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垚,王金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400015)
形成性评价在口腔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王垚,王金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400015)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于1967年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2-3]。
口腔预防实验教学是口腔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熟悉临床与社区口腔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初步运用口腔预防保健措施为个体和群体服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作范围内的社区组织和开展口腔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以往10余年的实验教学中,教研室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陆续将“合作互助式”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等引入教学实践中[3-4],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方法,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次将形成性评价方式引入实验教学,更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本次研究拟定在口腔预防实验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并检测其教学效果。
1形成性评价在口腔预防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1.1实施对象以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学院2010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总数82人,每次实验课6名教师带教,每位教师都具有形成性评价教学经验,教研室统一组织课前试讲、集体备课、课后总结等。
1.2课程实施口腔预防医学实验课程共35学时,包括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牙周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社区保健计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打破传统实验课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学生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教师仅扮演一个引导角色,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实验地点灵活多变,以实验室、诊室、社区3个实验环境为主。
口腔预防实验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实验考核(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核(期末考试)组成,各占50%。
在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及信息反馈,根据课程的不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也有所差异,以龋病的预防和口腔健康促进为例进行论述。
1.3龋病的预防(窝沟封闭)将学生分为6小组,每组13~14人,6位带教老师各负责一组学生,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入临床诊室,提前以医生的状态进行临床实践。课堂中首先由一位主讲老师进行窝沟封闭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每位带教老师对本小组成员进行示教,学生观看并对老师的操作进行评分,示教完成后由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其余成员观察,并与老师一起对操作者进行评分,待组内所有学生完成操作,老师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缺点及要点进行讨论。该课完成后,学生的实践成绩由老师和同学的共同评分决定。
1.4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将学生分为18个组,每组4~5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组学生根据所学口腔专业知识,撰写科普文章,制作幻灯片,幻灯片的要求不仅要体现专业知识,而且要通俗易懂。老师提前指定幻灯片的主题,如“龋病的预防”,“牙周病的预防”,“如何刷牙”,“义齿的维护”,“青少年、老年人、孕妇等的口腔保健”等,学生根据不同主题,自由发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团队讨论,共同制作符合要求的幻灯片,同时在幻灯片中还可以加入自己团队特色,例如小品、场景模拟、视频、说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以更好地的表达主题,突出宣教效果。
课程中第一环节由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主讲幻灯,剩下的队员进行辅助。每组讲完后由老师和其余组同学共同评分,且评分互不干扰。评分要点包括素质要求、策划准备、现场展示、展示效果等方面。第二个环节是点评,首先由两位以上组外同学进行点评,然后6位老师点评,最后汇总意见和建议。
每次课程前均由教研室团队共同商议讨论,制定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评分表,包括教师评价表、学生互评表、学生自我评价表等,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的效果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中,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学习,通过实验课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形成性评价结果反馈
组织学生和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赞成形成性评价,并认为能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80%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够增加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90%以上的老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80%以上的老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并赞成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见表1、2。
表1 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效果调查问卷结果(n=82)
表2 教师对形成性评价效果调查结果(n=23)
3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及不足之处
3.1形成性评价对口腔医学生的促进作用首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再学习能力。郭丽双等[5]也曾提出:在医学教育中使用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显著提高知识掌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获取知识往往是被动的,考核学生采取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思想不够开阔,缺少自我学习能力。而形成性评价则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了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主动学习能力[6-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同步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
其次,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运用实验室、诊室、社区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方式,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转变。实验过程中,教学环境的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走进社区直接接触社区群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有助于医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总体来说,这是对学生医学能力的极大培养,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医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口腔预防保健意识的提升,使学生有能力去面对今后复杂、多变的医学人生,同时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美国学者特拉弗斯说过:角色的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学方法的自我反思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形成性评价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自我提升机会。
口腔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本身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在预防实验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将教学引入实验室以外的地方,带领学生走进诊室、社区,这对于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挑战。
课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学习者的表情和态度,了解学生的想法,必要时与学生进行沟通,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然后根据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情况、学生适应情况,对教学进程进行改进,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只有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收到好的评价效果,只有正确的总结反馈意见,才能改进教学。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更加优秀的医学生。
3.3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困难和不足之处首先,本院口腔专业学生数量较多,每个年级有80人左右,在实施过程中,受制于老师数量有限,部分实验考核不能对每个学生单独考评,只能通过小组形式对小组进行综合打分,这样就要求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搭配,体现组员的均衡性,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其次,参与口腔预防实验课程的教师均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训练,因此形成性评价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教师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才能正确地掌握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总体而言,形成性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且需要结合口腔预防医学的特色,不断探索符合口腔医学能力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以更好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参考文献
[1]Torrance H.Formative assessment: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empirical questions[J].Camb J Educ,1993,30(23):333-344.
[2]McNulty JA,Espiritu BR,Hoyt AE,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formativepractice quizzes and summative examination outcomes in a medical anatomy course[J].Anat Sci Educ,2015,38(1):37-44.
[3]蒋琳,王金华.“互助合作式”教学在口腔预防医学实验科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2013,11(5):93-95.
[4]戴丽娜,王金华.口腔预防医学实验课TBL教学模式的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39-140.
[5]郭丽双,李凯军,王和仁,等.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J].中华教育探索杂志,2011,20(10):822-824.
[6]李谧,邓红梅,冉素娟,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结合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5(12):1147-1150.
[7]高春艳,董卫军,高虹,等.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1):98-99.
doi:·医学教育·10.3969/j.issn.1671-8348.2016.11.044
* 基金项目: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150217)。
作者简介:王垚(1987―),硕士,主要从事口腔医学研究。△通讯作者:E-mail:1157996767@qq.c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11-1575-03
(收稿日期:2015-10-21修回日期:20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