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学文 李宝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南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谢学文李宝聚*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谢学文,专业方向:蔬菜病害综合防治研究,电话:010-62197975,E-mail:xiexuewen@caas.cn
南瓜、笋瓜、西葫芦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Cucurbita)的主要栽培种。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2011年世界范围内肉用南瓜(区别于籽用南瓜)的收获面积达到177.46万hm2(2 661.9万亩),总产量2 425.68万t。我国是南瓜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其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南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引起的侵染性病害。随着重迎茬现象的增加、保护地南瓜(包括西葫芦、观赏南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南瓜霜霉病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瓜农的经济收入。传统葫芦科作物霜霉病症状比较典型,如黄瓜霜霉病形成典型的多角形病斑,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彩色图版1),田间湿度大时在叶片背面形成灰褐色霉层(彩色图版2),而南瓜霜霉病田间发病症状与其有显著差别,生产中不容易区分,因此掌握南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对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南瓜霜霉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浸状小点(彩色图版3),病斑边缘不明显(彩色图版4),不受叶脉限制,叶片正面形成褪绿病斑(彩色图版5),后期扩大成不规则黄褐色病斑(彩色图版6),随着病情扩展,叶面上病斑融合,形成灰褐色或黄褐色不规则形坏死斑(彩色图版7),夜间有露水时容易发病,病斑从下部叶片向上扩展(彩色图版8),最终导致植株变黄枯死。
引起南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该菌为霜霉科(Peronosporaceae)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真菌。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在1903年以俄国黄瓜上的古巴假霜霉为模式种建立。古巴假霜霉(P. cubensis)寄主范围广泛,可以侵染几乎所有葫芦科寄主。该菌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孢子囊与游动孢子。孢囊梗常见1~2次分枝,大小为(3.3~6.5)μm ×(165~400)μm,主轴长105~290 μm,基部膨大,上部二叉状分枝3~6次,末枝长1.7~15.0 μm,直或稍微弯曲。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圆形,淡褐色,具乳突,大小为(11~20)μm×(15~32)μm,以游动孢子萌发。该菌有性型为卵菌,在组织间产生卵孢子,但不常见。卵孢子球形,淡黄色,直径28~43 μm。
3.1 初侵染源 周年种植南瓜的地区,病原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当条件适宜且病原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开始侵染,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北方冬季不种植南瓜的地区,病原菌不能越冬,菌源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及南方周年种植南瓜的地区,靠季风从这些地区携带孢子囊,当到达的孢子量达到发病量并且当地温湿度等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开始侵染。
3.2 侵染过程 霜霉病病原菌孢子囊首先附着于叶片,在叶片有水滴或水膜且温度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孢子囊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侵染:一方面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通过气孔或细胞间隙进行侵染;另一方面,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由游动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通过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进行侵染。侵入叶片后菌丝在细胞间蔓延,靠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
3.3 传播途径 孢子囊常附着在叶片表皮毛上,借助气流、雨水、机械和人为的传播不断蔓延,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开始侵染。田间湿度较大时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一方面主要靠气流携带从一个田块到另一个田块进行远距离传播;另一方面,孢子囊随雨水飞溅、昆虫的爬动、操作人员在田间走动及农机具移动等进行近距离传播。
针对南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止南瓜霜霉病的传播和蔓延。
4.1 选择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南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南瓜霜霉病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缺少抗病品种。但不同南瓜品种间的抗、感病程度有差异,因此在南瓜栽培时,应选用优质、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目前生产中综合抗病性好的西葫芦主栽品种包括京葫CRV4、绿秀516、盛玉307、淄葫3号等。
4.2 生态及农业栽培措施
4.2.1 培育无病壮苗 培育无病壮苗是源头控制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育苗条件,进行苗床消毒,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及时通风练苗,降低苗室湿度,培育壮苗、无病苗,从源头控制南瓜霜霉病的发生。
4.2.2 膜下滴灌 改变平畦种植、大水漫灌的种植习惯,采用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垄上定植,膜下滴灌,这样既可以降低生产用水,节约水资源,又可以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有效控制南瓜霜霉病的发生。
4.2.3 增施CO2对于设施栽培南瓜,可以通过增施CO2的方式控制霜霉病的发生,霜霉病病原菌的游动孢子在水滴中游动时遇到气孔即可侵入,当棚室内CO2浓度升高时,叶片气孔部分关闭,对南瓜霜霉病病原菌的侵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可以对霜霉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4.2.4 加强田间管理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设施栽培南瓜可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及时整枝吊蔓,减少叶面重叠,以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空气湿度。
4.3 药剂防治 生产中南瓜霜霉病的药剂防治主要包括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防治,生物药剂因受环境影响较大,防治效果不稳定,生产中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
4.3.1 生物药剂防治 为保证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可于发病前选用0.5%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孢子100万个·g-1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 d(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4.3.2 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可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2 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00 g·L-1氰霜唑悬浮剂1 500倍液,或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1 500倍液,或52.5%噁唑菌酮·霜脲氢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5~7 d(天)喷施1次,连续喷3次。
设施栽培南瓜遇连阴天棚内湿度过高时每667 m2可以选用45%百菌清烟剂220 g熏烟防治或新型霜霉病防治专用粉尘剂300 g进行喷粉防治,5~7 d(天)喷施1次,连续喷3次。
化学药剂在施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避免长期单一用药,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掌握适宜的用药量和药液浓度,控制施药次数,掌握合理的施药间隔期。
*通讯作者:李宝聚,研究员,专业方向:蔬菜病害综合防治研究,E-mail:libaoju@caas.cn
收稿日期:2016-05-07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112),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