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龙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进行认知和研究,将其细分为上游和下游产业,从而构建出产业链的具体架构,并进一步提出对产业链及发展机制具体可行的优化举措,以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产业链认知 发展机制 投入产出法 战略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认知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进行认知,由于上下游产业在分布格局、约束性、供给强度、需求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把整个产业链分割为两个分支链条进行分类认知,最后由分支链条再联结成完整的商贸流通业产业链。截至目前,我国正式发行的官方投入产出表一共五张,按照年份归类为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另外还包括了四张延伸表,分别是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这四张表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延伸编制的。目前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为2010年的延伸表,它是在原有五张正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因此本文产业链认知模型数据的来源是2010年的投入产出延伸表,即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表》,研究的对象为商贸流通行业中的批发和零售子行业。
(一)上游产业链格局
上游产业链的认知模型主要分为两个:约束性产业和供给性产业,通过运用统计工具计算获得上游产业在约束性与供给性两个方面的强度值,从而形成产业约束性与供给性的强度排名表,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约束性产业。如图1所示,约束性较强的产业排名前五位的都属于服务业,排名前十位的包括建筑业和9个服务业,排名前二十位包括6个制造业、13个服务业、1个建筑业。在上游产业链中,约束性较强的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建筑业在第6至第20名之间保持一定约束性强度,而制造业则属于垫底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类型的产业具有相对较长的产业链,商贸流通对其间接消耗产生的产业链结构具有复杂性,网络结构层次性较高,对于产业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加上产业自身对于流通性的需求与被约束作用较弱,因此,建筑业与制造业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对行业的约束性较弱。由此可知,上游产业中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约束性较强的产业链组成部分主要有:科技产业、动力产业、建筑业等。
供给性产业。如图2所示,按照供给性强度的排名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对上游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居前五位的都属于服务业,排名前十位的有6个服务业和4个制造业,排名前十五位的有8个服务业和7个制造业,而排名前二十位的有10个服务业、9个制造业和1个建筑业。从图2中的排名对比可知,服务业仍旧占据上游供给性产业的半壁江山,而制造业也迎头赶上,产业的供给性也较强,建筑业则位居排名的末端,这主要是因为商贸流通业正处于发展时期的规模扩张阶段,对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直接消耗需求较大,该类型产业企业的规模建设在较大程度上要依靠两个产业的供给来支持。从中可以看出,消费和生产性服务业和自动化、物流、信息、能源动力产业以及建筑、消费品制造与化学工业等上游产业共同构成了供给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
(二)下游产业链格局
下游产业链的认知模型主要分为两个:扩张性产业和需求性产业,经过统计之后获得各自的强度值,从而形成产业扩张性与需求性的强度排名表,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扩张性产业。如图3所示,扩张性排名前五的包括1个初级产业、2个服务业和2个制造业,排名前十名的产业包括3个服务业、3个初级产业和4个制造业,排名前二十位的产业包括4个初级产业、10个制造业和6个服务业。由图3中排名可知,制造业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扩张性处于首位,其次是初级产业,这是因为两个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长,而服务业属于直接消耗较多的产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较单一,因此在扩张性强度上远不如这两个产业。这也很容易看出,针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非营利性资本品制造业、动力生产业等下游产业在同类型产业中的扩张性较强。
需求性产业。如图4所示,需求性排名前五位的产业有4个制造业和1个建筑业,排名前十位的有8个制造业、1个建筑业和1个初级产业,排名前二十位的有13个制造业、5个服务业、1个建筑业和1个初级产业。制造业排名居首,这说明工业对商贸流通业具有极强的发展需求性,服务在前二十的排名中追赶上了初级产业与建筑业,反映出其对于商贸流通业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由此可知,下游产业中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需求性较强的产业链组织结构主要包括:非营利性服务业、资本品制造业、初级产业、建筑业、消费品制造业、资源加工业、营利性服务业。
(三)商贸流通业产业链的构成格局
由前述的产业链认知可以得出上下游产业的排名分布情况,通过两个分支的整合可以进一步得出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构成格局。10个制造业、7个服务业、1个建筑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共同构成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其中建筑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是链条中最重要的产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产业,由于自身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实力,因此这些产业的属性较容易受到影响,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固定地形成一种选择路径,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竞争能力处于弱势
我国商贸流通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自2011年开始追赶工业,并于2013年比工业的贡献率超出1%,而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这更能说明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随着商贸流通业在我国的发展步伐加快,其发展的滞后性与市场体系的缺失矛盾也日益暴露,产业中市场的整体规模与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化水平与市场集中程度较低,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业创造出来的价值获利能力较低。
(二)现代化水平低下
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市场规模整体偏小,在企业的经营规模方面,全国性的大型流通企业数量较少,多以中小流通企业为主,更是缺少在国际竞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许多企业虽然通过资产重组、并购等形成了大型的商业企业集团,但是也只有少数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绩效与竞争能力,大多数企业在重组之后仍旧面临许多的管理难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也日益减少,这对于一个需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城乡商贸流通水平的差异性也进一步拉大了产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百货店与生活超市在县城属于主体的商贸形态,商业网点的结构也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发展上存在滞后性,专业性与市场集中程度低,不利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建设。
(三)产业链格局亟需优化
由前述产业链的认知研究可知,10个制造业、7个服务业、1个建筑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共同构成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从这一条产业链中可以看出,这一产业链的布局仍旧体现的是传统的“重工轻商”的思想,制造业在产业链的格局仍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有所提高,但是其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还远不如制造业。近年来我国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上的投入产品其产业来源结构较为合理与平衡,但是对于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及这两个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这对于产业链自身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平衡性,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商贸流通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建设。
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链与发展机制的优化举措
(一)增强服务业的创新能力
第三产业是以服务性产业为代表,随着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增加,服务业的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不仅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商贸流通业的消费促进效应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路径,制造业的升级效应则是制造业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流通业创新则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反之对于服务业的创新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创新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创新效应需要强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新能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商贸流通业加强对其的支撑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促使其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创新服务产业的内容与机制,从而间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商贸流通业在服务业态层面上具有生产性的服务功能,这一功能能够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其发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因此,依据商贸流通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力原理,新材料、新能源等位处下游的各项产业也需继续进一步的优化。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逐渐注重环保、节能产业的建设,在积极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充分把握政府的政策导向,及时抓住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产业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也需要进行不断创新,通过流通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流通业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机械化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的协同进步。
在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结构体系下,城市地区获得了优先发展权,具有比较完善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而农村地区的流通基础设施则比较落后。流通渠道与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出现流通商品品质降低、农产品流通的先导性作用无法发挥最大化产业效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渠道建设、体系建设,这主要依赖于政府对于农村设施建设资金、技术支持。
(三)培育上下游产业群核心竞争力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方向:流通业国际化与信息化需求增强;大型的零售商从市场、技术和服务三个方面来主导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驱动地转为采购方;互联网贸易。这些新方向对现有的上游产业群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三个重点产业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约束性与供给性,因此,需要正确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上游产业群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零售制造商和制造零售商,需要加强技术革新,对互联网加以充分利用,以建立自身的行业信息化平台,借用大数据信息的发展机遇,努力挖掘行业的发展潜能,并且透过数据搜集与分析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的建设与优化,从而提高上游产业群的发展核心能力。
(四)完善市场机制并优化流通秩序
虽然商贸流通业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快速性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市场机制还存在不足之处,流通秩序也存在滞后性,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要优化流通秩序就需要首先建立起一个合理且完善的市场机制,在制度之下才能建立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亟需使用行政手段去规范和整治市场的流通秩序,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建设进程,市场机制的完善举措主要包括四项: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市场信用机制以及市场安全机制。
结论
对商贸流通业产业链的认知与发展机制研究具有实践意义上的可行性,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认知,从而能够根据研究得出产业链的具体架构,并进一步提出对产业链及发展机制具体可行的优化举措,包括四个方面的优化措施:要进一步培育产业群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调整投入产品的产业来源结构;对于下游产业链而言,要充分发挥产业的消费效应与制造业的升级效应,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流通秩序,并且利用行业内部的细分工合理规划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格局、多层次的发展布局,从而进一步拓宽其产业链,创新商贸流通业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2.张连刚,李兴蓉.流通产业定位研究进展及趋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3)
3.司增绰,苗建军.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性和产业地位:苏、浙、鲁、粤的比较—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4)
4.楼文高.中国批发和零售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4)
5.司增绰.中国流通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与发展路径研究—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5)
6.谷艳平.巴中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王菊红,郝正亚.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作用、约束机制与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4(16)
8.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