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2016-06-13 07:21张君广
参花(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侨胞南洋华侨

张君广

出门,光景十年。衣衫,风波扯破。母亲,苍老已若何?归家,何日归家?

想说,述以无言。想念,唯恐想念。生计,看似希望。希望,已蹉跎十年。

度春夏秋冬暑寒,盼明日好过今朝。忍苦累辛酸孤零,生死不过轮回煎熬。

问家国乡邻故土,我生该当不平?!问天地君师人神,我命该破该立该重头?

悲喜,无常,涅槃,祈祷。(摘自纪录片歌曲《过番》歌词)——题记

这一曲苍凉悲歌震颤了我的灵魂!它唱出了南洋华人的悲喜人生,唱出了南洋华人的无奈问询。

近几天,威海电视台定时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下南洋》深深地打动了我。镜头下的许多画面是我所熟知的:热带林木花草、南洋楼堂馆所、华裔侨胞面孔……如今又呈现出来,感觉特别亲切!南洋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更深刻丰满起来!

一寸南洋一寸血

纪录片中最让我震撼的内容是第四集《血泪南洋》。千年以来,无数到南洋寻梦谋生的华人,喋血南洋,魂落异乡,他们踏上的也许是一条不归路!

1603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突然禁止华人开采金矿,华人据理力争,却被血腥屠杀2万多人;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再次对华人大开杀戒,又有两万人罹难;1662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因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迁怒当地华人,进行了第三次大屠杀,这次几乎把当地华人杀尽;1740年,荷兰殖民者对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地区的华人突然进行疯狂抢劫,屠杀大量华人,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遇难者尸体被扔进河中,河水变红,史称“红溪惨案”;1853年,印尼加里曼丹的荷兰殖民者和当地土著因嫉妒开采金矿的华人,突然向华人发动暴力袭击,三万多华人及其家属妇孺全部被屠杀,无一幸免……

以上史实,读者也许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那是未开化时期的事情。但我要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多年后,南洋华人依然未能改变被歧视、被屠杀的命运。

1965年,印尼的苏哈托政权对当地华人展开了大清洗大屠杀,据说遇难者有三十万之多,和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相当,骇人听闻!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了有预谋的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数千人被杀,其中大多数为华人,事后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歧视华人的“新经济政策”,对华人在经济领域做了诸多的限制,这些政策延续至今。最近一次发生在1998年,印尼再次发生针对华人的屠杀事件,数千华人遇难。

可以这么说,直到今天,生活在南洋的无数华人头顶上始终悬着一把利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华人在南洋的境遇由此可见一般。南洋绝非华人的世外桃源,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那种悲壮让我们疼彻骨髓,心灵泣血!我不禁想问:偌大的南洋,就不能给华人一片宁静的天空吗?我祈祷针对华人的杀戮永不再有!

南洋华人是兄弟

南洋,很远!

南洋,很近!

地理距离很遥远,心理距离很贴近。

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在南洋进行推翻腐败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所需资金绝大多数来自当地华商的资助。新加坡的晚晴园是孙中山在南洋向华侨宣传革命的基地,原由一位张姓富商修建,供“同盟会南洋支部”使用。现在,新加坡政府把这里建成了孙中山纪念馆,供世界各地的游人瞻仰参观。南洋华人还踊跃参加中国的反清起义,冲锋陷阵,血洒疆场。例如,马来西亚华人余东雄和郭继枚,他们俩都是黄花岗起义的敢死队成员;起义当天,他们冲在最前面,奋勇杀敌,每人都击毙了多名清兵,后在抓捕两广总督无果,撤退时阵亡。他们的年龄分别是余17岁,郭19岁,正值青春好年华!郭继枚的父母在起义前已察觉到他的革命倾向,为了拴住他的心,给他娶了妻子,但新婚三天后,郭继枚毅然告别妻子,临行时他对妻子说:“我还未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我耽误你了,这次远行成败难测,你不必记挂我,倘有不测,请你为我在父亲面前尽孝!”随后义无反顾地奔赴广州。余东雄瞒着母亲参加了起义,他提前写好了遗书,交由郭继枚妻转达。作为侨胞,他们为了祖国的进步革命事业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什么样的觉悟和境界!

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出人出钱支持祖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9年元旦过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及其他重要陆路交通线被日军封锁,抗战所需的大批物资主要依靠大西南的滇缅公路进行输送,它成为了维系抗战的一条生命线,但当时的中国严重缺少司机和汽车维修技工,于是面向南洋招募这些人员,南洋华人踊跃报名,有的不符合条件,就想方设法,或虚报年龄,或瞒报性别,为祖国服务的热情极其高涨。1939年2月至9月,南洋华人共有3000多人应征入队,他们在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上昼夜不停地运送了大量的抗日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战。8年抗战中,1000多名华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后统计,8年抗战中,南洋华人直接捐款十几亿国币。其次是南洋侨汇,8年中共汇回55亿国币,平均每年8亿元。从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华侨几乎承担了祖国三分之一的军费,南洋陷落后才被迫中断。捐物也甚为可观,抗战开始到1940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多辆,大米1万包,还有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物品。

上述这些爱国义举绝大部分都是在 “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领导下进行的。1938年10月,来自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安南、泰国、马来亚等地的45个华侨团体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举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

大会在《宣言》中,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的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南洋800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宣言》中著名的几句话:“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吾人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藉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

陈嘉庚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殚精竭虑,倾其所有,成为了那个时代南洋侨胞的标志性人物。

南洋华人是兄弟!

归国的辛酸路

下南洋,是许多中国人活不下去的被迫之举,背井离乡是无奈的选择,思念故土始终是一块心病!但是,当他们在异乡辛苦打拼积累了财富有条件回家的时候,祖国和人民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生活在当下,人们会觉得,只要是良民,不是罪犯,我们就应该欢迎他们回家,给他们的心灵和身躯一个归宿。的确也应该这样,但是现实往往与善良的愿望相左,甚至令人咋舌!

史料记载:乾隆时期(1749年),一个名叫陈依老的南洋华人,在巴达维亚做了八年的甲比丹之后,毅然决定返回老家。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带着一家老小乘船回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呀!没有对祖国家乡的日思夜想、魂牵梦绕,是不可能如此决绝的!

但结局却让我们大跌眼镜,他乘坐的船在厦门刚靠岸就被大清的官府扣押,一家老小全部被抓捕,陈依老百般解释乞求,终不被清朝官员所动,最后他被发配到边疆充军,他的全部财产被没收,他的妻儿老小又被遣送回南洋。就连被陈依老雇佣送他们回国的船主也被处以杖刑,遭受了毒打,船只也被没收!

这是什么样的官府,值得侨胞日夜思念吗?而且据说是乾隆亲自批示办理的,如果史料记载是真的,那么我无法理解,大清皇帝,您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您的子民?这不是让侨胞寒心彻骨了吗!您让侨胞如何看待他们的母国?

陈依老的悲剧绝非个例,1754年,曾是福建武举人的扬廷魁,在南洋谋生多年后以一个进贡使团的副使身份回国,同样是刚到码头就被缉拿,被发往黑龙江做苦力。1784年,在南洋三宝垄曾经显赫一时的甲必丹陈历生,去世前立下遗嘱,要求无论如何回家乡安葬。当他的家人用船运送着他的棺材回国时,大清官府以私通外国的罪名扣押了他的棺材,其朋友用大量银两贿赂了地方官后,陈历生才入土为安。

你看,我们的大清官府对死人都不肯轻易放过!呜呼,大清帝国呀,你希望江山永固,臣民爱国,但你值得爱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时,南洋华人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有人直接参加了反清革命起义。例如,前面提到的余东雄、郭继枚;还有人给他资助了大量的钱款用来购买军备物资。可以这么说,南洋就是孙中山搞反清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庇护所,为什么南洋的群众基础这么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清帝国在南洋华人的心中腐朽透顶,早就应该被推翻了!

如今的国家越来越好,只要海外哪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大的动荡,华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我们的舰艇、飞机就会出现在那里!快速地撤侨。这样的祖国华侨会不热爱吗?这样的家乡会让人不魂牵梦萦吗?

我相信,如果放在现在,陈历生、扬廷魁、陈依老等人肯定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尾声

纪录片看完了,我的心依然跌宕起伏,南洋华人曾在异国饱受欺凌,他们的苦难让人心酸。也许他们现在政治地位提高了,经济条件变好了,但我还是心存疑问:有些南洋国家对华人的歧视仍然存在,生活在那里的华人,生命财产有根本的保障吗?

我只能默默祈祷:生活在南洋的华人不再有种族歧视的苦难!“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应该是文明人类的最高理想!

猜你喜欢
侨胞南洋华侨
“侨之家”服务侨胞有温度有力度
凝聚侨胞向心力 谱写时代新篇章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我的华侨老师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侨胞侨眷老当益壮 坚持18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