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从现实来看,在语文课程学习体系中,朗读这一项目前没有较为全面的考核方式,这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块短板,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不足,课堂的朗读活动往往也停留在表层,甚至是形式,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只要提升对朗读的教学重视程度,勇于突破声音带给人的热闹与浮躁的表面现象,真正潜心钻研和挖掘出朗读文本的深层内核,才能在实际的意义上锻炼并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断章取义,内涵感知表层化
在新课改之后的新课程体系中,在关于语文文本的朗读指导上,不能仅仅让学生读出文本的表层意义,必须从文本的精神实质出发,深入其中,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采用断章取义、望文生“情”的方式,是错误的,同时也挤压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例如,在引导学生朗读《少年王冕》这一文本中,对于“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这一段,很多的学生从 “心里倒快活些”的词句中得出王冕不愿意到学堂读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望文生“情”。但在实际上,“心里倒快活些”等词句的表述,进一步凸显了王冕对读书的渴望与追求,只是在此过程中采用的较为委婉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时,必须注重文本的精神实质,特别是对于一些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进行解读,使那些隐含于文本之中的内在涵义能够被学生真正领会。
二、借图助解,情韵体悟表层化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科学理论以及生动现实来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只是达到一个形象认知初级阶段,对于一般文字理解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应从小学生这一学习实际出发,依托图片、影像等形象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此项教学策略的运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地,不少教师是仍然在缺乏朗读引导的时候就简单地提前展示了教学图片,这中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认知水平大多还只是达到一个形象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变得越来越表面化和单一化,另外这甚至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而忽视了文本的实际内容。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在小学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教学当中,学生刚刚初读文字,教师就直接出示了一棵郁郁葱葱的樟树的真实图片,并立即追问:从文章中的哪些语言描写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樟树的鲜活生命力?然后,学生尝试着从原有文本里面的“枝干粗壮”“稠密的树叶”“伸得远远”几个显而易见的关键词去努力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生命力。从表面的教学进程上来看,不仅教师完成了对于学生的真实有效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向的引导,而且学生也按照教学程序及时做出了较为准确合理的回答。但这类互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却丝毫没有意义。进一步来说,在朗读文本和分析文本之前,教师过早的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实际上已经将答案直接占据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回答和体悟也并非来自于文本的理解,而是直观的从图片中提取。这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教师在开展关于教学文本朗读的指导的时候,首要的一个策略就是要扎实于教学所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上,在尽最大能力去深入了解文本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审美地赏析语言文本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要加上图片和影像等方式的技术支持,如此一套富有层次的组合拳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刻板记录,技巧指导表层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对于朗读的指导往往过于的死板和生硬,甚至让学生在书本上标注各种重音、停顿的标记符号。这种方式表明上是在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但实际上不仅挤压了大量的学习空间,还使学生失去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深入洞察,剥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的体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起不到丝毫的效果。如在小学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理解文本语句:“经过20 多年的奋斗……”
师:同学们要想把这句话读懂,掌握一些科学正确的停顿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技能,请同学们用“/”将你认为合理的停顿画下来,并自己尝试着读读,切实感受一下语言朗读的魅力所在。这种课堂活动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训练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都集中在各类符号上,对于朗读文本的内核涵义以及精神实质做不到实际理解,更不用说去真正提升所谓的朗读素养这种高层次教育目标了。
四、丧失标准,个性解读表层化
在新课改的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是各个科目当然也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并且要深入贯彻的一条科学的教育准则。但是如果从现实的教学情况和教育效果来看,很多教师不仅存在着对该项准则的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甚至矫枉过正,结果就是造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主体的整体异化的后果和现状。若举例来说,在教学《诺贝尔》时,部分学生朗读“人们慌忙赶来……诺贝尔完了”这句话时,居然读得嘻嘻哈哈,他们只是浅显地联想到了诺贝尔被实验火药炸得满脸漆黑的样子,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文本深意。然而有一些当堂教师对此却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反而认为是学生想象力丰富的体现。
从上述课堂案例可知,缺乏必要的引导,很可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错误的认识,无法把握其中故事人物的切实心理。实际上,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文的第8 自然段,让学生紧扣课文中人物的神态描写来解读,他们就会深深地被诺贝尔的高贵品质所震撼。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结合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对文本的精神实质加以引导与点拨,就一定能够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