诺夫拉赫玛

过去两百年以来,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壮大。钢琴家们以完善的技巧、敏锐的乐感和个性的品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听众。如今,全球化致使过去所谓“钢琴学派”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但俄罗斯民族仍以极富特征的音乐品质为我们树立典范。他们在音乐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及鲜明的艺术性等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其中的代表包括安东·鲁宾斯坦、谢德林、伊戈尔·克鲁托伊、塞缪尔·富恩伯格以及本场音乐会的主角尼克拉伊·马冉拉(Nikolai Mazhara)。

2016年3月26日晚,月明星媚,在上海大剧院舞台的聚光灯下,马冉拉信步走到钢琴前,浅笑而躬。这位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大手一挥,铺开了一场“黑白键上的斯拉夫图景”。

明净清晰的结构感

上半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第39号第2、3、4、5首,斯克里亚宾的《第四钢琴奏鸣曲》及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这几部作品均作于二十世纪上半叶,都是战火下的音乐,却有着迥然相异的风貌。

正如我所料,身为作曲家的马冉拉有着极高的结构感。在这一点上,他的演奏令我想起了多年前聆听查尔斯·罗森录音的感受,耳听音响如目观乐谱,清晰、明了。如开场曲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作品第39号第2首,呈示段内的句读之间有着微不可察的顿感,中段则以截然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大刀阔斧地进入,毫不犹豫。

斯克里亚宾的《第四钢琴奏鸣曲》混杂了轻盈透亮的漂浮感与冲动紧密的节奏张力。面对这样一位神秘莫测的音乐家,史上有无数人或是演奏不尽人意,或是望而却步,就连拉赫玛尼诺夫都曾在斯克里亚宾的悼念音乐会上被喝倒彩。我听过的最高质量版本出自嫡系传人索夫罗尼斯基之手,但他的演奏极不稳定,炫如惊鸿,烂若糟糠。马冉拉则再次体现了他对整体结构的高度把握,第一乐章的自由玄妙与第二乐章的节奏动力对比鲜明。直到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时,马冉拉运用自由节奏,对旋律进行拉伸强调,使之如同混沌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归途。

韧如钢丝的金属音质

半场已过,四首音画练习曲的处理相对中规中矩,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则更具个性。只有看到这部作品的乐谱,才能知晓那错综复杂的节奏有多么恼人。马冉拉以精准的律动展现出斯克里亚宾音乐中的冲动与紧张,但我认为上半场最为出彩的还是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改编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马冉拉有着紧实到近乎薄脆的音质,在这一点上他与里赫特的绵厚截然不同,倒是与壮年时期的普列特涅夫相似,但他们两者在音乐结构和乐句的处理上也完全不同。马冉拉的金属音质坚硬而有韧性,加之与生俱来的节奏紧张度,同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特质天然契合。

如果说在面对拉赫玛尼诺夫的浓重与悲情、斯克里亚宾的玄秘与漂浮时,马冉拉是经过思索后的严谨表达,那么他在弹奏普罗科菲耶夫时则是全然投入的自然表现。也正因如此,第二首《临别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才真正显示出了他那如铃铛般透亮的俄式音质。

尊重原谱的演奏态度

下半场以普罗科菲耶夫的一首《魔鬼的诱惑》开场,搭配俄国里程碑式的作品、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尤其后者,因拉威尔的杰出配器而历久弥新,也因钢琴家的各种改编众说纷纭,在表演史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山峦高峰,其中以霍洛维兹的改编版和里赫特的原谱版为两极巅峰。

我原以为马冉拉会对原曲进行个人改编,但他尊重原谱的程度简直令人感动。当然,这也得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盛行的本真主义演奏方式,可见马冉拉骨子里还是一位严肃对待音乐的钢琴家。比如,《侏儒》开头两次快速跑动,谱中标示第一次为“sempre vivo”(始终活跃),第二次为“meno vivo”(少一点活跃),马冉拉弹奏的两次跑动速度相差近乎三倍,而且句法、音色、音量都不相同。再如《古堡》左手持续的八分音符动机,时而非连奏、时而连绵,与右手的歌唱旋律相互呼应,完全根据乐谱标示演奏。古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今为“马冉拉有大才而不展”。

流畅冷冽的语句与速度

《图画展览会》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第39号第5首一样,是穆索尔斯基为了悼念画家好友离世而作。在历史录音中,霍洛维兹以令人惊异的缓慢速度来表现沉痛感,阿什肯纳齐则以音量区别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马冉拉与阿什肯纳齐的相似之处在于干净利索的跑动和流畅快速的乐句处理,他并不全然以力度体现层次感,更多依赖的是速度安排。

“漫步”主题在整套组曲中共单独出现五次,马冉拉交替运用刚性节奏与弹性节奏,使得每一次主题出现对比十分明显。在第一、三、五次钟鸣般的“漫步”主题处理上,他运用律动规律的刚性节奏,速度也较其他演奏家更迅猛快速。而第二、四次的主题则以赢弱的音色与稍带自由的节奏处理,似乎作曲家在疑惑。马冉拉用这种速度、音色、语句上的对比安排来表达作曲家在接受好友离世这一事实的矛盾复杂的心理。

当“漫步”主题再次在《墓穴》中出现时,右手持续的颤音与隐约的主题音响如同魂灵鬼火。马冉拉在弹奏这一段落时的速度,是全曲的最慢极点。他并没有开场便展示悲痛感,而是一步步推进,到最终不得不接受事实时才真正将哀恸释放。

令我百思不得解的是,当“漫步”主题第一次以单音旋律呈示时,偶有了漏音和错音现象。事后才得知,原来是音乐会钢琴临时出了问题,中音区的升D音有间歇性消音现象。马冉拉能够在如此状况下,依旧技惊四场,体现出他作为成熟演奏家的丰富经验与巍然心态。当最后的“基辅大门”结束时,我们早已在一幅幅图景中流连忘返。

在观众不绝于耳的掌声中,马冉拉为我们加演了一首他的中国好友明虹女士创作的钢琴作品《戏》。难以想象一位外国人弹奏中国民族音乐的风味居然和我们如此贴近,在淡淡的旋律中,人生百戏拉开序幕。接着,作曲家运用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展开,愈加密集的节奏敲击如同锣鼓喧嚣,情至高点,后陡然回落,一声叹息。然乐风回转,倏忽直上,高呼喝彩,戏终。

戏终,思未绝

已记不清在何处所得见闻,大意是说,学派的形成必有一脉相传的作曲家、数目可观的杰作和高度发展的演奏家。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马冉拉的这场音乐会可谓是沉博绝丽的一纸答卷。我不禁联想,中国钢琴文化发展至今有百余年,仅看这千千万万的琴童便已然生畏,但这么多种子里,有多少颗可长成兼作曲、演奏、指挥于一身的能人?况乎曲也!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尼诺夫拉赫玛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