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召麐的传奇一生

2016-06-13 01:40
老年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香港回归中国美术馆张大千

□ 鹤 马



方召麐的传奇一生

□ 鹤 马

方召和张大千在香港机场

1925年,战争爆发,父亲带着一家四口乘船逃难,父亲身中流弹去世。面对困境,年幼的方召没有消沉,反而和母亲一起挑起家庭重任。而后,方召在青岛、上海完成了中学和大学教育,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思想的新时代知识女性。方召心中,也渐渐萌生愿望:她想去西方看看,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生性乐观的方氏夫妇,在困难中始终相扶相携,且不乏幽默调侃。1948年,他们终于在香港安顿下来。夫妻俩以为可以过上温馨幸福的日子了,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医疗事故,夺走了丈夫的生命。留下8个幼龄子女,其中,最小的津生只有2岁。

1951年,她拜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为师,每天从凌晨四五点就起来作画,一画便是一整天。很快,她便领悟了岭南画派的精髓。

1953年,她又拜师艺坛泰斗张大千。张大千非常欣赏她,悉心加以指点。方召麐在艺坛的名气渐长,她的作品也开始得到收藏家的青睐。

她的心思从此昂扬。为了将艺术与文学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1954年,40岁的方召,选择继续进入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中国哲学和文学。

如此年龄还学习,不仅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即便在今天也需要勇气。进入港大学习两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孩子们也都长大了一些,大儿子曼生已经14岁。方召跟婆婆谈判:“我必须要走。但我一次无法带走8个孩子,先带曼生走,安顿下来再接其他的孩子过去。请婆婆先帮我暂时照顾孩子,费用我来负担。”婆婆知道,多年来,方召的念头从未打消,这一次她理解了她,没有再阻拦。

20世纪60年代,她随张大千到西方游历,在博物馆如饥似渴地饱览中外名作。跟随老师,她认识了许多当时的名画家和收藏家,如赵无极、潘玉良、丁雄泉、方君璧、王季迁等,一起探讨中国画在世界画坛如何立足和发扬。

她独自游历了欧洲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布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苏格兰山区和英国湖区。之后又回到中国,游览中国的江南塞北。为了体会西方艺术的精妙,她甚至尝试油画和抽象画,自觉地进行中西结合的实践。

1970年,她飞去美国,在美国西海岸张大千的家中,随侍聆教一整年。张大千给了她很重要的点拨——“拙”与“生”的美学风格选择。经此点拨,方召从人生阅历中汲取长处,将传统的功底、西方的眼界和人生的感悟一起融入作品中。

她在伦敦画室独自居住,创造出全新风格的大写意山水作品,被国学大师饶宗颐称为“挟风雨以震雷霆”,震惊画坛。张大千对此非常欣慰,亲笔题写一副对联称赞她的作品境界: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

她荣膺香港紫荆奖章,作品被印在地铁票上,香港人人都可见到她的梅花图。池田大作为她写下四百行长诗,称她为“画伯”。富士美术馆为她制作电视片,称她为“中国画的巨匠”。她的画成为香港上流社会争相收藏的作品。王菲御用词作家林夕认为,“齐白石的虾和方召的船,都是可以不断重复而别有韵味的。”

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竞相收藏。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政府出面请她书写香港回归纪念碑,立在黄帝陵内。1998年,方召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上下两层500多幅作品,盛况空前。在画展休息室,著名书法家启功见到了方召。方召称呼启功为老大哥,启功则向她伸出了大拇指说,你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她肯定是笑着去了天堂。

《叠峡图》 方召

猜你喜欢
香港回归中国美术馆张大千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香港回归25周年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吃货”张大千
对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反思
我的最牛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