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卫斌++刘耀春
教师评价,是指通过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价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评价成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农村学校如何利用评价手段,通过以评促教,大力推进新课程,实现学校整体提质,成为当前的难点之一。笔者所在学校在评价的内容、原则、主体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评价的内容
我们认为教师评价内容应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师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表现、教育教学效果。
(1)教师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操守)、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以及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育教学表现。包括工作数量(备课量、课时量、课外辅导工作量、批改作业量、指导学生课外活动量等,思想教育工作量如组织班会、指导团队活动、家长工作等方面的工作量,以及其他如教研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工作量得到较客观的反映)、工作质量(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查成绩、指导课外活动、教学改革和教学总结、教学研究等工作质量)、工作方法(教学方法如讲授、个别辅导、批改作业等,教育方法及其他如家访、同社会各方面工作的联系、协作等方面)、工作态度(责任感、工作事业心、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师生关系等)等。
3. 教育教学效果。包括直接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变化,以及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教师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测验进行)和社会长远效应(主要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表现,这种表现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一般比较难以即时评价,需要通过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得到反映)。
二、评价的原则
我们认为教师评价要把握以下基本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考核就是指挥棒,每一条考核指标的确定都是在明确告知教师本项工作的目标,每一项考核细则的列出都是在直接指导教师这一工作的要求。因此,在制订考核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不背离教育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追寻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师考核方案,向教师明确传达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根本要求,引领教师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2)全面性原则。在考核细则的制订上,能够细化的一定要细化,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工作的实际。如在课时工作量的核算上,不能简单地以分工中的周课时数为基数核算教师本学期的总的授课时数,而应该将整个学期过程中教师请假、休假、调课、代课、补课等实际情况予以详细记录,核算到具体人,以最真实地体现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另外,在考核指标的确定上,不能够只以学期末的终结性成果为唯一依据,要考虑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让教育教学成果在考核中得以直接地体现,又要让教师明白自己工作的全过程都是考核的内容,进而关注到教育教学全程中的点滴细节。
(3)民主性原则。教师评价方案的实施,涉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评价的公平性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与状态。因此,教师评价考核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而要实现“三公”,最好的方法便是充分强化考核过程中的民主性。根据以往的经验做法,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教师民主参与的力度:一是在考核方案的制订上体现民主性,教师考核方案的初稿是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起草的,然后交由教职工大会讨论,根据教师的提议,组织再次的讨论,最后按表决形成的决议对初稿进行修订,形成实施稿,且依据每学年实际考核中教师的意见,召开一次教职工大会进行讨论修订。二是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体现民主性,将教师考核的操作权完全放归教师自己,由教师自己选举产生“教师考核小组”,全权负责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一方面实现了日常管理重心由学校领导到教师群体的下移,另一方面实现教师自我管理、自我考核的开放性。三是在考核结果的确定上体现民主性,由“教师考核小组”按照考核方案,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完毕之后,将教师考核结果(此时应算是“初步结果”)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公示,教师可依据考核方案逐条逐项地对自己的考核结果进行测算,如发现与自我测算有误差可立即向“教师考核小组”申诉,要求进行解释和重新计算,进而确保考核结果无误,全体教师均无异议后,最终确定教师本学期考核结果。
(4)诊断性原则。在考核的过程中,固然要仔细考量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认真评价教师各项工作的效果程度,最终结果也要核算成分数,分排出个前后上下。但学校领导必须要明确,对教师的考核不是为了给教师们排排队,要变教师考核的定义性评价为诊断性评价,立足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认清自身差异,协助他们找出工作缺点和不足,以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和修炼整改,促进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绩效。
(5)多元性原则。教师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评价者的多元性。传统的教师评价通常是由教育管理者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效果并对事先制订好的评价表作出勾画,被评价对象──教师往往处于评价活动之外。而我们的做法是将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不仅有教育管理者的评价,还有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乃至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家长、社会的评价等,从而构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评价角度的多元性。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需要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三、评价的主体
我们在评价主体上进行了创新,在评价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学校考评小组评价之外,还引入了自我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同事评价。
(1)自我评价。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设置自我评价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学校根据评价内容设计有关表格、数据让教师在学校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和家长评价。每学年组织两次教学开放周,让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对教师评价,通过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项目进行勾画,并折算成分数进行评价,在评价总分中占一定比例。
(3)同事评价。组织同年级组和学科组教师开展互评,将评价结果按比例计入教师评价总分。同事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事评价要把握一个原则,评价必须是以调动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切忌在评价中相互闹矛盾。为了真正做出客观、合理、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应占有太大比例。
(4)学校评价。方案制订后,由全体教师民主产生“教师评价考核小组”。由“教师考核小组”按照考核方案,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其结果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凌卫斌 湖南省双峰县洪山殿镇中心学校;刘耀春 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