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太原市在校大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婧
目的 通过对太原市七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龋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太原市在校大学生龋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为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和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机抽样抽取太原市七所大学616名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习惯和就医行为及患龋率、充填率、龋均、龋面均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616名大学生,患龋率为54.5%,充填率为27.2%,龋均(DMFT)为1.406,龋面均(DMFS)为1.95。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龋齿的发生与面食的食用频率及乳牙龋患龋经历有关(P<0.05)。结论 太原市大学生患龋率高、就诊率低、口腔保健意识差,且龋病发生与乳牙龋和面食的食用频率密切相关;加强口腔健康宣教,重视乳牙龋的防治,增加饮食多样性,减少面食食用频率对预防龋病意义重大。
龋病;大学生;流行病学;发病因素
龋病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1],被WHO列为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全球第三大类疾病。龋病的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下表现不同,因此了解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利于了解其在特定地域、特定人群中的疾病分布及影响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对制定相应的龋病防治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3次口腔流行病调查,第3次流行病学调查及近几年国内外的学者们针对的调查人群大都集中在了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而对大学生的关注很少,并且WHO中的数据记载及相关描述中所针对的人群也较少涉及此年龄段[2-4]。为此,本次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及口腔检查,了解山西省在校大学生龋病的流行状况、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2015年1月,从大学的分类考虑(综合类,医学类,理工类,财经类等)抽取山西省七所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共616人进行龋病相关调查。其中男生270人,女生346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00±1.09)岁。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目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习惯和就医行为,从而了解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2)问卷内容。包括:①被调查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学校,专业,在山西生活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②口腔卫生知识,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比如饮食习惯,刷牙次数、方法、时间,就诊情况等。
1.2.2 临床检查 (1)检查表的设计。检查内容包括龋坏的牙面,因龋失牙的牙位,因龋补牙的牙面,氟斑牙,牙列拥挤程度,口腔卫生状况,窝沟封闭,乳牙滞留,楔缺,隐裂。
(2)诊断标准[2]。牙齿的窝沟或光滑面的病损有底部软化,釉质有潜在的损害或沟壁软化者即诊断为龋齿。以下情况不包括在内:①釉质上有白色或白垩色斑点;②用探针探诊无软化的着色或粗糙的斑点;③釉质点隙窝沟有色素沉着,但无明显的釉质潜行破坏,或用探针探诊沟底或洞壁无软化现象;④中重度氟斑牙釉质着色、有光泽、质硬有小凹;⑤根据分布或病史,以及视诊触诊定义为由磨损而造成的病损,不被视为龋病。
(3)临床检查方法及器械。课题组3名成员经培训合格并经校准后,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包括探针,口镜,镊子)在自然光条件下,按照龋病检查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检查,并由专人做好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结果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计算患龋率,充填率,龋均(DMFT),龋面均(DMF)。用SPSS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AS9.2做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入选标准为0.10,排除标准为0.15。
2.1 龋齿发病状况和特征 七所大学616名在校大学生,患龋率为54.5%,充填率为27.2%,龋均(DMFT)为1.406,龋面均(DMFS)为1.95。
2.2 龋病发生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对61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龋齿的发生与面食的食用频率和曾经患过乳牙龋有关,多因素分析龋病发生仍与乳牙龋患龋经历关系密切,见表1、表2。
本次调查为横断面研究,调查的目标人群为山西省太原市七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在2014年11月~2015年1月这一特定时间内的患龋情况。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目的是通过了解太原市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龋病患病情况、特点,及其对口腔保健的知识,态度,行为等,为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线索与依据。
此次调查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通过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包括WHO中的数据记载及相关描述对此年龄段人群口腔流行病调查的记载比较少,山西省更是没有查到任何相关报道。社会缺少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口腔健康的相关调查和关注,身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很想了解大学生的龋病流行情况故将人群定为了大学生。而选择山西太原这一地区,一方面是因为在此地没有人做过此年龄段的调查,另一方面又因山西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饮食文化,故在问卷中添设的个别问题与地域有密切联系。
本次调查616名大学生,患龋率为54.5%,充填率仅有27.2%,龋均1.406,龋面均为1.95。其中患龋率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中12岁年龄组的28.9%,低于35~44岁年龄组的88.1%;而龋齿充填率均高于这2个年龄组。其他研究者关于大学生人群龋病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患龋率为50%~60%[5-7],本资料患龋率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相近,说明大学生患龋率普遍较高,而充填率普遍较低,口腔保健意识较差。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及认识,对龋齿的防治意义重大。
对龋病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从单因素分析结果看,龋病发生与面食的食用频率和乳牙龋有关系。面食这一因素OR值为1.254,即吃面食频繁的人患龋的危险度是不吃面食者的1.254倍,这可能与面食这一食物的特性有关,其含的碳水化合物比米饭多,且比米饭更有粘着性,长时间附着于牙面,使菌斑堆积,易导致龋病。面食体现的是山西饮特有的食文化,笔者认为,面食这一饮食文化可能在山西省人群的患龋因素中也占有一定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增加饮食多样性,减少面食食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龋病发生。对乳牙龋这一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都显示其与大学生患龋密切相关。OR值为1.872,即曾经患过乳牙龋的大学生其患龋的危险度为没有患过乳牙龋大学生的1.872倍,本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乳牙患过龋,患者本身对牙齿保健观念,行为就不强,其口腔卫生状况差,菌斑易滞留,再加上若乳牙龋发展到根尖周炎后,可导致继承的恒牙釉质发育不全或萌出时间,位置,顺序异常,使恒牙本身抗龋能力下降[8]。该调查结果提示乳牙龋的发生会提高同一个体恒牙萌出后对龋齿易感因素的敏感性,因此乳牙龋的预防和积极的治疗对恒牙龋的发生和控制有一定意义。
刷牙可改善口腔卫生,对龋齿的预防作用是肯定的,但在本资料中洗牙,饭后漱口,刷牙方式等因素对龋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少及被调查者的认知态度有一定关系。
由于调查对象人数限制,为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问卷中有些问题未列入统计分析中。但是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几乎没有人使用牙线,当发生龋病时选择去看医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也只有极少人曾做过窝沟封闭。这些现象一方面提示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的意识、行为还是比较差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加强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目前山西省太原市大学生患龋情况,还分析探讨了影响这一特定人群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这些结果有助于为今后制定预防计划,及龋病预防的宣传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1] 王嘉德,高学军.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39-140.
[2]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1.
[3] 薛华,李顺承,王吉福,等.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中小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15,30(12):1062-1064.
表1 龋病相关的单因素分析内容及结果
表2 龋齿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4] 咏梅,乌兰其其格,乌斯琴图亚,等.呼市蒙古族儿童患龋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6(1):11-15.
[5] 黄虹,李亚萍.2020名大学生龋病抽样调查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38.
[6] 胡飞琴,张律平,许复贞,等.宁波市大学生龋病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94-95.
[7] 江晨新,余希婕.武汉市华师附小五年级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J].医学美学美容,2015(6):32-33.
[8] 葛立宏.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10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014119)
山西 030000 山西医科大学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