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泽筠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4-000-02
摘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新时代的“90后”农民工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其生活水准却没有得到改善。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提出的解决办法,以期为“90后”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90后 农民工 职业困境
一、“90后”农民工职业困境的特征
(一)寻找工作难
“90后”农民工处在一种信息获取极其困难的境地,他们获取工作岗位信息的渠道很少,绝大多数依靠亲戚朋友来获得招聘信息,而这些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这种渠道获得的岗位多为艰苦的底层工作。由于他们对城市里工作岗位的认知不足,往往盲目地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90后”农民工文化水平略高,在寻找工作时,往往期待找到一些技术水平或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并且薪水相对较高的工作,以显示自己与前代农民工的不同,但现实情况却完全相反,他们从亲友、同乡处获得的岗位信息多为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知识要求不高的低端工作岗位,且劳动强度较大,工资收入较低,这和他们的心里预期相差较大,往往不愿“将就”。
(二)工作保持难
“90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流动性极强,稳定性极差,他们与前代农民工一样,所做的工作多为体力劳动或初级技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但工作报酬却很低。一方面,由于“90后”农民工文化水平略高,想要从事一些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而当前工作如果无法满足心理预期,便会频繁跳槽,不会屈就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另一方面,雇佣者对于工作人员的筛选,也导致“90后”农民工工作保持難。雇佣者想要雇佣的是对职业安排比较顺从,而且工作不怕累,愿意为了公司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初级操作工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却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心,频繁地进行同一种操作,极易使“90后”农民工失去耐心,导致其工作上的不认真,从而引发意外,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出现错误的工人便会被辞退,不再录用。频繁地出现失误,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使得“90后”农民工工作保持的异常困难。
二、“90后”农民工陷入职业困境的深层原因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知识改变命运”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凭借努力学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对于“90后”农民工却是不公平的。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分布在城市中,农村只有很少并且质量较低的教育资源,“90后”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务工之前,通常只能获得农村质量不佳的教育,且平均受教育年限较少。
城市人长期接受城市中的优质教育,且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长,他们在寻找工作时便会有巨大的优势,并且当面临失业等职业困境时,他们可以在不担心家庭生活的前提下选择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或者就读成人大学从而寻找到更好的工作。而“90后”农民工由于工作不稳定、业余时间较少且需要担负家庭生活重任,所以,学习的渴望通常难以实现。加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他们在寻找工作、保持工作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二)城乡文化冲突对社会资本造成的影响
自从城市与农村的概念出现以来,就有了城乡冲突,包括文化冲突、习俗冲突等,其中城乡文化冲突尤为严重。“90后”农民工想要被城市认可,并留在城市,则必须适应城市的主流文化并能够融入其中。但是,“90后”农民工的父辈大多数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奉行的是农耕文化,秉持多劳多得的观念,这一切,在他们进城之后都不同了。
当“90后”农民工离开家乡,只身进城后,他们所遵循的原则便与城市中生产活动高度一体化、多劳未必多得的城市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处在城乡文化冲突最前沿的他们,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冷漠的人际关系等,这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焦躁情绪。尽管“90后”的他们主观上想要融入城市,想要适应城市文化,但是当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时,却往往习惯采用农村的抗争方式,而这种做法很难被城市所包容,其社会资本就难以提升,从而更加难以摆脱职业困境的泥沼。
三、“90后”农民工职业困境解决办法
(一)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个体影响自身职业发展的变量包括:工作经验、技能训练和知识等,其中职业技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决定了个体的择业水准、工作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空间。“90后”农民工想要走出职业困境,获得稳定持续的工作,则必须具备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然而失衡的教育资源却使得他们更加力不从心。以往的技能培训比较简单,仅仅局限于所从事职业的操作技能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只能够解决一次就业问题,但是当面临转型时往往再次陷入困境。因此,要实施适合“90后”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保证他们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符合就业市场的发展要求。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行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加大实习课的比例,保证学做合一,致力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立足人文素质培养,着力扩大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影响“90后”农民工就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表现的形式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其获取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及资源,对寻找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在职场中,“90”后农民工的社会资源极度匮乏,几乎为零,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困难重重。因此,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他们融入企业、融入社会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改变农村生活中形成的不良思想观念和习惯,争取克服农耕生活中内向、散漫等消极的影响,使之自觉接纳城市中的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差异的隔阂,与普通市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关系,从而完美构建新的社交网络,扩大社会资本。
(三)重视心理素质培养,着力增强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促使人能够在社会发挥作用的基础。“90后”农民工若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可以提高适应能力,并且有助于排解职业困境。因此,在技能培训中,要着力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心理案例的分析,帮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帮助他们提高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除此之外,“90后”农民工自身也要学会发泄情绪,以适当的方式或者行为进行不良情绪的排解,在不破坏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资本,才能在职场中乐观的前行,解决职场困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作寻找难、工作保持难,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城乡文化冲突所致。对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立足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心理素质培养,从根本上解决“90后”农民工的职业困境,促使其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仰滢,甄月桥.基于“推拉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8).
[2]倪文聪,刘伟杰.90后农民工群体亚文化的实证调研——深入合肥市探求“新生代民工文化”的基态[J].中国市场,2012(40).
[3]屠霁霞.“90后”农民工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评论,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