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婧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5.36.026
摘 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其用地规模,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关键词:占用 补充 耕地质量 调查评价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c)-0026-02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1]。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从加强土地调控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再次强调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辖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强调:“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的坚定决心。
1 评价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其用地规模,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2 技术方法及流程
2.1 评价主要依据
(1)《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2)《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3)《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4)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8号);(5)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农办农〔2012〕35号);(6)贵州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7)县级最新度变更调查资料;(8)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2011年)。
2.2 资料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涉及区(县)的变更调查、遥感影像、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成果、项目区勘测定界范围、补充耕地台帐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核实。
2.3 内业评价
以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图斑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分等单元,结合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中农用地分等因素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获取相应的指标控制区属性值,并赋予分等单元产量比系数、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重新进行分等单元等指数计算,确定耕地质量等别。具体如下:
2.3.1 确定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在不造成生态破坏,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农作方式。按照《贵州省标准耕作制度》,确定项目所涉及区(县)的标准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
2.3.2 确定指标控制区
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耕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的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充分考虑地方特点,并体现土地自然属性,体现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同时保持行政村界完整性的原则进行划分。根据贵州省分等指标区划分占用和补充耕地所涉及区(县)的情况。
2.3.3 确定光温、气候潜力指数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用于水田)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CO2供应充足,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为(用于旱地)。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合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根据贵州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指导组提供的《贵州省分县主要作物调查表》,得到所涉及区(县)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值。
2.3.4 确定产量比系数
产量比系数是指以基准作物为基础,按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与当地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即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2.3.5 确定评定因素及其权重
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自选因素自行确定,一般不超过3个。采用特尔菲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通过因素间成对比较,对比较结果赋值、排序,按指定作物分别确定了因素的分等因子权重
2.3.6 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在ArcGIS系统中完成各因素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挂接,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数据模型联为一体,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查询与检索,形成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分值数据库[2]。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选取的因素分值图进行空间叠加,获得评价单元因子质量分,形成评价因子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具体见流程图。
2.4 外业评价
2.4.1 自然质量状况调查
实地踏勘补充耕地的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及周边污染情况等。若补充耕地地区及周边土壤和水有可能被污染的,还要调查污染源和污染类型以及耕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等[3]。
2.4.2 补充耕地质量核查
对补充耕地进行外业踏勘和实地核查,收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涉及的土地层度、剖面构型、表土质地、灌排条件、土壤PH值、障碍层深度、岩石露头度等指标评价因子及相关资料。根据踏勘结果,按照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核查。
2.5 内外业综合评价
根据外业实地踏勘结果,修正内业预判结果,通过综合评定,最终得到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地类以及质量状况。
2.6 评价流程图
如图2。
3 评价结果
根据项目区勘测定界图、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采用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评定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状况、项目补充耕地状况。对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核实项目是否实现了占用和补充耕地数量上相等,质量上相当,或略有提高,符合国家占补平衡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339.
[2] 董焱,叶公强,刘定祥,等.耕地整理潜力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4):287-289.
[3] 孙纲.中国耕地质量登记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