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曲线理论视角下浙江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①

2016-06-13 09:55上海电力学院曾芬钰刘文鹏徐玥
中国商论 2016年13期
关键词:服装业服装

上海电力学院 曾芬钰 刘文鹏 徐玥



微笑曲线理论视角下浙江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①

上海电力学院曾芬钰刘文鹏徐玥

摘 要: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巨大。从长远来看,纺织服装仍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其相应产业被视为永恒产业。近年来,一方面是国外品牌服装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因产能过剩出现倒闭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及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来临,有着深厚工业基础的浙江省纺织服装业,同样因产品处于服装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利润微薄,正不断失去其传统竞争力。本文从产业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浙江服装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意大利、日本和韩国服装业发展的经验,从供给侧角度,对服装产业的上、中、下游3个方面,提出了浙江服装业完成去库存必须开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浙江服装业微笑曲线转型升级

多年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在浙江省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提供人民生活所需、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吸纳就业人员、扩大出口创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近年来同样受到严重挑战。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2015年浙江省纺织品出口2255亿元,下降2.6%;服装出口2007亿元,下降1.8%。究其原因: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低进入门槛、粗放式成长、抄袭普遍,最终导致了中国服装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纺织业附加值较低,中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较少;近年来成本上升导致优势丧失;创意设计和市场营销欠缺;产业布局分散。突出表现为纺织行业增速同比下降、服装业综合排名下滑、关店风潮席卷各类服装、服装业集中程度较低。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影响纺织业的发展,长期内甚至会使其完全失去竞争力。

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传统服装行业面临严峻考验。以往从需求端出发的模式,造成了服装行业的产能过剩。如今国家提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服装行业。而对服装供给侧的分析需要从微笑曲线理论出发,分析浙江服装业在全球服装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开始。

1 微笑曲线理论视角下浙江服装业分析

1.1价值链理论与微笑曲线理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是对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实用性或价值作业活动的描述。在产业链中,就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产业价值链”。它以产业链为基础,从整体角度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

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服装产业的价值链规律。微笑曲线来源于台湾施振荣先生“再造宏碁”的目标。他用两端朝上的微笑嘴型曲线说明产业链中的附加值分布。在微笑曲线理论中,位于左侧研发属于全球性竞争,附加值较高;位于中间的是加工制造,利润较低;位于右侧的是营销、服务与品牌,属于地区性或区域性竞争,附加值也较高。微笑曲线揭示了产业链的附加值的位置,也说明了竞争的形态。

尽管由于历史和环境因素,世界各国资源优势不同,但各国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却是可以变动的。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提高附加值,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服装业的价值链规律。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服装业在设计研发和品牌服务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以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位置。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从微笑曲线理论角度探求浙江服装业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很有必要。

图1 微笑曲线理论

1.2微笑曲线理论在服装行业的解释

微笑曲线理论也适用于服装业,即服装产业的附加值集中在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市场营销、服务与品牌,而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图2借用李杰《全球价值链下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的原图。

图2 微笑曲线理论在服装业中的表达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服装业的设计、品牌建设、营销等诸多方面并没有太大发展。像全国其他纺织企业一样,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在缺少资金与先进技术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廉价原材料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进行服装加工生产。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理念的变化,市场对服装的设计、营销及品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产业两端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一旦我国传统的原材料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同时附加值高的产业两端的设计研发及营销品牌等又没有及时跟上,那么,原先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逐渐让位于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而设计、营销与品牌优势则继续被欧美市场占据。如此一来,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势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包括浙江服装业在内的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纺织业近年来一直难脱困境了。

1.2.1浙江服装业的上游产业链分析

服装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料来源和服装设计。服装加工常用的原料包括棉、麻、丝、毛、化纤五类。这五类产品中前四种属于天然原料,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但价格也较高。棉花本是最常见的纺织原料,但近年来棉花价格上涨,失去原有优势。农作物种植在浙江不仅要花费较高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还会因农药产生环境问题。化纤的合成经常用到石油等化工原料,但我国石油需求尚不能自给自足。可见,要想解决原料问题,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开发环保舒适的新材料,同时确保新材料有生产技术保证其产量。目前,浙江一些厂家如雅戈尔、宁波新大昌织造公司等新材料的研制已成功,市场前景广阔。

如果说面料是时尚产业服装业的载体,那么设计则可称为服装业的核心和灵魂。服装设计的市场敏感度较高,需要经济扶持和文化储备。法国和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时装中心,都拥有顶尖的设计人才并引领世界潮流。但浙江服装产业的设计水平较低,仅有20%左右的企业拥有设计职能,专业的服装设计机构则寥寥无几。浙江服装企业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订货制”或“订单制”模式,通过订单制来预测市场需求,而不是消费者真正需求,对消费者的了解和满足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因此,无法做到以销定产,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经销商需求为导向。

由此可见,上游环节的面料和服装的设计研发水平较低,高端面料严重依赖进口,服装设计水平低,这是大多服装企业不得不以贴牌加工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1.2.2浙江服装行业的中游产业链分析

服装行业的中游产业链包括织造、印染、裁剪等加工过程,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浙江传统中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装加工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可替代性高,附加值低。而且印染过程能耗、水耗都较高,排污量较大,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调查显示,在纺纱、面料生产、印染和成衣加工这些主要过程中,印染环节的水资源消耗占85%、能耗占80%、化学品消耗占65%。据统计,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个省市的染整废水总量约为全国的90%。浙江省是我国印染业最集中的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纺织工业曾被列为七大重点防治污染对象之一。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的服装加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改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来减少工人需求量,不但要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提高产量,还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服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1.2.3浙江服装行业的下游产业链分析

服装行业的下游产业链通常指营销、服务和品牌。实践证明,纺织服装业的品牌营销环节一般是该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高附加值战略地位的主体即是该价值链中的领导者或治理者。营销和品牌环节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先进的管理模式、顺畅的营销网络和大量的营销费用,其资金和技术门槛很高。美国、西欧和中国香港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品牌效应。而浙江服装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技术含量较少且趋于同化,当市场销售受阻,服装行业总体产能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质化商品、同质化销售模式竞争的后果便凸显出来。据统计,浙江省纺织品服装企业中只有近 30%的企业在对外出口时坚持使用自身企业品牌,如雅戈尔、杉杉、报喜鸟、森马、步森、庄吉、浪莎等,但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比,缺乏品牌优势、国际营销经验以及海外自主营销网络,在国际市场上只能通过国外经销商进行销售,或通过外商贴牌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使得浙江服装产业在营销环节处于被控制的局面。

2 国外服装行业经验借鉴

实际上,浙江服装业发展遇到各种困难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世界上很多服装强国的发展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许多国家的服装业在发展之初也比较薄弱,后来经过多方持续努力,最终提高了自身的实力。

2.1注重设计理念的意大利服装业

意大利服装业是公认的世界服装业的翘楚,其顶尖的设计风格、高档的服装面料、精细的加工生产让服装业始终成为高端服装的领头羊。意大利的服装业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服装业并不发达的国家成长到今天,这个过程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初及以前,意大利民众的审美理念和服装的设计风格都有法国色彩,仅有个别具有原创理念的设计师。后来,意大利服装设计着重于个性创造和功能性、舒适性,图案大胆,色彩明亮。当时的时尚杂志鼓励本国服装业跳出法国影响,寻找自己的风格,这对意大利时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服装业工业化开始起步,当时服装加工业的企业数量较多,从业人员也较多,产品数量较高。但是在高端服装上仍旧难以和法国比肩。二战期间,意大利总理规定国内只能使用本国产品,对法国进口的面料和服装进行控制,意大利的本土服装业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国家成立了一系列基金会,加强对服装生产的行业管理,国家政策支持了服装的设计创新和产业投资。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男装制作工艺成为世界顶尖产品,纺织品金融集团也建立起来。70年代,意大利出现一批以设计师本人名字命名的成衣品牌,意大利的设计人才从此登上世界舞台。米兰依靠其经济实力、工业背景、便利的交通和相对完备的设施吸引优秀设计师。后来意大利的服装业在设计和面料上不断创新,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设计师与服装加工的关系更加巩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的服装业产业链合作非常密切,品牌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服装质量。品牌的多层次多线路发展吸引了不同层面的消费者,特许经营、授权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刺激了意大利品牌的全球扩张。

意大利服装业发展经验一:大中小型服装企业并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小企业沿袭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大型企业更重视创新能力培育和科技成果应用。根据需要生产不同层次的差异化产品。我国在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中小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行业组织不健全,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大型企业创新力度不足,设计能力有待于提升。

意大利服装业发展经验二:产品定位准确,服装特色突出。从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意大利是服装出口大国,也是服装进口大国。意大利注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主要出口针织外衣、男装和女装,进口部分高档时装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档服装或特许服装进行加工再出口。意大利出口的时装在世界流行,其中大部分都是高端产品。意大利定位高端服装,在面料选择、款式设计、加工制造过程中精心经营,成功赢得了消费者。反观我国,许多加工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缺少企业定位和品牌定位,依靠数量取胜,长此以往,必然被社会淘汰。

意大利服装业发展经验三:服装业人才众多,创新意识强。从意大利的服装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意大利的手工艺者和设计师为服装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意大利众多以设计师命名的品牌也可说明这些优秀设计师的深远影响。意大利的手工业兴盛,有一批乐于从事服装加工的人投身到服装业中,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用精湛的技艺制作高品质的服装;意大利的思想观念开放,许多设计师愿意把意大利作为施展才华的平台。意大利服装从无特色到超越法国,这些人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所在行业的热爱,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学习的态度成就了意大利的服装业。我国服装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2.2注重本土设计与建立流畅销售渠道的日本服装业

2.2.1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向专业化程度转变

20世纪50年代,日本是远东唯一的纺织品出口国,其低成本的纺织品销往欧洲和美国。1956年,日本纺织工业的产值占国内工业生产总值50%以上,出口量占34.4%,在1976年之前的30年时间里,日本从国外引进130多项先进的纺机技术,并且加大研究开发力度。70年代的时候服装业已经成功转型为出口型,再进一步转化为专业技术型,专业化程度较高。90年代,东京已经成为新的时装流行中心。我国服装业目前以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可借鉴日本的思路,先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专业化程度,建立自己的优势。

2.2.2建立流畅的销售渠道

日本服装行业注重服装营销和销售。在营销策略上不断改进。他们建立计划、生产、批发和销售为一体的流通渠道,并且重视消费者需求动向的分析,用计算机系统制订计划,依靠其灵活多变、适应力强的生产体系进行生产。这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服装业非常有帮助。我国服装生产商目前都出现了严重的存货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导致存货囤积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充分了解市场,内部信息流通不畅,存货管理不健全。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做好存货控制工作。

2.2.3民族特色与世界风格兼收并蓄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有些设计师也在世界时装界崭露头角。战后的日本民众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产品,但日本设计师并没有放弃本土文化,在学习西方理念的同时融入本土化的设计,日本的设计师如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都走上了国际化的舞台,获得了世界认可。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民族众多,在服饰设计上有大量民族特色可以借鉴,但是,我国服装业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国际性交流不足。如何在服装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需要服装业思考。

2.3注重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的韩国服装业

韩国的服装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课程全面、门类齐全的体系,如有机化学、纺织工艺、面料学、服装设计等。后来服装系科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人数也显著上升。韩国的纯艺术或设计学院以及工程学院也加入到服装教育领域中。韩国开设服装教育的机构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院校,还有研究生院和服装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健全的体系,理论性和技术性配合,为社会输送了许多服装教育人才和服装设计人才。而我国的服装业人才缺乏,许多人才是从国外高薪聘请。服装企业可通过各种途径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是进入企业,也要重视对现有员工的不断培训教育,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更多效益。

不仅如此,韩国服装业注重企业和品牌的内在文化塑造,注重品牌形象的维护,用文化指导企业运营,赢得消费者,并且还广泛地进行服装文化交流。在2003年~2004年期间,韩国政府在上海举办两届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展现了韩国纺织服装业雄厚的经济实力、专业的组织网络和优质的服务理念。2007年在北京举办“中日韩国际青年服饰文化节”,2012年11月在湖南株州举办“韩国服饰文化节”。

另外,韩国对服装业的国家扶持力度较大。为促进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韩国政府对国内纺织品市场采取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也修改了优惠关税税率,保护本国服装业发展。政府和企业组织共同推出了“米兰项目”规划,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向高级化和高附加值化转型。我国政策中,对纺织业的出口退税有所优惠,但在服装产业规划方面关注不足。

综合上述三个国家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服装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外部政府的土壤培育。从企业的自身努力看,我国服装业经历了产品大众化、产品差异化、产品个性化三个阶段。当消费者需求已进入到个性化阶段,而服装供给侧却仍停留在差异化供给阶段,其结果势必造成大量库存产品积压。因此,服装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本身的觉醒,从供给侧方有意识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从外部环境看,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可以加速产业转型,实现服装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转型。

3 浙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从供给侧出发创造需求是浙江服装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根据价值链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结合三国服装业的发展经验,浙江服装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应从上、中、下游三方面同时努力(如图3所示)。

图3 服装业产业升级方向

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增强企业实力,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转型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时逐步从上游和下游进行;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可以在优化现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从上下游同时进行转型升级。

3.1上游:加强新原料、新面料研发及新产品设计工作

面料是服装的载体,不仅表现服装的风格和特性,不同面料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装的表现效果。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舒适,还要美观大方安全。目前国际上研发的新型材料具有防臭、抗菌、抗辐射、调节湿度、绿色环保等功能。对我国服装业来说,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穿着需要,开发舒适化、个性化、时代化的绿色面料非常有必要。

同时,注重具有中国特色和本土特色的服装产品设计。设计属于知识密集型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附加值高,设计环节需要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以及较高的资金投入,直接决定品牌环节的成败。

3.2中游: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加工是将原料变成成衣的过程,技术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传统的服装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用人成本不断提高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传统的生产技术对原料依赖较强,而且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改进原有技术、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人员需求量,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浙江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较低,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企业要善于用技术、用好技术,通过技术革新节约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企业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运用高新技术组织生产,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产品的风格档次和附加值。既要从纺织面料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做好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又要加强同其他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主动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开发上的经验,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通过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高技术转化率。

3.3下游:搭建合理的营销体系,推进品牌建设

营销是一项整体性的经营活动。积极有效的营销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营销模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就服装业来说,目前各商家都已从线上线下同时入手,合理搭建自己的营销体系。对实体店来说,店面选址、布局、店员招募、销售方式都在营销考虑之列,经销商的管理、店面层次分布也属于营销需关注的内容。世界四大时尚品牌(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荷兰的C&A、日本的Uniqlo)的成功与其营销体系密不可分。他们通过宣传手册、品牌杂志、品牌网站进行宣传,利用好门店这个主要销售渠道,并且将其看成最好的宣传媒介。不仅如此,网络营销中新的营销手、各种社交工具都可成为营销信息的载体。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获得消费者认可、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当前浙江服装业有几家发展水平较高的品牌,但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的现象仍旧较为突出。传统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厂委托制造)代工模式很难有长远发展,从OEM 向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原始品牌制造)转变,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都是在中国进行加工生产,利用其品牌溢价提高产品的价格。山东如意集团是阿玛尼、BOSS等知名品牌的面料提供商,红豆为阿玛尼做代工,LV与凡客产品来自同一条流水线。阿玛尼西装外套售价在万元以上,但成本低于千元,成本仅占10%。阿玛尼在中国区的业绩增幅较高,对产品来说,设计和品牌价值是开出高价的核心原因。面对服装产业链的附加值不均的现状,浙江服装业应着力培育有竞争力、有特色的本土品牌,做好现有各品牌的产品建设、品牌规划、品牌管理和品牌维护,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品牌贡献率。

表2 浙江著名服装品牌产品

不仅如此,注重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变化,通过走高级定制路线,在满足小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以销定产,减轻库存压力。以定制消费市场培育优化区域服装品牌。个性化定制的实现首先依托完备的产品设计库。浙江服装有着众多的特色集群,比如杭州女装、宁波西装衬衫、海宁皮革、桐乡毛衫、平湖工装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现代化服装企业开始尝试建立自己产品的数据库,如嵊州集群中的巴贝集团,建有花型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通过其数据库可搜集全球36万个领带花型。不仅如此,基于该数据库的客户还可进远程登录、检索及配色。可见,探索形成优势产品的全数据设计平台逐步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以产品全数据设计平台为基础,根据客户的身材、爱好、性格及职业特点等开展虚拟试衣,并以主导产品为基础,同步推荐相关搭配服饰,形成特定服装产品的规模推介。这种个性化定制将是服装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4 结语

通过分析浙江服装业现状及意大利和日本的服装业发展经

验,浙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其升级路径可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分别从上、中、下游考虑。就上游来看:服装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发环保实用面料,同时做好服装设计,把握消费者需求;从中游来看:需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从下游来看:则应通过搭建合理的营销体系,推进品牌建设,提升服装业的价值体系。当然,对政府而言,政府部门需要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引导产业整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协助厂商拓展国内市场。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只有政企双方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转型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1] 李杰.全球价值链下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 毛雷,王林玉.“微笑曲线”视角下江苏织造行业转型升级策略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2(4).

[3] 聂正安,戴沛如.本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价值链的微笑曲线[J].中国商界,2009(12).

[4] 朱吉玉.从“微笑曲线”理论看安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

[5] 潘向研.基于“微笑曲线”论珠三角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特区经济,2012(2).

[6] 刘玉娥,方厚政.浅谈出口型中小企业转型——基于“微笑曲线”理论[J].中国市场,2013(14).

[7] 陈修齐.基于“微笑曲线”理论下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湖北管理学院院报,2011(5).

[8] 王茂荣.打造更动人“微笑曲线”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3).

[9] 张晖.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与路径依赖锁定效应——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10] 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

[11] 胡昱.产业升级路径选择:循序演进与跳跃发展[J].东岳论丛,2011(12).

[12] 彭晓燕.微笑曲线与中小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3).

根据国家海关数据:2015年,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911亿美元,同比下降4.8%。其中纺织品出口1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3%,服装出口1759亿美元,同比下降6.4%。继2014年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倒闭,2015年,曾经占据中国出口半壁江山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倒闭潮进一步席卷销售终端实体店,全国各地大批服装品牌店关门倒闭,包括波司登、利郎、百丽、佐丹奴、安踏、九牧王、七匹狼等。产生毁灭性的连锁反应。而同时,一些国际性服装品牌,如西班牙的ZARA、日本的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品牌却在中国加速扩张布局。两种现象对比的背后是纺织服装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形势愈发紧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136-06

基金项目:①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A 790010)。

作者简介:曾芬钰(1966-),女,汉族,湖南湘潭人,上海电力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能源经济方面的研究;刘文鹏(1989-),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能源经济方面的研究;徐玥(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系学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服装业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道具服装
设计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
OEM服装业的自主品牌战略研究
论服装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中国服装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刍议数字化服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