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源子
【摘 要】媒介融合既指媒介采编一体化的功能融合,又指媒介的组织融合,在媒介融合大传播的时代要求下,会采编、善评说、懂拍摄、能录制、精管理、通经营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是新闻传播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是培养全媒体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基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的实际,探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模式,旨在促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创新
1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机遇和挑战
科技发展带来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全媒体传播,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市场的挑战,纷纷开始转型,形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的运营模式,即某一传播主题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全媒体介质实现同步传播,以实现对目标受众的全方位立体覆盖,此种模式客观要求媒体工作者必须为复合型人才,精通传播主题的策划、跨媒体、深入主题等一系列传播过程的全媒体营销。2014年,国家教育部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引导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作为工作要点,要求本科院校按照各自实际,深入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转型之路。教育部强调在本科阶段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解决传统本科教育中学生实操能力差的问题,而且也可以弥补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差的不足,是大学教育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力对接的实现途径。
鞍山师范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育观指导下,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讲授新闻传播理论、训练专业思维,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比例,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采写编评能力,会灵活操作数码摄录设备,善于运用各类图片、音视频软件与网络技术的全媒体人才,使毕业生能适应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的岗位需求,能胜任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工作,能处理各类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内容制作和文案写作等业务。
2 积极创新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充分挖掘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二者联合培养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高校的办学竞争力。
2.1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对于新增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运用校企合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个系统工程。鞍山师范学院着力通过实训、实习、创新创业训练三个模块贯穿起来,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1.1 实训:业界导师助力课堂教学
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鞍山师范学院不仅加大了实践课时比重,且在课程讲授中瞄准传媒机构,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来弥补办学资源相对匮乏而导致学生业务技能差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采编实验设备,如校报、校期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宣传资源,由业务导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全媒体业务。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导师并不是只在学生实践训练环节才参与其中,而是在教案撰写、教学方法制定及考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深度介入,与专任教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将课程制度化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的关键。
2.1.2 实习: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两手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拟订学生实习计划时,着力抓好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专业见习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环节之一。具体原则为:在固定学期,按课程内容进度和不同媒介的属性,将学生分成不同实践小组,针对业界导师制定的内容,不同组别各自进行策划、协作,按步骤周密实践,在此过程中,导师只负责全程监控,及时地了解学生实践进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出考评成绩。此外,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和定期接受实训后,会利用毕业前整块时间到各类传媒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实习。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到媒体真实的业务流程中是校企合作的重点。鞍山师范学院集全体业务教师之力,帮助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实习过程中,由高校教师和业界导师共同把关,提高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的业务技能,使校企合作获得丰硕成果。
2.1.3 创新创业训练:工作室制打造校企合作实践环境
为了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实现思维拓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立了全媒体工作室,通过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业界导师结合地方特色与实际项目,通过指导学生为学校、媒体、企业、社会创作不同类型的媒介产品如微电影、微纪录片、专题片等,使学生创新实践思维,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的专业价值,为学校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就业创业打开新的大门。
2.2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的不足
2.2.1 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从当前校企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的现状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媒体合作大多是自发的,一般以人脉关系维系,合作基本都是短期的、低层次的、不规范的。若要形成协调自觉、成效显著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出台强有力的专门政策,统筹规划,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划分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从而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2.2.2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对于传媒企业,一味追求生产与经济利润,无暇顾及自身生存发展之外的事,加之对于技术机密持有保守态度,因此不愿意长期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对于高校教师,下派到传媒机构与业界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则抱持一种喜忧掺半的心态。喜在于,专任教师能减少课堂教学工作量,可以缓解压力;忧在于,教师到传媒企业挂职工作,对于工作量的核定、工作酬金的支付与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在专业职称评审和学校考核中并未受到特殊照顾,这样便减低了专业教师到传媒企业挂职工作的热情。对于学生,在传媒实践的安全、工作时间、薪酬待遇等问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学生利益不能完全实现,能力则不能完全发挥。
2.3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的改进策略
2.3.1 完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制度
具体可从两方面实施。其一,尽快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将参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作绩效作为专任教师和业界导师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指标,为更好地调动相应人员的积极性,可在经济上和政策上给予肯定和支持。其二,建立从业资格准入机制。即通过制定政策,规定专任教师和业界人员必须要有媒体或高校挂职经历,且在下一级别晋升之前至少要挂职锻炼一年,旨在督促高校与媒体保持长期合作。
2.3.2 建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构建高校与社会联合办专业的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合作关系,形式上通过建实习基地与建科研机构的方式进行。高校与媒体互派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共建合作项目,为学生搭建坚实有效的实践平台。
其二,坚持“综合素质+理论基础+操作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首先要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储备与业务技能设计课程。基础课着重为学生讲授基本原理;专业核心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征,结合业态发展,创建新型业务课程,这类课程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从媒体机构聘请业务骨干为学生传授技能。
其三,创建“理论+案例+实训”的教学模式。施行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重新划分,1/3讲授基础理论,1/3进行案例教学,1/3进行实训演练。比如,《网络编辑学》课程,可以利用专业实验室,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务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和校内外教师形成良好的理论与实践互动。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