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州市小洲艺术村艺术群体

2016-06-14 07:37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

袁 溶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谈广州市小洲艺术村艺术群体

袁溶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对于像广州市小洲艺术村这类游离于城市边缘的艺术群落,人们还是充满了疑问,这里的艺术群体究竟是一群正常生活的破坏者还是新时代的创作者?是一群新文化的建设者还是反主流的宣传者?艺术村落是实现艺术梦想的乌托邦,是可以名利双收的名利场,还是繁华城市下的避风港?笔者通过考察在小洲生活工作的艺术群体的生存状态,及时梳理本土画家村的发展状态和脉络,为以后广州艺术现象总结和学术研究留下依据,保留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小洲;艺术村;艺术群体

小洲村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专业人员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国内许多地区的知名艺术家,众多中青年艺术家聚居此地,相继建立一百多个工作室,涉及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近年在小洲地区各类型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展览和艺术节活动频繁不断,更在广东省地区以至全国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艺术界已有“北有798、宋庄,南有小洲”的说法。对于像广州市小洲艺术村这类游离于城市边缘的艺术群落,人们还是充满了疑问,这里的艺术群体究竟是一群正常生活的破坏者还是新时代的创作者?是一群新文化的建设者还是反主流的宣传者?艺术村落是实现艺术梦想的乌托邦,是可以名利双收的名利场,还是繁华城市下的避风港?笔者通过考察在小洲生活工作的艺术群体的生存状态,及时梳理本土画家村的发展状态和脉络,为以后广州艺术现象总结和学术研究留下依据,保留第一手资料。

笔者认为广州小洲艺术村这个艺术群落,代表了艺术群体中某种特定的人群倾向,那就是勇于自由地超越、探索、探寻自我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对于人生本身的超越和再创造。他们生活在都市,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呈现出来的状态却似乎与这个快节奏都市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说“圆明园画家村”象征着中国艺术发展的青春期的话,包含着一群青年人的梦想与热血。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从此进入了冷静现实的中年时期。艺术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自由艺术村落的出现已不仅仅是一些艺术群体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市场化的需要。市场需要活力,需要刺激,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而这也恰恰是艺术创作的特征。自由艺术村现象散了又聚聚了又散,就在于市场的需求赋予了艺术村生存的条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像小洲艺术村这类游离于城市缝隙,边缘地带的艺术村落孕育而生。以某种回归自然、回归村落的形式出现,作为今天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扇窗口,能使人们在“窒息”的城市生活中,通过这扇窗口呼吸到自由的新鲜空气,感受到广阔自然天地的朴素和真诚。这,也正是艺术的精神力量,也是今天大批艺术家移至郊外,回到乡村的社会意义。(图片1)

图片1

广州市小洲村由其古朴典型的岭南风光在20世纪80、90年代,被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大师所看重,在当时发起组建成小洲艺术家村落。21世纪初大学城的设建,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再次发现了这块宝地,从此不到短短5年时间,就聚集着五百多名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人在此生活工作,有着大大小小上百间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机构、画廊的小洲村,成为被寄望孵化广州本土艺术厚望的乐土。

艺术村最初是作为一个有效实现的乌托邦应运而生,它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了自由和别样。这里的艺术群体不能说就是美术界里艺术水平最高的部分,也未必代表未来“美术”,方向,他们来到这里也就是来探索未来。所以通过对广州市小洲村艺术群体的考察,笔者认为,这里聚集成为特殊的群体,并不是因为“艺术专业”这个因素,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人格上的某种共性。选择一种平静而又危险的生活方式,远离喧嚣但又无法摆脱喧嚣,敢于向生活挑战的群体。所以当天时、地利形成以后他们聚集在这个地方,从而达到人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像小洲艺术村这类游离于城市缝隙,边缘地带的艺术村落孕育而生,以某种回归自然、回归村落的形式出现。作为今天城市化进程的一扇窗口,能使人们在“窒息”的城市生活中,通过这扇窗口呼吸到自由的新鲜空气,感受到广阔自然天地的朴素和真诚。这,也正是艺术的精神力量,也是今天大批艺术家移至郊外,回到乡村的社会意义。所以无论好坏,艺术村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独特生存现象与精神现象,都已经构成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并最终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被我们的社会发展历史所铭记。(图片2)

小洲艺术区的发展与小洲村原有的艺术原创基地互补,为当地解决农民就业、增加集体收入、丰富乡村旅游和发展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欢迎和支持。

许多以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区,往往是产生两个相互隔离的社群。小洲的艺术群落则不一样,艺术家们没有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租用民宅和祠堂等古建筑,与村民有交流、有合作,与他们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村内的小学校利用驻村的书法家资源,坚持五年开展书法教学,在全国、省市区级比赛中,大面积获得好成绩,还成为广州市书法协会的培训基地。这也许就是与其他创意园的最大区别。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接地气”。恰恰这种“接地气”也就成为了小洲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特色——体验艺术。乡村旅游包括自然、人文诸方面,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当然会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而小洲的“草根艺术”则会给这个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别的地区所缺少的艺术特色——体验艺术,了解艺术家生存状况,了解艺术作品生产过程,当然也就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图片2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袁溶(1988-),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漆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