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当地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6-06-12 14:31余雯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益阳传承

余雯

摘 要:为更好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使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旅游发展结合,通过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更广,文化特色旅游更加鲜明。

关键词:益阳 传统音乐文化 传承 旅游音乐

益阳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处于洞庭湖南岸,是颇具盛名的文化之乡。屈原文化、梅山文化、茶马文化、“三周”文化,以及桃花江美人文化等,囊括面十分广泛。深深扎根于益阳这片热土上的民间音乐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并因受这一地区风土人情的长期浸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旅游音乐泛指各种旅游景点演出的音乐形式,以地域风格浓郁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节目为主,其特点是将音乐全面推向文化市场。为更好地传承益阳地方音乐文化,使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开拓更大地生存空间,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旅游发展结合,通过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传承发扬本土音乐文化,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益阳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结合的可行性

1.在旅游发展中,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已展现出来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较晚,在以往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音乐没有走进人们的视野,根本得不到重视。现在,随着地方旅游业不断加强开发力度,不断推进开发广度和深度,作为独特旅游宣传手段、文化旅游商品的旅游音乐,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正逐步呈现出来。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创作的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就具有独一无二的号召力和品牌优势,歌曲一经问世,便广为传唱,让原本不起眼的桃花江声名大振,桃花江美人由此传开。201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益阳》播出了反映桃江民歌“胡呐喊”的民风民俗文化的专题片,桃花江民俗文化旅游再次受到全国的关注。益阳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打出美人牌,做活竹文章,突出地方特色,创建旅游大市”的指导思想,将进一步挖掘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2.益阳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为当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提供了条件

旅游音乐资源包括有形旅游音乐资源和无形旅游音乐资源两大类。其中有形旅游音乐资源中又包含了音乐文献、音乐节庆、音乐影视、唱片等等;无形旅游音乐资源中包括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民间器乐、宗教、礼仪音乐等。地方传统音乐作为时间的、听觉的文化艺术,属于无形旅游音乐资源,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者共同的特征,可对旅游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具有自身独树一帜的风格,这是其它文化形态难以取代的。

益阳地域,民风醇厚,民俗独特,“厚土珍藏”着不尽的“人文遗韵”。“南洲歌谣”、“兰溪山歌”、“清塘山歌”、“大栗港胡呐喊”等民间歌谣是人们赞美生活、表达爱情的盛会;“益阳弹词”、“益阳渔鼓”、“益路花鼓”、“开湖傩戏”等戏曲舞蹈是南洞庭湖区劳动生活的反映;“虾子起拱”、“马迹塘故事”、“兰溪龙舟”等民间技艺制作工艺神奇独特,表现了益阳人民的勤劳与聪颖……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是祖先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对异地旅游者能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使旅游者感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高质量的艺术熏陶。同时,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依托,为打造旅游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进一步结合

1.解决保护传统音乐生态与开发旅游事业的最佳平衡点

旅游活动的主办者在设计音乐演出活动时,一方面要尊重本土的民族传统音乐,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将旅游音乐的逐步商业化。而他们选择音乐节目的标准,一般以旅游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准。所以在旅游音乐演出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表演,而当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表演多被强加上了流行的元素。在旅游音乐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保护、扶植,在保证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地方传统音乐以何种形式呈现不被消失、异化,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一经搬上舞台,作为旅游音乐的形式表演出来,进行艺术加工,成为艺术品,它的原生态部分就会减少,不可能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保留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对其部分细节以及表演形式做适当调整,从而适应舞台的表现。

在益阳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开湖傩戏是洞庭湖地区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宗教文化与湖湘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与楚文化一脉相承,也是当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的对象。开湖傩戏有着“封闭式”的历史,很少与外界进行横向交流,仅以当地语言为其舞台语言,虽有局限性,但却体现了它独特而丰富的多彩的地域性。在旅游音乐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应保留它语言的特色。而朴实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开湖傩戏面具还可以进一步艺术加工处理,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造型,它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商品开发价值。一方面更鲜明地透视出人类原始的忧患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观赏者获得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2.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包装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是当地历史文明的见证和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为生活在本土上的音乐创作者提供其独享和坚实的个性依据。分析它的音乐特点,提炼它的特色音调,对当地民歌曲艺进行不同形态的改编,并结合现代音乐特点的发展规律和审美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同时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整体配套措施,实现当地旅游音乐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精品化包装。根据当地的民歌旋律特点,结合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创作一系列以宣传地方旅游为题材的歌曲形式,这是将地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交融的重要表现方式,也让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潜入了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

桃江大栗港“胡呐喊”是极具湖湘地方特色的高腔山歌,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明快,一曲高歌,响遏行云,一声入耳,荡气回肠。而且据当地传说,是屈原创立了“胡呐喊”,屈子的《天问》就是用“胡呐喊”的音调所唱。这种原生态的高腔山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值得深入开发的旅游音乐资源。不仅可以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将其再现于舞台之上,使它以再生态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发扬,而且可以以此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发展成为新生态的旅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融合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特点,既有一定的品位和深度,又趋于新鲜时尚,与旅游的地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连,风格独特,个性十足,是宣传地方旅游的极好名片。现在,当地政府已加大对“胡呐喊”的保护,并将其与当地旅游发展结合,作为旅游音乐资源开发的重点对象,希望以“胡呐喊”为窗口,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湖湘文化。

除“胡呐喊”外,益阳还有其它很多民歌曲艺形式:高亢嘹亮的兰溪山歌、古朴悠远的清塘山歌、内容丰富的弹词说唱以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益路花鼓,这些原生态作品,不但可以转化为再生态音乐,甚至还可以创新包装成新生态的旅游音乐,这种动态的传承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紧密相连,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

三、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结合的意义

1.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更广

古语云:“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正是历史文化这种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和纵横捭阖的整合力,构成了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巨大张力,构成了民族认同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音乐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民族认同的核心力量在减弱。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旅游应运而生,人们旅游的目的主要也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

借助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具有本土特点的旅游音乐,四面八方的旅游者来到旅游地参观,逐渐接触到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为地方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使它们较好地传承与发展。

2.促进旅游地特色更加鲜明

当代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的大潮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要突显的是个性而非共性。开发有一定品位、市场潜力大、具有鲜明个性的优势旅游音乐资源,需要与传统音乐文化,这种地域性极强,具有鲜明个性的地方音乐文化紧密结合,推陈出新,展示个性,才能赢取市场。

四、结语

历史的进程,总是以文化的发展为动力。我们把丰厚的音乐文化资源运用到旅游文化产业中,让它借助旅游的东风传承发展,从而使旅游音乐的内容更丰富,风格更多样,特色更鲜明。

参考文献:

[1]蒋作斌,袁凤丽.益阳历史文化丛书——人文遗韵[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冯光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保护[J].音乐探索,2005(3).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文化益阳传承
刘杨作品
刘杨作品
基于“益阳消阴”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浅论高职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及其措施
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河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价值与开发途径探索