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均方差权值法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2016-06-14 02:43徐文斌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5期

徐文斌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基于均方差权值法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徐文斌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摘 要:依托湖南省统计局最新历年统计数据,结合地方实际,用均方差权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近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时间尺度上来看,2009~2013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稳中略下降的趋势,其中2011年集约利用水平得分最高;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长沙、株洲、衡阳和娄底的集约利用水平排名靠前,湘潭、岳阳次之,常德和益阳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从评价的层面来看,在经济效益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同时,社会效益水平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生态效益水平略有提高。建议在保障经济水平稳中提升的同时,注意提高社会效益水平,保持和提高生态效益水平,注重和谐均衡发展。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均方差权值法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已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快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但是城市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往“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城市市区范围内闲置、浪费土地严重,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向外扩张的粗放式发展严重,加剧了土地的供需矛盾。因此,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挖潜式转变。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开展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对于了解和深刻认识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水平,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指导意见,开展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湖南省的8个地级市。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分别发展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和娄底5个次级城市圈。总面积9.96万km2,占湖南省的47.03%,GDP占该省的79%。这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有着众多的经济发展优势。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因此,未来的城市经济发展,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

2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依托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结合实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层面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选择了反映性强的15项指标进行具体的定量评价(见表1)。相关原始数据,主要摘自《湖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3》。

表1 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2.1 评价方法

第一步,数据的标准化。由于不同指标间的量纲不同,为了提高指标数据间的可比性,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根据指标的内涵,选取了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Yij=(Xij-min{Xij})/ (max{Xij}-min{Xij})(正向);

第二步,求标准化后数据各指标的标准差。采用基本的求标准差的公式: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权重值。均方差权值法摆脱了以往采用的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主观赋权的局限,采用计算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

公式(2)中:σ(Zj)为指标j的标准差;Wj为指标j在系统中的权重;l为系统中的指标数量;

第四步,计算各样本的各指标得分:

公式(3)中:Wj为指标j的权重;Yij为指标的各标准化数据;F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得分;

第五步,以各样本各指标得分为基础,计算各样本的子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层面)得分和总得分(集约利用水平):

公式(4)中:p为子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中的指标数;Zk为各子系统的得分;三个子系统得分之和即为样本的总得分(集约利用水平)。

2.2 结果分析

2.2.1 时间尺度 运用之前所介绍的评价方法,得到时间层面上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情况(见表2)。

表2 2009~2013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稳中略下降的趋势,其中2011年的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分析可能原因是2009~2011年城区外延式扩张不严重,2011年以来,城区外延式扩张程度加大,城区面积增加,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程度加深,集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虽然2011年的总得分最高,经济效益得分最高,但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得分普遍偏低,说明可能存在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发展不够协调。从各子系统得分来看,2009~2013年,经济效益保持稳中上升的势态,说明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社会效益情况却极不乐观,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文化精神上的同步发展与提高;生态效益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说明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加强,也在为创造更好的宜居环境而努力,需要继续保持这样上升的势头,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

2.2.2 空间分布 环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和娄底8个城市,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倾向。其中,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城市,也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全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对周边的岳阳、株洲、湘潭和益阳等城市具有不可忽略的辐射带动作用;株洲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湘潭是中国著名的红色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作为长株潭都市圈的城市之一,湘潭的发展也驻足了更多的动力;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和娄底等都市圈周边城市,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表3列出了2009~2013年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及排名情况。

表3 2009~2013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排名

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别为长沙、娄底、株洲和湘潭,分析认为,娄底的社会效益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因此次总得分增加了分量;排名后四名的城市分别为衡阳、岳阳、常德和益阳,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的城市,建议后续城市和城区的发展多考虑存量用地,挖掘城区土地利用潜力,杜绝“摊大饼”的扩张式发展。其中,益阳总得分处于落后水平,说明其在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方面较差,城市发展缓慢,今后应积极发展和扩大知名产业和规模,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外资投入,改善城市的发展条件,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别为长沙、娄底、株洲和衡阳,排名后四名的城市分别为湘潭、岳阳、常德和益阳。与2009年排名变化不大,衡阳的集约利用水平超过湘潭,挤入前四。2010年,较2009年相比,集约利用水平增加的城市有长沙、益阳、岳阳和衡阳,说明2009年土地利用较为粗放的城市,在新一年侧重了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集约水平有所提高。

2011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别为株洲、衡阳、娄底和长沙,分析认为,此次集约利用排名变化比较明显的是省会城市长沙排到了第四位,原因可能是与2011年的城区面积明显扩大有关,导致此次集约利用水平排名退后,不过与其他城市相比,长沙的经济效益得分仍位列第一,说明其仍是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中心。排名后四的城市分别为湘潭、岳阳、常德和益阳,较前一年排名无变化,说明这些城市在提高存量土地的投入水平,克制增量土地的使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2012年,集约利用水平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别为娄底、衡阳、长沙和湘潭,其中娄底城市发展势头良好,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均名列第一,经济效益也跃局到第三位。排名后四的城市分别为株洲、岳阳、常德和益阳,株洲在此次集约利用水平排名较前一年明显降低的原因,分析认为,与长沙在2011年排名退后的原因基本一致,其城市面积由2011年的535 km2增加到2012年的864 km2,导致其集约利用程度降低。

2013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别为衡阳、娄底、长沙和湘潭,排名后四的城市分别为株洲、岳阳、常德和益阳,排名与前一年基本保持一致。

纵观2009~2013年,集约利用程度排名后三名的城市保持为岳阳、常德和益阳,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子系统得分方面也稳定于后三名,这说明这三个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突破,今后必须积极招商引资,依托本土优势,发展有特色、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和项目,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要注意必须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兴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宜居环境。

3 结论与建议

(1)2009~2013年,由于部分城市面积的扩大,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稳中略下降的趋势,在2011年城市群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从子系统来看,2009~2013年,经济效益保持了稳中上升的势头,符合人们的预期,与此同时,社会效益水平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生态效益水平保持稳中上升的趋势,说明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动在加强和落实。

(2)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差异明显。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属于第一梯队的有长沙、株洲、湘潭、娄底和衡阳,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分均靠前;集约利用程度偏低,属于落后梯队的有岳阳、常德和益阳,其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与第一梯队的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同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下功夫,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 辉,刘卫东,周 颖.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0):146-147.

[2] 杜育娟,王富喜,崔林娜.山东半岛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J].山东国土资源,2013,29(7):72-75.

[3] 李 艳.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58.

[4] 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方差、均方差决策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8,(8):650-608.

[5]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7]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8]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肖彦资)

Evalua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on the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Mean-squared Deviation Weight Method

XU Wen-bi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PRC)

Abstract:Based on the Hunan Province bureau of statistics latest statistics over the year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with variance weight method and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ime scales, from 2009 to 2013,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of r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howed a stable and a slight decline in the trend, intensive using level scored highest in 2011;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se of Changsha, Zhuzhou, Hengyang and Loudi in top ranking, low level of intensive use in Xiangtan, Yueyang, Changde and Yiyang; from the evaluationlevel, at the time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efficiency showed a rising trend, the level of social benefit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and the level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improved slightly.The proposal is ensure economic stability in the upgradingtrend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benefits,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benefits,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land intensive use; mean-square deviation weight method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5-0054-04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5.016

收稿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徐文斌(1989-),男,山东烟台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土地评价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