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钦 马坤
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临床效果
黄丽钦 马坤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治疗,共治疗6个月。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性步行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FAC分级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3.2) vs (25.3±2.9)、(1.4±0.5) vs (1.3±0.4)、(30.43±5.36) vs (29.51±5.45)、(47.52±8.26)vs (48.37±7.95)],经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75.5±6.8) vs (51.7±6.1)、(2.7±0.8) vs (1.6±0.9)、(8.31±2.72) vs(12.57±4.36)、(67.39±11.26) vs (53.27±10.15)](P<0.05)。结论 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悬吊训练;康复治疗;运动功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1]。因此,在疾病恢复期对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康复锻炼更显得尤为重要[2]。本研究选取71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71例,患者均经头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既往无卒中病史;无意识障碍,病情稳定,无其他危及生命的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3~86岁,平均(67.2±6.4)岁;病程1~16个月,平均(6.1±3.6)个月;偏瘫运动功能测定分级(3.1±0.5)级。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平均(66.5±5.9)岁;病程2~18个月,平均(5.8±3.4)个月;偏瘫运动功能测定分级(3.3±0.4)级。2组患者性别组成、平均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具体治疗包括:床上训练、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的精细动作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每天1次,120 min/次。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悬吊训练:(1)颈部训练:患者仰卧,使用宽吊带将枕部悬吊,首先,进行开链运动,指导患者做颈部侧屈、旋转等动作;其次,进行静态闭链训练,将患者背部托起,指导患者枕部用力下压,以枕部为支点,负担头部、颈部、背部的体质量,此动作可激活局部稳定肌;最后,采用第二阶段姿势,指导患者在悬吊状态下进行侧屈、前屈后伸、旋转运动;(2)腰部训练:主要训练多裂肌、臀中肌等肌群,以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适当结合静态闭链、动态闭链等运动,具体动作如下:患者仰卧单腿悬挂并维持及动态训练;侧卧单腿悬挂并维持,增加动态训练;俯卧双腿悬挂并维持;俯卧单腿悬挂、另一侧下肢水平外展。每次训练进行40 min,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分,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活动评分情况的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FMA和FAC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活动评分情况(x±s)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后降低(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x±s)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 Barthel 指数评分(x±s)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进入恢复期的患者,多出现肢体的废用,导致运动功能恢复缓慢甚或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学者主张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4-5]。通过恢复步行能力,增强肢体协调性和精细运动等训练,逐渐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悬吊训练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此训练方法突出了对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可以在不平稳状态下激发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6]。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悬吊训练,可以对患者进行反射的诱发,在开、闭链的训练中改善其核心肌肉的功能[7-8]。本研究通过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MA和FAC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悬吊训练法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更优。同时联合悬吊训练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1] 龚凌云,谢旭芳,曹文锋,等.神经内科门诊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江西医药,2012,47(8):701-702.
[2] 江东农.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干预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江西医药,2005,40(12):824-825.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黄月乔.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03-3904.
[5] 杨芳,王德俊,于灵灵,等.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8):3554-3556.
[6] 杨国梁,司福中,刘真栋,等.悬吊辅助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4):281-284.
[7] 曹柱,钟如华,吴立宽,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7,9(4):294-295,299.
[8] 唐储爱.悬吊康复治疗技术[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3):31-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5.046
江西 330008 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黄丽钦 马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