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能分析

2016-06-12 04:56夏艳清
产业经济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

夏艳清

(东北财经大学 数学学院,中国科学院 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东北分中心,大连 116025)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能分析

夏艳清

(东北财经大学 数学学院,中国科学院 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东北分中心,大连 116025)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下,中国面临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压力,需要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本文利用虚拟国假设选择韩国的技术系数作为中国进口产品的技术系数,基于中韩两国的投入产出表,估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部门分布。结果表明,运用国内技术系数计算进口节能量,发现我国从2002年的净能源输入变为2007年的净能源输出;按照韩国技术系数计算进口实际隐含能,发现我国始终是能源净出口国。对各部门进出口隐含能的分析表明制造业是影响我国进出口隐含能的决定性因素,占隐含能总量的份额始终在80%以上。

[关键词]含能; 国际贸易; 投入产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一体化和国际垂直专业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9.7%跃升为2010年的50.3%,直到2014年的41.55%,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1.34%。进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联系及影响: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的有效边界,通过国际分工使得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扩大了相应生产消费活动的规模,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相关贸易产品的生产导致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013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 852.4百万toe(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4%,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量还将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能源需求压力和节能减排压力。中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不但源于其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世界加工厂,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也是推动其国内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各国环境规制强度、资源禀赋、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等各方面的差异,进出口贸易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转移。因此,研究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费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中国节能减排的焦点。从全球贸易的角度看,部分学者认为商品贸易对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相关国家的能源政策 (Machado et al., 2001;Peters and Hertwich, 2006;Li and Hewitt, 2008)。

针对中国贸易和能源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国外需求是中国能源消费增加的主要驱动力(Kahrl and Roland-Holst, 2008;陈红敏,2009;庞军等,2012)。王颖等(2011)通过测算中国工业部门出口商品的国内能源含量,发现多数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能耗强度虽然不断下降,但是由于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出口商品的能源含量仍在上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是能源消费的净出口国(张友国,2009;朱启荣,2011;王洁华,2011;许冬兰,2012;崔连标等,2014)。

不论是从中国总对外贸易、总出口的角度分析,还是从出口产品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基本上都是能源消耗的净出口国,这也是中国能源消费量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文献中关于国际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耗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程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鉴别和量化主要生产过程需要的能源消耗(刘强等,2008);第二种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计算产品贸易中包含的中间投入能源消耗(齐晔等,2008;陈红敏,2011;李静等,2011;黄宝荣等,2012;蒋雅真等,2015)。由于过程分析方法更适用于计算工业材料和建筑中的隐含能,而且对数据的要求更高,因此多数学者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

在研究国际贸易中的能源消耗时,大多数研究所用的都是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这些模型一般假设进口产品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方式与国内相同,即进口品与国内产品的能耗系数相同。但是一国的进口品来源于具有不同生产技术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同时对外国经济有进口需求,在单一国家模型中不可能模拟这些不同的生产和供给路径。因此,利用两区域和多区域的投入产出模型、放松技术同质性假定来进行隐含能的分析是这方面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Turner et al., 2007)。近年来,一些学者讨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Wiedmann et al., 2011)。对单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也有一定的改进,部分学者在考察进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时,区分了进口产品在国内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之间的分配(姚愉芳等,2008)。在进口同质性假定的改进方面,有学者采用进口产品来源国的国内GDP能耗来计算进口产品的隐含能 (Pan et al.,2008),这样处理虽然简化了运算,但是无法描述进出口产品结构差异对进出口隐含能的影响。另外,还有学者利用中国的最大进口贸易来源国来计算中国进口贸易中的隐含能(齐晔等,2008),这样的处理显然过于简单。

总的来说,虽然投入产出分析是计算隐含能的主要方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近年来也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多区域模型的复杂性以及对数据处理的要求较高。因此,单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仍然是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而不同的学者对单区域模型计算的改进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之,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的计算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公认的核算方法。基于上述文献研究,为简化数据处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及时响应性,本文采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以虚拟进口国假设为原则的隐含能分析框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流进行测算,并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我国能源贸易形势

(一)能源商品贸易形势

通过对我国能源进出口量的比较发现,1997年是我国从能源净出口国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的转折点。除2001年和2002年稍有下降外,我国能源净进口量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32.91百万toe,到2010年已经达到328.66百万toe,增长了10倍。净进口能源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体现出能源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的能源自给率(能源生产量/一次能源供应量)从2002年的0.99下降到2009年的0.92,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

对于具体的能源品种来说,从2000年到2008年一直是煤炭、焦炭、汽油和电力的净出口国,2009年煤炭从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煤炭需求缺口突然加大,说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没有改变,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依存度8.13%。原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是主要的进口品种,其中原油的净进口量持续增加,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7.39%,体现了我国能源需求的增加。我国进出口的主要能源品种是煤炭和石油,其他能源品种的进出口份额相对较小。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进出口是以煤换油,从能源的资源禀赋看,我国能源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符合国际贸易理论,出口储量相对丰富的煤,进口相对稀缺的石油产品。

(二)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形势

能源不仅是一种可供消费和直接参与贸易活动的商品,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几乎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会用到电力,运输过程中都会用到油,一些能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水泥的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例如钢材在2000年到2005年一直是净进口,但是从2006年开始净出口。铜材始终是净进口,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铝材从2005年开始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基本可以自给自足。除了锌及锌合金的出口量有所下降,其他能源密集型商品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在2006和2007年达到峰值,而后缓慢下降。总体上看,钢材、肥料、铝及铝合金、纺织用合成纤维的进口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纸浆、铜及铜合金呈现上升的趋势,纯碱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由于能源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贸易格局的全部因素,因此主要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并不全是以进口为主,这些产品无法完全体现进出口贸易中所有的能源流,需要通过估算隐含能把握能源的进出口流量。隐含能包括进出口的能源品和非能源品中所隐含的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能源总量。因此,隐含能的进出口量要高于能源的进出口量。

二、方法论和数据准备

根据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行向平衡关系,有X = AX +Y ,其中X 为总产出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X 表示中间需求,Y 为最终需求。整理得X = LY =(I - A)-1Y,其中I为n阶单位矩阵,L =(I - A)-1=(lij)n×n为Leontief逆矩阵,则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 =(I - A)-1- I =(bij)n×n。

(一)投入产出分析设(EX)n×1为投入产出表的出口矩阵,则为提供EX 的出口产品,全社会所需提供的总产出为(I - A)-1(EX)。根据各部门的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单位产值能耗),可以得到出口产品的隐含能为E = e(I - A)-1(EX),其中e =(e1,e2,L,en)表示各部门的单位产值能耗系数向量,向量元素ei=表示i 部门的能耗和CO2排放系数,Ei和Ci表示i部门的能源消费量。

(二)进口技术系数的选择

从文献研究发现,不同学者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是能源净出口国(齐晔等,2008;谢建国等,2014;刘祥霞等,2015),而有的文献研究结论是我国已经从能源和CO2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马涛等,2005;Li et al.,2007;李坤望等,2008)。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果,原因之一是进口隐含能的计算方法存在差异,主要是进口产品的技术系数(即各部门产品的能耗系数和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的选择和计算。由于进口品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理论上应该按照进口国的投入产出表和分部门能源消耗量来计算,但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处理的问题,精确地按照各进口来源国的技术系数进行计算显得过于复杂,不具备可操作性,需要寻找更简便的方式进行处理。

目前,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处理进口商品技术系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技术同质性假定,认为进口品的生产技术与出口品的生产技术相同,利用国内的技术系数计算进口隐含能,这是目前应用最多、最简单的处理方法,适宜于计算因进口而减少的国内能源消费(姚愉芳等,2008;李坤望等,2008;尹显萍等,2011)。但是由于我国的进口商品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其技术水平高于中国,因此利用国内的技术系数来估算进口隐含能可能是估算值高于实际的能源转移量。二是选择主要贸易伙伴的生产技术来计算进口隐含能,如日本(齐晔等,2008),但是由于日本的生产效率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单位产值的能耗远远低于我国,因此估算的进口隐含能会偏低。三是采用进口替代假设,认为进口品的能耗系数等于来源国的国内产品平均能耗系数(Pan et al., 2008),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无法反映进口商品结构对隐含能的影响,而且没有考虑中间投入结构导致的间接能耗。有的作者按照能耗强度的比值调整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但是仍无法反映进口来源国与我国各部门生产的能耗强度差异,可能存在或高或低的估计偏差。

为简化进口隐含能的计算,同时反映进口商品的结构特点,依据陈红敏(2011)的方法,假设我国的进口品均来自一个虚拟国家,并且在我国的贸易伙伴中存在一个与虚拟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结构相同的国家,则可以利用这个国家的技术系数计算进口隐含能。由于假设进口品均来自虚拟国,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伙伴相对集中,因此与虚拟国技术系数相同的国家首先必须是我国的主要进口贸易来源国。另外,由于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国的技术系数差异较大,因此必须选择与我国产品的生产技术系数接近的国家。但是技术系数的选择不但涉及能耗系数,还涉及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为简化计算,用能耗系数的选择替代技术系数的选择。虽然我国从某个国家进口的产品有一定的集中度,与来源国的产品结构有差异,但是不同产品的完全能耗系数差异相对较小(由于投入产出关系平缓了部门之间的能耗差异,使得部门间的完全能耗系数差异小于直接能耗系数差异)。因此,一个国家的平均能耗系数(单位GDP能耗)近似该国进口品的平均能耗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为计算我国进口品的平均能耗系数,假设我国进口品的平均能耗系数为各进口来源国单位GDP能耗的加权平均值。由于我国的贸易伙伴比较集中,2002年和2007年前十大贸易进口国(地区)占我国进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为72.57%和66.91%。因此,各国能耗的均值可近似地用前十大贸易进口国(地区)和世界单位GDP的加权均值来计算,权重分别为从这些来源国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具体计算方法为表示我国进口品的平均能耗系数,λi,i =1,2,L,10分别表示我国从前十大贸易进口国(地区)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e0表示世界总能耗强度。计算得到的2002年和2007年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平均能耗系数,见表1。

表1 我国主要进口经济体的能耗强度

(续表)

从表1中可以看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2年进口贸易的平均能耗系数与马来西亚的能耗系数最接近,2007年进口贸易的平均能耗系数与澳大利亚的平均能耗系数最接近。但是按照汇率计算,2002年和2007年进口贸易的平均能耗系数都与韩国的能耗系数最接近,而韩国2002年是我国的第三大进口国,2007年是我国的第二大进口国,因此本文选择韩国的技术系数估计进口隐含能。同时作为对比,利用技术同质性假设,按照国内的完全需求系数估计我国因进口贸易而减少的国内能源消耗。

(三)部门调整

由于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制一次,因此本文运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隐含能。韩国最接近的是2003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由于2002和2003相差一年,技术系数的变化并不显著,因此可利用韩国2003年的完全能耗数据计算我国2002年的进口隐含能。

虽然价格变化和汇率变化对实际进出口额有影响,但是由于隐含能的计算是用完全能耗系数乘以进出口额,二者均按照当年名义价计算会相互抵消,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由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进出口数据均以人民币为单位,因此将韩国的投入产出表流量数据按照当年平均价货币汇率转换为以人民币为单位(数据来源:World Bank WDI Database)。

中国各部门的分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2003年和2008年的《能源统计年鉴》,韩国的分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韩国2004年和2007年的能源平衡表(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Republic of Korea, Energy info. Korea, 2005, 2008)。由于中韩两国能源消费部门和投入产出部门的分类均不一致,对部门进行合并,形成17个部门,见表2。本文不考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

表2 部门分类

(续表)

三、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

(一)总贸易隐含能及其变化

计算得到的17个部门的直接和完全能耗系数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中韩两国各部门的能耗强度相差很大,因此不同能耗系数的选择对隐含能的计算有决定性的影响。从数据上看,2007年中国各部门的单位产值直接能源消费和完全能源消费与2002年相比都有所下降,其中直耗系数的下降更明显,均达到12%以上,电力热力水的生产供应业、采掘业、食品饮料烟草业、非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更是下降50%以上,这说明技术进步和节能措施明显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但是产业链上溯导致的间接能源消费下降相对缓慢,在12%~40%之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钢材、建材、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迅速扩张,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为解决这一矛盾,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加强了节能工作,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级政府先后淘汰关闭了一批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耗能企业。从2005年起,中国还逐步降低了“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显著降低了中国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

对比中韩两国能耗系数发现,两国产业链和部门生产技术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直接和完全能耗强度最高的行业都是非金属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韩国直接和完全能耗强度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业。从产业内部看,中国建筑业的上游产业能源消耗最大,导致建筑业的完全能耗系数是直接能耗系数的20倍以上,韩国的其他制造业完全能耗系数与直接能耗系数的比值最高。

表3 各部门直接和完全能耗系数单位:(toe/百万元)

(续表)

根据公式和各部门完全能耗系数可以计算得到我国的出口隐含能。出口隐含能体现了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产品而消耗的能源,从最终消费的角度看,这些能源是由国外消费者消费的,是我国通过出口贸易间接出口的能源。2002年我国生产过程中消费的能源总量为918.33百万toe,2007年从生产的角度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 671.55百万toe,是2002年的1.82倍。2002年和2007年的出口隐含能分别是29.76万toe和76.448万toe,占当年的生产性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2.41%和45.73%,可见出口隐含能的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出口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利用我国技术系数计算进口隐含能,可以体现出口节约本国的能源消耗。2002年和2007年我国通过进口节约的能源消费量分别为308.05千吨油当量和610.99千吨油当量,这意味着进口使中国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消费。进口节能量占全国生产部门能耗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33.54%到2007年的36.55%,没有明显变化。

由于进口产品的能源消费发生在国外,各国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能耗强度存在差异,因此按照韩国技术系数计算,发现2002年和2007年世界各国为生产提供给中国的产品而实际消耗的能源量分别为62.63千吨油当量和117.54千吨油当量,是按照中国的技术系数计算的进口隐含能的五分之一。这说明中国的进口贸易,特别是从技术先进国家进口高能耗产品,不但有利于减轻我国的能源需求压力,而且有助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将出口隐含能与进口隐含能进行比较,发现利用我国技术系数计算,净出口隐含能由2002年的负值转变为2007年的正值。这说明2002年的出口隐含能低于进口隐含能,中国的贸易隐含能处于逆差状态,但是由于出口隐含能的增长快于进口节能量的增长,因此到2007年中国的贸易隐含能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采用韩国的技术系数处理进口贸易数据,我国始终是隐含能的净出口国,且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是2002年的近3倍。因此我国出口产品中直接和间接隐含的能源消费始终高于进口产品生产消耗的能源量。

(二)贸易隐含能的部门分布及其变化

根据表3的完全能耗系数可以得到各部门出口和进口隐含能及增长率,与2002年相比,2007年中国农林牧渔业的出口隐含能变化并不明显,而且占总出口隐含能的比重始终低于1%。2002年服务业的出口隐含能为38 571.42(1 000toe),2007年增加到64 781.51(1 000toe),其中以交通运输业的增长最为显著,但是由于总出口隐含能的大幅激增,服务业出口隐含能占总出口隐含能的比重不升反降,从2002年的12.96%下降到2007年的8.47%。在研究期内,第二产业是出口隐含能的主要来源,始终远远超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贸易出口隐含能。第二产业的出口隐含能主要是由制造业的出口隐含能构成的,2002年制造业的出口隐含能为249259.41 (1000toe),占出口隐含能总量的83.76%,2007年制造业的出口隐含能激增到687556.43(1000toe),占总量的比重增加到89.94%。

在17个部门中,出口隐含能增幅最大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2007年的出口隐含能大约是2002年的16.6倍。14个部门的出口隐含能有所增加,其中10个部门的增幅超过1倍,只有其他行业、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采掘业的出口隐含能有小幅下降。通过对2002年和2007年能耗系数的对比可以看到,能耗系数的降低是导致出口隐含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他行业的出口额减少增强了出口隐含能的下降幅度。从各部门的出口隐含能来看,居首位的始终是其他制造业,包括各种设备、器材、机械制造业,占总出口隐含能的比重在40%左右,这说明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制造业的大量出口是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这一行业的高能耗强度又加剧了能源消费的增长趋势。纺织业和石化工业紧随其后,虽然在2002年和2007年二者的排序有变化,但是这两个部门出口隐含的能源消费量差别不大,占总出口隐含能的比重在2007年有所下降,但始终在10%以上。

按照中国技术系数计算的进口节能量部门构成与出口隐含能部门构成类似,也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的进口隐含能,其中又以制造业的进口隐含能为主,2002年和2007年分别占当年总进口隐含能的88.48%和80.25%。制造业的进口隐含能主要来源于其他制造业和石化部门,其中其他制造业的进口隐含能居17个部门的第一位,其次是石化部门,二者的进口隐含能占总量的65%,说明我国进出口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2007年与2002年相比,增幅最大的是采掘业,其次为交通运输业,进口隐含能的增加主要是由进口额大幅增加引起的。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的进口节能量有所下降,其中纺织业的进口量削减是进口隐含能下降的主因,金属制品业的进口隐含能下降是由于行业的能耗强度降低导致的。采掘业进口隐含能的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大量进口资源类产品,然后以制成品的形式隐性出口能源和其他资源。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进口隐含能所占比重为5%,相对影响较小。

按照韩国技术系数计算的进口隐含能仍然以制造业为主,2002年和2007年制造业进口隐含能分别占总量的90.68%和81.41%。2002年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为8.79%,2007年为17.41%,有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绝对隐含量远低于按照国内生产技术系数计算的隐含能。通过对两种技术系数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按照中国的技术系数计算得到的进口隐含能大约是按照韩国技术系数计算的进口隐含能的5倍,这说明对于我国来说,从技术先进国家进口产品有助于减少世界总能耗。

按照国内技术系数和韩国技术系数分别可以得到净出口隐含能及增长率,见表4。

表4 各部门净出口隐含能单位:(1000toe)

(续表)

以两种不同的技术系数计算得到的各部门净出口隐含能区别较大。按照中国技术系数得到的农林牧渔业、采掘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石化工业的净出口隐含能为负值,说明进口隐含能大于出口耗能量,从2002年和2007年的进出口数据看,这些部门的进口额均大于出口额,这些部门的进口有利于减少我国的能源消费。从2002年到2007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其他制造业的净出口隐含能由负到正,与产品净出口额由负到正相一致。其他11个部门的净出口隐含能均为正值,相应的商品进口额均小于出口额。这种净出口隐含能和净出口额符号的一致性说明进出口隐含能更多依赖于进出口贸易,因此,改变中国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优势的贸易格局是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

按照韩国技术系数计算得到的各部门净出口隐含能均远高于按照国内技术系数计算得到的结果,而且2007年与2002年相比,多数部门的净出口隐含能有所增加。2007年与2002年相比,农林牧渔业的净出口隐含能由正变负,说明这一部门已经由输出能源转变为输入能源,有助于减少我国该部门的完全能源消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变化与第一产业相反,由能源输入部门转变为能源输出部门,说明这一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量增幅高于进口量增幅,加重了我国的能源压力,应该逐步减少该部门产品的出口,同时降低部门能耗强度。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和韩国的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的贸易隐含能。通过基于“虚拟进口国”假设的进口技术系数的选择和分析框架,测算得到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内生产结构和技术水平与我国进口产品平均能耗系数最接近的国家是韩国,因此,利用韩国的技术系数计算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实际隐含能。同时作为对比,本文计算了以国内技术系数测算的进口隐含能,说明我国因进口贸易而减少了国内能源消费。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虽然我国是能源净进口国,而且净进口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能源的进口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从隐含能的角度看,结果大相径庭,中国是能源净输出国。不论是利用国内技术系数还是韩国技术系数计算进口隐含能,结果都表明我国因进口产品而减少的国内能耗,远高于其他国家为给中国提供这些进口产品而增加的能耗。因此,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进口贸易,尤其是从技术先进国家和地区进口高耗能产品,不仅有利于减轻我国的能源需求和污染排放压力,同时有助于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总能源消费。

总的来说,作为出口贸易大国,出口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这种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出口增长的速度远超过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等国内需求。由于进出口贸易中负载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净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客观上推动了国内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扩张,给国内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加工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是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而且制造业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该部门的出口隐含能在总出口隐含能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部门合计的份额。于是,制造业进出口的隐含能主导着中国的进出口隐含能,因此,中国要避免成为世界的能耗基地和污染天堂,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引导贸易方式向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转变。

[参考文献]

[1]陈红敏,(2009)“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结构分解分析的研究”,《财贸研究》第3期。

[2]陈红敏,(2011)“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第5期。

[3]陈红敏,(2011)《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 ——基于隐含流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4]崔连标、韩建宇、孙加森,(201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5期。

[5]黄宝荣、王毅、张慧智、李颖明,(2012)“北京市分行业能源消耗及国内外贸易隐含能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第2期。

[6]蒋雅真、毛显强、宋鹏、刘峥延,(2015)“货物进口贸易对中国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生态经济》第10期。

[7]李静、方伟,(2011)“长三角对外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研究”,《财贸经济》第5期。

[8]李坤望、孙玮,(2008)“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含量分析”,《世界经济研究》第2期。

[9]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2008)“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10]刘祥霞、黄兴年,(2015)“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和环境分析——基于修正的投入产出法”,《统计与信息论坛》第2期。

[11]马涛、陈家宽,(2005)“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中国环境科学》第4期。

[12]庞军、石媛昌、闫玉楠、黄少艺,(2012)“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经济问题探索》第3期。

[13]齐晔、李惠民、徐明,(2008)“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3期。

[14]王洁华,(2011)“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国内能源分析”,《国际经贸探索》第8期。

[15]王颖、马风涛,(2011)“出口贸易、国内能源含量与垂直专业化”,《国际贸易问题》第10期。

[16]谢建国、姜珮珊,(2014)“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能源消耗的测算与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经济学(季刊)》第4期。

[17]许冬兰,(2012)“生态环境逆差与绿色贸易转型:基于隐含碳与隐含能估算”,《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8]姚愉芳、齐舒畅、刘琪,(2008)“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19]尹显萍、王生,(2011)“能源消费、节能潜力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管理》第2期。

[20]张友国,(2009)“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21]朱启荣,(2011)“中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统计研究》第5期。

[22] Kahrl F.,Roland-Holst D.,(2008)“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649-658.

[23] Li H., Zhang P.D., He C., Wang G.,(2007)“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mbodied energ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 62:136-148.

[24] Li Y., Hewitt C.N. (2008)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nergy Policy 36:1907-1914.

[25] 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2001)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 39:409-424.

[26] Pan J.H., Phillips J., Chen Y. (2008)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4:354-376.

[27] Peters G.P., Hertwich E.G. (2006) “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 The Norwegian cas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379-387.

[28] Turner K., Lenzen M., Wiedmann T., Barrett J. (2007) “Examin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consumption activities—Part 1: A technical note on combining input-output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es 62:37-44.

[29] Wiedmann T., Wilting H.C., Lenzen M., Lutter S., Palm V. (2011) “Quo Vadis MRIO? Methodological, data and i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 70:1937-1945.

〔执行编辑:秦光远〕

Energy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Xia Yan-q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and second largest importer,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fast-growing energy demand. The impacts of foreign trade on its energy consumption are non-trivial. Based on a hypothesized-country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that South Korea best matches the hypothesized country with regard to technical coefficients of China’s imports. With the 2002 and 2007 input-output tables of both countries, tradeembodie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its sectoral breakdown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if domestic technical coefficients are used to calculate embodied energy, China would shift from a net importer of embodied energy in 2002 to a net exporter in 2007. If South Korea’s technical coefficients are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net exporter of embodied energy from 2002 to 2007. The analyses on sectoral breakdown reveal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0% of total embodied energy.

Key Words:embodied energy; international trade; IO model

[中图分类号]F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572(2016)03-0058-13

[收稿日期]2016-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产业生态系统模拟与优化研究”(14BJL08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碳排放约束下我国省域能源效率、节能减排潜力及路径研究”(201306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可持续发展视阈下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路径研究”(L14AJY002)。

[作者简介]夏艳清(1977-),女,辽宁本溪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生态经济学。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莱克勤(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