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琪,倪默璘,李 仂
(1.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2.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建筑设计语言的“杂揉”与建筑设计的多重性
——以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茶花泉文化展示馆》建筑设计为例
倪琪1,倪默璘2,李仂2
(1.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2.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摘要:通过对地处民族地区建筑创作案例的分析,阐述建筑设计如何在作品中反映建筑形式的复杂性,揭示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建筑语言形成的背景和关注来自各方面复杂影响的重要性。讨论了建筑创作中应对其复杂因素的种种思考和策略,表明了建筑设计作品的形成是有多层含义的综合体。
关键词:建筑形式;设计手法;现代建筑;传统建筑
建筑师关于建筑形式构成的探讨应该是悠长的话题了,纵观中外建筑历史,探讨建筑功能的演变是离不开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社会人文需求等社会人文学视角的。但是,不论何种建筑类型,其以功能为核心内涵的变化是缓慢和微妙的。所以,建筑历史地位的界定主要围绕着建筑形态学问题而展开,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和演绎的主要背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产业革命及人类的思潮的变化。直接起支撑作用的动因包括:建材、设备、建造技术等相关建筑技术方面的发展。形式的演绎是其诸多因素的表象反映,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引发了设计思潮的革命,这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建筑形式被看作是埋藏在大千世界之中且独立于建筑师之外的要素,建筑师个人的想法只是那个要素的一个部分”[1]。以此为依据探讨建筑设计问题必然是与社会认知和技术实态关联的。今天的社会对于建筑作品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孤立的功能与形式,有必要赋予建筑与时代相应的附加值,这就是如何对局部的地方经济产生地域性效应。建筑本身由于个体体量与环境的关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环境节点。这也是建筑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其个性化的作用所能产生的效能。这也许是一些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要有意识地赋予建筑的含义。在今天,“互联网+产业”和”生态产业”已经显现出未来的趋势的时候这一点更显格外的重要。
笔者关注的主要课题是与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建设相关的内容和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建设。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今天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孤立的探讨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紧密的思考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地方性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未来,建筑师有必要着重关注建筑作品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在此提出 “建筑文化经济”的概念供学界探讨。
本文以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茶花泉文化展示馆(萧笛、侗文化、油茶展示馆》建筑设计项目过程为依据,探讨如何在设计的过程中,从社会人文和技术应用以及对其影响力预期这几个方面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解说。
1案例概述
《茶花泉文化展示馆(萧笛、侗文化、油茶展示馆》建筑设计项目是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技帮扶的项目之一如图1、图2。
图1 展示馆建筑设计方案效果图
图2 展示馆建筑设计鸟瞰图
1.1区位及环境构成
项目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玉屏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内。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总面积1 836公顷(27 543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70.6公顷。范围含朱家场镇混寨、谢桥、兴隆、洪家湾、鱼塘、茅坡等村。最初是在具体选址不明确的情况下针对风景区大环境引发的概念而进行的策划。
该景区占地27 543亩,主要由丘陵状地形地貌构成,具有完全的植被覆盖率,植物以油茶种植为主多种类型的的植物混合栽培构成。视野比较开阔,在大区域范围内以群山环绕,周围没有形成建筑形态环境。最后确定的选址为2个丘陵中间地带如图3。
图3 展示馆与环境关系图
1.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设用地面积:270.6公顷;
总建筑面积:7 180.24 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 874.79 m2;
地下建筑面积:305.45 m2;
建筑高度:15.40 m(不含最高点);
单体建筑特征及指标一览表见表1。
1.3建筑主要功能分布及层高
建筑地下一层功能为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配电室及预留污水处理间,层高为3.4米。
建筑一层功能为入口门厅、票务、采编及库房区、贵宾休息厅、休闲茶座、旅游商品陈展、箫笛展演厅、箫笛作品成就展厅、箫笛技艺展示区及现场制作体验区、油茶馆、油茶加工历史及加工技术展示区、油植历史展示区、油茶制作加工体验区、油茶植物模型、标本展示区、消防控制室,层高为6.5米。
建筑二层功能为办公管理及采编整理、采编及库房区、藏品库房、油茶文化及历史展示区、油茶相关研究文献史料展示区、油茶相关人文、民俗文化展示区、侗族民居陈展 、侗族生活展示、侗族历史民俗展示族文化艺术展示、名人展厅、侗族人文民俗展示厅、侗族文化展示区、侗族历史文献史料陈展,层高8.1米(局部5.5米)。
表1 单体建筑特征及指标一览表
2设计指导思想
2.1文脉分析
广义地讲,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在形式、功能、技术这三者之间周而复始的思考中进行的。但是,无论怎样的设计其基本条件是首先确立正确的原则和明确的思想背景,这也是设计过程中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方面,也是在前述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形式与功能是主体,技术措施是支撑条件,这构成了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的基本内容。
自然环境及景观环境的约定:该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处于黄金旅游线路路径中,由于没有既往建筑环境的影响,对于建筑形式的约束主要来源于对广泛区域内的宏观认识和来自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
社会人文环境的约定: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以侗族为主要民族的区域,侗族建筑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在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中地域性特征的表现是复杂和隐喻的,该项目建设方强烈的表现出来的需求恰恰更多的是反映在地域环境所赋予的表象上,如油茶花作为典型形象所代表的地域性和地域特征,玉屏有“油茶之乡”的美誉。但是,油茶花具象化的语言不具备建筑语言的特征,这对于建筑师提出了限制性要求,建筑师有必要以建筑语言来传达其形象内容。另外,作为未来旅游经济环境来构筑的节点,更多的需要考虑其人文因素的特殊性,考虑这样的因素是与建筑所承载内容相关的,通过图4-图6可以看出建筑与地方文化的相关性。
图4 源于具象的建筑语言的形成
图5 源于传统的建筑元素
图6 地方建材
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符号的约定:侗族民间建筑有其特殊的外在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符号所带来的隐喻是重要的,它是以历史传承为依据所反映出的物质文化的演绎,侗族有自身的民族建筑特征,如何提取有效的元素是反映建筑地域性特征的手段,是建筑师今天在传统文化厚重的区域进行建筑创作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建筑文化经济的价值的需求:该区域还是以农业产业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欠发达地区,也恰恰因为如此,才提供了建筑文化作为主要经济产业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和作为提升经济活力的动因。对于今天和未来新的产业革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时代和生态产业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事实。做为建筑手段在生态环境极佳的区域任何新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后续所产生的产业生态效应。所以,对于新的建筑设计如何反应今天的审美认知条件下的生态性是其长远的课题之一。以此得出的结论:建筑设计作品有必要高度关注单体建筑具有的经济潜质和引发的经济效能。
低技术的节能和生态价值(材料的选用):节能低耗是今天所有行业面对的问题,建筑同样要严肃的面对,高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但是,有效的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法以低成本完成建筑也是选项,本建筑将最大可能性地选取低成本和低能耗的技术措施作为建筑手法。其中,必要的选项之一就是建筑材料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和反映 “生土”概念。墙面主要材料选用竹片混凝土,当地建筑屋面用的青板瓦。
2.2设计定位
汇总其设计手法的方针是:
(1)通过特有的建筑整体形象形成局部区域的标志性。形成景区视觉序列的重要节点;
(2)提供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形象,对原生态形象符号化提取建筑语言元素;
(3)对传统建筑文化中特由的建筑元素提取并重组;
(4)对局部城市空间构造产生影响;
(5)采用低技术手段和现代建造技术结合的方法,反映建筑的时代性和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环境中的历史关联性。
3建筑意匠与形式的应对
3.1建筑设计概念的提出:
设计原则:用现代造型手段演绎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地方建筑文化。
(1)充分考虑建筑的环境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掩映;
(2)采用有茶叶片的具象要素经过抽象化后形成建筑语言重组,演绎建筑主体符号如图4;
(3)提取传统建筑与文化的典型要素与现代建筑结合如图5;
(4)有效的利用生态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与手法表现现代建筑特征如图6;
(5)内部特供最大化的建筑空间以适合灵活多变的展览展示空间需求如图7。
图7 内部空间构成方式
3.2建筑形象的多元性
通过前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认识:建筑设计师的思考和设计手法不是孤立的,是“通俗”和“杂揉”加上建筑师对建筑语言的整合。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体现在建筑所具有的隐喻与内涵的复杂性上。反映了建筑设计过程中来自各方面复杂的影响,建筑设计作品是具有多层含义的综合体。“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是因为隐喻了某种具体的内容,或者说抽象的形式具有了形式背后某种更深的含义”[2]关于这一点不仅仅来自于建筑师自身,也来自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建筑师无法无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现代设计手法已经非常的多样化,低技术手法与高技术手法并存,参数化设计也是现代具有先锋性设计思潮大师们的最爱。今天的人们已经适应了多样化并存的现实,更多的讨论哪一个设计手法最适合于今天和未来已经是多余的话题。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可以看出建筑的多元性是一种 “杂揉”的过程。概括为:选址的自然约定+社会需求+人文要素+技术的措施+生态效益+建筑的特质≈建筑形式。
4结语
本文通过事例揭示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形态表现的多种因素,这种因素一方面是建筑师设计手法的制约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形态形成的外在动因。如何对待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并使之成为建筑形式组成的元素,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冷静和理性的思考,寻找其对应的策略并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使多重因素得到贯穿。这种内在的逻辑就是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建筑的个性与特质也呈现在其中,虽然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但是,建筑形式形成的内在动因是建筑应该成为基于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的节点。
参考文献:
[1] 艾伦,科洪.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 倪琪,王玉.基于象征性手法寻求单体建筑与城市文脉对话[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5): 528-530.
(责任编辑王楠楠)
The Mix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guages and Multiplici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An Example of Chahua Spring 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Yupi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NI Qi1, NI Mo-lin2, LI Le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area,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in the works, and reveal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plex influence from various aspects in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inking and strategies how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factors in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o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works form a complex with multiple meaning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form; design technique; modern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收稿日期:2016-01-07;最后修回日期:2016-03-3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201502090201);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规划与原始侗寨村落整体迁移项目。
作者简介:倪琪(1963-),男,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3-0242-04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